畫中的薛定諤 第一百二十幾章 王守仁
第一百二十幾章王守仁第一百二十幾章王守仁←→:、、、、、、、、
對風險的異常厭惡、強行合理化、粉飾太平、掩蓋矛盾的鴕鳥思想;“多行不義必自斃、勝利終究屬于我們”的無為思想、自大思想;對天下太平的執著從而產生的綏靖主義;以為敵人會乖乖等你趕上他的機械唯物主義;以為實物才是王道的器物優越論;將所有問題歸根于錢不夠的唯經濟論,這些都是我們的思想包袱。
去帕堯的人坐了滿滿一車,足足有二十幾人,但除了主任,虞子衿一個認識的也沒有。整個研究所里面她熟悉的只有清之雅之姐妹和一名二名兄弟,剩下的要么是研究人員,要么是雜役人員。因此她天然地在這樣的氛圍中把主任當成了自己的大姐。所以雖然她聽不懂主任上面說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但還是隨著滿車的人熱烈地鼓起掌來。
研究所距離帕堯足足有五個小時的車程,因為大部分是山路,怕大家無聊,主任就發動大家討論起來一個重大的問題,也是一個永恒的問題:為什么我們要活著?或者說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
一開始大家自然有些拘謹。車上的大都是雙胞胎,一個不說,另一個也緊緊地閉著嘴巴。看到氣氛有一點壓抑,這是坐在第一排的一個中年人站了起來,他轉過身子,面朝著大家,然后示意旁邊人幫他遞一下麥克風,他說,我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
主任看到他站了起來,補充道,想必大家都不太熟悉吧,這位是我們研究所負責現代東西方思維意識比較研究課題的金貞圭組長,他是華人。
主任一發話,仿佛外面的風聲都減弱了許多。車子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金組長晃了晃身子,低頭尋找著麥克風的開關,虞子衿心想他肯定是有些近視。這時,金組長開口了:
大家好,我是祖籍中國云南的華人,來泰國也已經30多年了。很高興認識研究所這么多同仁和朋友,尤其是主任,我的偶像。
主任看著他笑了一下。虞子衿看到了,她覺得主任笑起來真是嘴角眉梢都是情,當真一個風情萬種。心里不禁暗道,自己要是能有她的萬分之一的魅力,那也是死而無憾了。
他們這次去帕堯的主要目的主任沒有提,但是車上除了他們一行二十幾人,還有不少大包小包的物資,看上去像是一次遷運,或者一次援助。
就在虞子衿心動神揚的時候,金組長繼續說道:
我來給大家講一講“中國最后一位圣人”王陽明。
今年是王陽明誕辰545周年。圍繞這位被冠以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等諸多名號的著名人物,從中國到泰國,從日本到馬來,從學界到民間,大家開展了許多研討和紀念活動,把本就頗具熱度的“陽明熱”推向了新的高點。
諸如“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等哲理名言,還有“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這樣兼具詩意與哲思的話,經常見諸于許多圖文音頻,當然還有很多人經常發的線上個人媒體。
為何今人如此青睞王陽明?王陽明何以由凡入圣?今人對王陽明是否也有誤讀?我們不妨先從其人生軌跡看起。
王陽明出生于浙江余姚,其家世據說可以追溯到瑯琊王氏。但眾所周知,中古之前的家世追溯大抵難以考證,只能聊備一說。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在科舉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高中成華辛丑科進士第一人,也就是俗稱的狀元。弘治一朝,王華在京城做官,先后升任禮部右侍郎、左侍郎。
王陽明是王華的長子,從11歲開始,他便跟隨父親在北京生活、學習。據馮夢龍的記載,孩童時代的王陽明不好好誦讀經史,整日召集小伙伴“打仗”。大家知道馮夢龍嗎?他是中國明朝的大文學家,我們熟悉的從中國傳來的《杜十娘》就是他的作品。
聽到《杜十娘》,車上的人低頭一陣議論。這是泰國前段時間剛剛熱映完的電視連續劇,由泰國最著名的女演員帕帕瓦迪·錢薩莫恩飾演女主角。與原著相比,劇情上編劇做了一些大膽的改編,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演員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上映后引起強烈轟動,街頭巷尾莫不議論。收視率從1.719一路攀升至4.071,將近翻了2.4倍,最終以3.058的全劇平均收視率擊敗《罪愛游戲》,勇奪泰國三大電視臺黃金檔收視冠軍。
