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災變:我的熟練度面板 第四百五十七章 匈奴斬使
“金科狀元在京中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受到匈奴間諜引誘策反,且在大街上遭受襲擊,我想全天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還記著此事。”
皇宮房間里,建明皇帝目光炯炯有神的看著李明:“如今匈奴所行之事,實乃不可饒恕之罪,只需站出來廣傳天下,必然激起天下民憤,彼時天下民心沸騰之時,就是對匈奴出征之日!”
李明聞言挑了挑眉毛,目光看了看建明皇帝,起身一拜:“臣李明,愿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好!”
建明皇帝眼中閃過一抹滿意之色,隨后微瞇著眼睛看著李明鄭重開口:“你之軍隊初創,戰爭之初必然是殘酷的局面,且在京城附近潛修一月,大戰開啟一月之后,再趕去邊境支援。”
“這里有一份匈奴全境地圖,上面有我全部的進攻路線和意圖,拿回去后好生記憶,待得出征之后按照路線行軍,開戰!”
建明皇帝眼神之中閃過一抹果決之色,說完之后又拍了拍李明的肩膀:“至于將匈奴戰我使者之事,就且交給你了!”
“陛下且寬心,兩國大戰如此之重要的事情,李明不過寫些文章,算不得什么。”
“哈哈哈好好好,今日你我君臣且來演一出好戲。”
建明皇帝哈哈大笑隨后果斷取來紙筆,將其交給了李明手中。
李明也不客氣,直接拿起筆,對著紙張就寫了起來。
西域匈奴,不尊教化,不懂禮儀,不知尊卑者也,我大乾雖疆土浩瀚,然邊境之中亦有百姓居住…………
……無恥匈奴,先派間諜威逼利誘于我,見之不成,又讓刺客于這京城之中當街殺我,此實乃目無王法,囂張至極,然此事終究是私人之小事,為了國之大事,暫且忍之又何妨?
然,匈奴之賊全然不念我等胸懷大度,其小人也,只記人之威,不念人之德,此番陛下召見之后方知,我大乾派往匈奴詢問其往我國派遣刺客于間諜事宜的行為是何原因的使者,竟然被匈奴所殺,此實天理難容!
一人之仇怨事小,性命存亡不過一人矣,可國家之威嚴不可輕動,此乃萬億人生存之基石也…………
如此挑釁,若不給與其正面回應,乃真當我大乾無帶把男兒也?
…………如今我大乾國富民強,各軍將士激憤難擋,實該討之,伐之,讓其知我大乾之威!
書房之中,李明和建明皇帝密談論了僅僅一個小時就面帶憤怒的奪門而出,待出得皇城,帶著師傅,師叔,師伯,紫東來來到青樓之地時,忽然仰天大喊:“區區匈奴竟敢殺我大乾使者,實乃不知天恩,鬣狗也!”
李明身為金科狀元又是這么迅速的加封侯爺身份,在這京城之中還是十分有名的,他這一吼瞬間吸引了許多青樓上玩耍之人注意,聽到了聲音之后,許多人驚疑不定,但是不等他們反應,李明卻面帶氣憤地回府而去,引得眾人不解之余紛紛又情不自禁的開始議論紛紛分。
畢竟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此乃自古相傳的規矩,李明口中的匈奴斬殺我國使者的消息,實在是太勁爆了一些。
只是還沒聽李明說清楚,他人就走了,讓許多人心中一時好像貓爪一樣難受。
好在,沒讓他們等多久,僅僅幾天之后,一張張告示榜文隨之迅猛的貼出,最好的青樓之上,一篇金科狀元,軍機候李明的檄文隨之廣為流傳!
是的,在青樓傳播!