聽到金組長提到這個,大家興趣為之一振。主任讓大家靜一靜,好好聽金組長講完。金組長清了清嗓子,繼續道:
剛剛我們說到王陽明的父親王華,王華得知此事很是生氣,勒令兒子好好讀書,長大考狀元。王陽明卻回懟:“父親中狀元,子孫世代還能中狀元嗎?”,“若只有一代,雖狀元也不稀罕。”這一通回答讓王陽明結結實實挨了一頓揍。
這是馮夢龍老先生的描述,或許不乏夸大之處,但王陽明的性格確實異于常人。或許也正因如此,他雖然天資聰穎、家教極佳,但會試之路卻不是很順。22歲、25歲兩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28歲第三次參加會試,才終于如愿以償。
弘治十二年,弘治就是明孝宗,明朝的第九位皇帝,他賢明睿智,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深得好評。但即使這樣的好皇帝,在他繼位期間,仍然發生了一件冤曲之事,那就是這一年的科考舞弊案。
這個案件影響比較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王陽明,另一個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大才子唐伯虎。
對,就是那個點秋香的大畫家姑蘇唐伯虎。我們現在先不說他,先說王陽明。
王陽明成為進士,次年授任刑部云南司主事。此后的七年里,他雖偶爾外放差事,但一直在京城做官。直到正德元年,35歲的王陽明為救同僚忤逆劉瑾,不僅挨了廷杖,還被貶到貴州龍場當驛丞,就連父親王華也受到了牽連,調任為有名無實的南京吏部尚書。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的故事為大家所熟知。可事實上,這段時間并不長。王陽明起初想要歸隱山林,后來大概是怕連累家人,還是決定去龍場上任。他先躲避暗殺,后兜兜轉轉,直到正德三年才到達貴州龍場。兩年后,劉瑾被凌遲處死,王陽明也得到了起復的任命。
在明代中后期反復回轉的政治氛圍中,重回官場意味著王陽明的仕途春天來了。此后由于平定農民起義出色,王陽明的職銜持續上升,正德十三年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隨后,王陽明人生中最光輝的一刻到來了。正德十四年六月,封藩南昌的寧王起兵叛亂。七月十五日,王陽明起兵平叛,八月二十日攻克南昌。隨后與回師的叛軍主力激戰,生擒寧王。雖然此后經歷了諸多波折,王陽明甚至一度請求辭官歸隱,但最終還是在嘉靖登基后得到了提拔,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至此,他的職位已經追平了父親,實權則更大于狀元父親。
由于父親去世,王陽明擢升南京兵部尚書不久便回家守喪。一般守喪期滿,朝廷就會起復重用,但是,王陽明足足在家呆了六年,朝廷始終沒有理會他,王陽明在大放光彩之后,就這么驟然跌落谷底。
直到嘉靖六年,由于廣西叛亂太過棘手,朝廷又想到了王陽明,升職隨之而來,讓他以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職銜指揮兩廣戰事。次年,在戰后返鄉的路上,王陽明病逝于南安。
按理說,為國效命至死的王陽明應該享受尊榮,但波折又來了。由于涉嫌“擅離職守”,王陽明不僅沒能得到褒獎,就連爵位也被擼掉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在王陽明身上,可謂貫穿始終。
王陽明的精彩故事不止在于他的生平經歷,其身后之事也同樣波折。都說“蓋棺定論”,但放在王陽明身上,這“定論”的“棺蓋”偏偏要反反復復落下好幾次。
王陽明僅用一個多月就平定了寧王叛亂,按照明朝的封爵規則,此等大功,不能不封,因此嘉靖即位之初,朝廷就有了授爵之議。然而,由于王陽明是王瓊舉薦的,而王瓊與主持朝政的楊廷和關系緊張,導致王陽明跟著受牽連。
最后,朝廷封王陽明為新建伯,歲祿一千石。但是,封爵竟然不給鐵券,就連一千石的歲祿也壓根不發。這就好比我們大家某一位得到了某項重大獎勵,但既沒有證書,也沒有獎金,尷尬不尷尬?
主任的臉色一變,但是轉瞬即逝。
金組長是位超級健談的人,他繼續道:
好在王陽明不是一般人,對此不甚在意。但是,在他去世之后,這卻成了一個大問題。按慣例,作為伯爵的王陽明應該追侯爵,兒子承襲爵位。但是,先前王陽明一再請辭得罪了嘉靖皇帝,他的學說更為權臣桂萼所不容,于是,這去世后的“蓋棺定論”成了麻煩事。
桂萼主持的吏部給王陽明來了個“功過相抵”——平定叛亂固然有功,但沒有接到命令就返鄉是大罪,干脆兩相抵消。至于王陽明的學說,則被全盤否定。
嘉靖皇帝對于這個處置還不滿意,他覺得王陽明雖然立了點功,但那又怎樣?在皇帝的親自干預下,最終的處置結果是:“所封伯爵,本當追奪。但系先朝信令,姑與終身。其歿后,恤典俱不準給。”簡單總結就是全部擼掉,徹底歸零,這是明朝第一次給王陽明“蓋棺定論”。
盡管如此,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王學的傳播已經無可阻擋:
一方面,王學對于本心的認知頗有“解放心靈”的意味,王學強調個人意志與智慧,天然受人歡迎。對比于傳世數百年的程朱之學,王學雖然被稱作“反動”,卻更受新一代學者的歡迎;
另一方面,作為發軔于明代中后期的學說,王學天然適合于晚明的社會思想土壤,更容易被人接受;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王陽明很重視培養學生,他的不少弟子也著意培養學生,門人規模迅速壯大。到了嘉靖末年,朝中的重臣如徐階、趙貞吉等人都算得上是王門后人。
在這些人的推動下,嘉靖四十五年八月,還沒熬到第二年改年號,新皇帝就同意為王陽明平反,按照應有的規則,追封新建侯,追謚文成。隆慶二年五月,新建伯的爵位也被恢復,王陽明的嫡子承襲爵位,此后一直延續到南明弘光朝。這一輪平反運動,算得上是第二次“蓋棺定論”。
恢復新建伯只是肯定了王陽明的“事功”,圍繞他的學說,新一輪的“定論”又在醞釀。隆慶元年時,耿定向等人就上疏稱贊王陽明的學說,試圖徹底推翻嘉靖朝的廷議結果。而這,還只是開始。
既然王陽明有“闡圣賢之絕學”的功勞,那他有沒有資格從祀孔廟?這個問題從隆慶年間一直吵到萬歷十二年,期間張居正等大佬紛紛下場參戰。反對者認為王陽明的學說損害朱子學,甚至惑亂人心。支持者不僅尊崇王學,還把陸九淵擺出來做例子,說朱學并未因陸學而廢,陸九淵也從祀孔廟,為什么王陽明不行?
大臣們爭吵不休,最后把皮球踢給了皇帝。
禮部尚書沈鯉的本意是通過皇帝之口,徹底否定王陽明從祀的門路,畢竟萬歷的爺爺嘉靖把王陽明從頭到尾否定了一遍。但是,萬歷皇帝受到申時行等內閣大臣的影響,也出于“叛逆”張居正的念頭,偏偏批準了王陽明從祀孔廟。從此,王陽明成為了明代以軍功封伯的三文臣之一;得謚號“文成”的二文臣之一,從祀孔廟的四文臣之一。可謂前所未有。
晚明大文豪王世貞稱王陽明“文武勛德,為我朝冠”。近代以來更有“五百年來一完人”,甚至“中國最后的圣人”的說法。在這一輪的“蓋棺定論”中,王陽明全面翻紅,成為頂流人物。
一百多年后,中國的清朝編修完成《明史》,在《王守仁傳》的“贊曰”部分再一次做了“定論”。較之于明朝人評價王陽明先事功、后學術的態度,清朝人更為肯定王陽明的學術,認定王陽明的事功主要得益于其學術。但是,清人在夸贊的同時,也批評了王陽明自詡圣學,傲視程朱,貶低同輩的態度。
在嘉靖年間,想贊頌王陽明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萬歷以后,想要批評王陽明也變成了一件有些困難的事情。
王世貞曾有評論:“今天下之好守仁者,十之七八”。在社會氛圍相對寬松、思想頗為自由活躍的萬歷后期,講求自我意識,強調自我價值的心學可謂完美契合了士大夫的需要——有志于建功立業者,可以用“追求本心”鞭策自己。只想榮華富貴者,也可以用“本心指引”為自己開脫。
在“本心”的引領下,只要你能說服自己,你做的事情就是對的。晚明文人本來就容易劍走邊鋒,甚至行極端之事,陽明學所具有的解釋空間正符合了他們的訴求。在后學的追捧下,王陽明很快走上了神壇,陽明之學更是風靡一時。
近代以來,王陽明的地位一度比晚明還要高。1926年中國思想家梁啟超在對青年的演講中,將“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稱作“唯一的救濟法門”。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據說隨身攜帶一塊印章,上面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民國總統蔣介石自謂王陽明的忠實信徒,稱陽明心學為“終生的食糧”。就連另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年輕時也深受王陽明的啟發,在長沙第一師范就讀時撰寫過《心之力》一文,得到老師楊昌濟的器重。