藍星后世有網絡的情況喜愛,如果某個人做的某件事,能夠踩中某個敏感點,很可能就在網絡上迅速發酵,而這個人也可能因此“一夜暴紅”。但是古代沒有網絡。不但沒有網絡,也沒有電話,通訊很不發達。不但通訊不發達,交通也不發達。很多人,就是出個縣城都很困難。或許一輩子,他都沒有出過縣城一次。
一些生活在邊遠地區的人,就是去縣城走了一次,這件事都會一直成為他津津樂道的話題,讓他回味一生。可是,古代雖然很封閉,但是還是有不少所謂的“網紅”,他會迅速地就天下有名。比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樣的話,就說明了,在古代確實有非常多的人,他們的名氣能夠迅速地傳遍天下。
不僅如此,而且我們還會發現一個現象。當下網絡發達,但是現代人想出名,費盡心機都辦不到,而古代交通通訊都不發達,卻很容易就出名了。那么,古人究竟是依靠哪些手段出名的呢?
(古代官方布告)其一,官方的布告。“布告”是一種非常形象的說法,就是把內容寫在一塊布上,然后四處張貼。這種情況,在古代極為普遍。而這種方式,也很容易讓老百姓采信。這就相當于今天的“官微”。很多生活在偏僻地方的老百姓,大約也就是通過這些布告,獲知朝廷的信息。官方發布的布告中,可能是一些高中狀元的人。但更多的是一些通緝犯,或者是一些罪大惡極要處決的人。這種方式,在近現代還依然存在。某個人要被處決的時候,都會把他的事跡寫在布告上,在他的名字上畫一個大紅叉。
(蘇東坡雕像)其二,知識分子的講述。古代讀書人不是很多。一般的老百姓,對讀書人的話,都會很相信。而讀書人,實際上就相當于是那時候的媒體記者,他們就擔負著傳播信息的作用。比如蘇東坡當時寫詩很出名,而且他的詩名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那時候,只要他寫了一首詩,立刻天下人就知道了。比如他在嶺南寫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還有他寫的“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這樣的詩句,立刻就被讀書人到處傳抄,以至于京城的章惇也知道了。章惇當時心里就想,到了嶺南這樣的瘴癘地了,你竟然還過得這樣逍遙快活,那怎么行!于是,章惇把蘇東坡往更加遙遠的海南貶謫而去。除了這樣的詩文,被知識分子到處傳抄以外,一些讓一般知識分子興奮和羨慕的事情,比如某個讀書人高中進士,肯定會在知識分子中瘋狂傳播。前面我們說到的“一舉成名天下知”,顯然就是羨慕嫉妒的讀書人推波助瀾的結果。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其三,娛樂場所的傳唱。古代最正宗的文學是詩歌。但實際上,詩歌首先是從音樂中來的,中間一段時間脫離了音樂,但最后還是歸到音樂之中。《詩經》中的詩歌,都是來自于民間的歌詞。后來在唐朝的時候,詩歌獨立出來,寫詩成為讀書人最重要表達方式。但是,到了宋代的時候,詞出現。元代的時候,曲出現。這樣,詩歌又回到了音樂。實際上,回到音樂,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如果只是詩歌,可能只是在有限的知識分子之間交流,很難走進普通老百姓中。普通老百姓很難知道這個詩人。白居易倡導過“新樂府運動”,實際上就是要讓詩歌進入普通老百姓中,當然也是為了讓詩人在普通老百姓中更有名。但畢竟成效不是很大。而詩歌與音樂結合,通過古代各種各樣的娛樂場所傳唱,因此,詩歌傳唱的就更廣,詩人的名聲就更大。