時至今日,自稱崇拜王陽明、尊奉陽明心學的人依然很多,《王陽明全集》多次再版,據說,不少都被各位董事長、老板收到了辦公室的書架里。面向企業家級別的“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已經召開了許多次,還有的公司專門花時間與員工討論陽明心學。
無論是作為儒學,還是作為哲學,成系統地學習陽明心學顯然都是有門檻的。但為何這么多人都能來追捧呢?或許至少有兩點原因,一是王陽明的地位太高,追捧他的名人太多,于是跟著追顯然沒錯。另一個原因在于陽明心學看起來并不難學,不就是自己修煉心性嗎,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的雄心壯志,似乎就成了“心學”。而越想越開心,越想越興奮,恨不得馬上加班加點去付諸實踐,這似乎就是“知行合一”了。
那么大家想一想,王陽明到底是圣還是人?其實我前面的講述已經已經很清晰了。
另外,陽明學在日本的火熱也是例證,日本雖然早早就引入了陽明學,但尊崇的高峰發生于幕府末年、維新時期。當時的日本處于多災多難之際,陽明學的責任感與體驗心深深啟發了日本人。明治維新之初,日本使團考察西方,就深受陽明學知行之說的推動。正因如此,才有“日本維新,王學為其先導”的說法。
回歸本身,近代以來陽明學說深受追捧,自然也與當時中華民族身處的境況息息相關。一方面,當時的中國與維新之初的日本具有類似的情況,都急迫渴求改變現狀,像王陽明這樣既有學術成就,又以“事功”拯救國家的偉人自然受后人尊崇。另一方面,對于個體而言,心學更容易表現為具有實操價值的方法之論。從“致良知”到“知行合一”,這個過程可以簡單解釋為樹立遠大理想、腳踏實地去努力,期間初心不改,百折不撓,直至于成功的歷程。尤其在艱難的時局中,陽明心學的哲理表達更有滋潤心靈的功效。
總而言之,近代以來,陽明心學中最有意義的部分當屬“知行合一”,其他部分則未必那么有積極意義。
而以我個人粗淺的理解,陽明心學至少在三個方面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首先,心學無法回答“惡的問題”,既然人心本是好的,為什么接觸外來事物會產生偏差?進而出現惡?這么說或許有些太哲學,擴大到現實中,問題就會表現為“我認為是正確的,那就可以做”。只要你能從本心出發,論證自己所做的事情符合“致良知”,即便此事有違道德、有違國家利益,乃至有違法紀,都可以理直氣壯去做。晚明以來,王門后學之所以會干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皆與之相關。
其次,作為為人處世的哲學,心學并不適合于絕大多數人。對于根性好、天縱奇才的人來說,心學讓他們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在客觀上,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那么高的才華,與其陷入自己的“本心”,倒不如像程朱所言,按照前賢指定的道路老老實實地按部就班,修成正果。
最后,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心學在古代也不是理想的治國之學。王陽明雖然講求“知行合一”,強調親身踐行。但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的“知行合一”往往成為腦袋知道、嘴巴踐行的自我感動。晚明的許多士大夫之所以被批評為“迂儒”,莫不與之相關。
更何況,人人都“致良知”而行,可每個人的“良知”是一樣的嗎?從明末到近代,有不少政治人物都自稱是王陽明的忠實信徒,但僅憑心學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由此可見,“一念開明,反身而誠”的心學固然吸引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激勵、陶冶心情,但更關鍵的興亡之道還在心學之外。
金組長不愧是研究思維運動的專家,他這一席濤濤江水一般的長篇大論下來,大家非但不覺得厭煩,反而個個聽得如癡如醉,深陷其中。
主任帶頭鼓起掌來,車廂內一陣久久不息的掌聲。←→新書推薦:、、、、、、、、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