(三國演義之三顧茅廬)其四,茶余飯后的演繹。古代的人,要想更出名,其事跡,必須要成為演義傳說,才能在民間廣為流傳。三國人物為什么家喻戶曉?就是因為三國人物進入了演義故事之中,這種故事在茶余飯后被多方講述,各種演繹,因而他們才非常出名。也許在這種演繹中,很多人物,已經與歷史上本來的面目不一樣。比如楊家將的故事,后世的講述,早就偏離了最初的情形。但是,正是這種變形,楊家將的故事流傳得更廣,楊家將才更出名。如果是講真三國,講真楊家將,估計可能他們的故事,早就沒人聽了。他們的知名度,也沒有那么大了。從以上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由于古代通訊不發達,“媒體人”不多。因此,不可能讓很多人出名。但是一旦某個人出名了,其傳播范圍,也是遠遠高過當下人的。
先秦時期,甚至有人說從夏朝就開始有一種叫“遒人”的官員。這種官員通常的解釋是古代帝王派到民間了解人民疾苦的官兒。可他們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宣揚“教化”,而這教化中,就包括了最新的政令、精神以及新聞等。
木鐸是一種古代的響器,相當于一種手搖鈴。鐸分金鐸和木鐸。金鐸是戰場上用的,可以代替擊鼓,而木鐸則用于文事。《左傳》中曾引《尚書》中的記載,說每年到初春的時候,遒人就會搖著木鐸沿著路而來,他會告訴人們最新的政令和新聞。
遒人和木鐸,可算是傳媒行業最早的雛形了。
布告和露布
秦漢之時就已經有了“布告”。而且布告主要有種形式。一種信函、公文的方式,比如《史記》中記載:“呂氏所立三王……事已布告諸侯……”另一種則是我們熟知地張貼榜文。古代城市都有專門貼布告的“布告處”,什么新政策、新事情、懸賞捉拿等等都在那看。這大概相當于現在的戶外媒體。
露布其實也是一種布告,最晚在漢朝就有了。它是把事件和政令寫在布帛做的小旗子上,比如軍事捷報、大赦天下等等,由兵士騎馬一邊跑一邊高舉露布,有時還一邊大聲嚷嚷。
這應該是最早的多媒體,至少也是最早的“車身廣告”了。
邸報、小報和小本
邸報最早出現在何時還無定論,但很多人認為西漢時期就有了。西漢時候是郡縣制,各郡在首都都有辦事處,這些辦事處被稱為“邸”。這些邸中都有常駐官員,他們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將朝廷的決策、動態以及對本郡縣的指示等,寫在布帛、竹片上,傳遞給自己的郡縣。這就是最早的邸報。
隨著印刷術的出現,邸報也漸漸改為紙張印刷,其內容比原先要增加了許多。而唐時的邸報被認為是我國報紙的開端。從北宋開始,在民間還出現了“小報”,到南宋就頗為普遍。這種“小報”多是由民間制作,內容多是議論時局和政事。
“小本”是元朝時候流行的,印刷精美,也是民間刻印的。主要傳播的還是以朝廷消息為主,但增加了很多學術的、科技的包括經濟類的內容。小本可以看作是小報的一種延續。
其他還有如刻在木牌上的牌報,印制在旗子上的旗報等,都是以前“露布”的延續。供人騎在馬上,一路走一路宣傳。而“揭帖”則有些類似于現代的宣傳單,一印就是一大堆,供人在市集、大路等地的人群中大量散發宣傳。
這些都是方式,而對于一個知識份子來說,青樓無疑是消息傳播最快最省事的地點。
原因很簡單,正所謂才子風流,風流才子,青樓這種尋花問柳之地,正是各個讀書人喜愛匯聚之地,在這里有什么消息傳遍開來,這些讀書人就會第一時間知道。
只有讀書人知道了,回去之后才能更快的散播給各地的百姓,進而讓這樣的消息廣為流傳。
匈奴斬使的事情無疑足夠勁爆,再加上又是李明這個金科狀元這么吸引目光的人物主動帶動,消息瞬間火爆了。
青樓帶動的讀書人主動傳播,外加官方布告,消息飛快的傳遍了天下,引得全天下群雄震怒。
在此之際,朝廷發布討匈奴檄文,對匈奴正式動兵!(本章完)
地址: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