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73章 王守仁、第一仗

第473章王守仁、第一仗  一封軍報完全改變了宮里的氛圍和節奏。

  其實朱厚照很想御駕親征,他有這個沖動。這個時候的信息傳播實在過于慢,他現在拿到的這封奏報都不知道是幾天以前的了。

  兩眼一抹黑的抉擇,和賭博沒什么兩樣。任何一個后世之人都能被這種狀態急死。

  但是親征…

  一方面永壽宮的懷顏、懷笑雖然已經臨產,可畢竟還沒生,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另外的一后三妃肚子更沒有動靜。

  另一方面他心中有內患的隱憂。

  所以這個時候任性出京,實在不是個好選擇。

  戰爭可是關乎無數人性命和國家前途未來的事。

  不過再爛的選擇,也比不選擇要強。

  斟酌再三,朱厚照最終開始開口了,“擬旨吧。”

  王鏊自告奮勇,“臣來執筆。”

  “首先,讓楊介夫回京。不管他巡邊到了哪里,都讓他回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這個不會打仗的欽差反而會有不利影響。”

  楊廷和兩個月前出發,其實再過段時間也回來了。只不過沒想到韃靼人會在夏天的時候就忍不住興兵來攻。

  “其次,朕與諸位愛卿要在能拿主意的事上堅決拿主意,不能拿主意的事情上,則要真正信賴戍邊的臣子。

  給周尚文部的旨意,照擬,令他爭取收服右翼蒙古的兩個萬戶,突入草原,搗敵老巢,若是不能收服,則不必勉強,只要他們不進攻大明即可。具體怎么打,朝廷不要替周尚文定,可以讓他便宜行事。但有一條要講明,作為統帥第一位的是要保證能打勝仗,任何時候都要從軍事的角度而非政治的角度考慮問題。打贏,就是他最大的政治!

  再向楊一清去旨,榆林、寧夏、甘肅之兵馬朕都給了他了,要他靈活機動,不以一城一地得失為要,而以殺傷韃靼士兵、戰馬為最高戰斗原則,必要時施行堅定的堅壁清野策略,如果能做到,盡力疏散百姓,減少傷亡。還有戶部尚書也來了。”

  韓文跨步上前,“臣在。”

  “顧禮卿呢?”朱厚照又追問一句。

  沒在。

  “宣他進宮!”

  劉瑾不敢耽擱,急忙吩咐下去。

  朱厚照則繼續,“韃靼已經入寇花馬池,這一次非比尋常。戶部持圣旨,于民間征調漕船,內帑和國庫各撥五十萬兩銀子,從江西、南直隸、浙江購糧,北運入京。朕說的是購糧,不是搶糧。”

  這些糧食他運進京城是要儲備起來。

  既然知道自己的所謂軍事才能低于那些歷史留名的人,那他就打富裕仗,先把京師塞滿糧食。一旦楊一清敗了、周尚文遠在天邊,那他就很有可能要在京師固守。

  這些糧食就是保證。

  “臣遵旨!”

  朱厚照想了想眼下的季節:芒種已過,北方到了要收麥子的時候了。

  真是不巧。

  “今年北直隸各府都在分田,朝廷花了大力氣幫助百姓春耕,內閣立即組織各地官府,加速收割各類糧食作物。諸位愛卿想過沒有,萬一有兵禍,糧食還在田里,就是不被打死,也會被餓死。”

  “再有,朕會令京營和各上直親衛即日起進入備戰狀態。”朱厚照轉過身來,神色堅定的對著自己的大臣說:“朕預感,這一次韃靼人輕易不會放棄,因為他們知道大明的皇帝換了,大明會對其施行堅定的封鎖策略。朕也絕對不會投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仗,達延汗要打到什么時候,朕就和他打到什么時候!”

  王鏊等臣子聽完心一驚,“若真有那日,臣等愿隨陛下赴死!”

  朱厚照心里閃過奇怪的念頭,怎么是赴死,而不是南遷?

  正如朱厚照所講的那樣。

  當京師收到消息的時候。

  實際上,戰場上已經出現了韃靼人的身影。

  花馬池城最早建于正統初年,后來歷經天順、成化、弘治幾朝,城破人稀。

  但自從弘治十八年春,大明與韃靼一戰之后,楊一清有感于此地地勢開闊,西邊寧夏、東邊榆林都相聚幾百里,實在兩邊不靠。

  就在舊址往東二里,修筑了新的花馬池城。新城東西墻長1100米,南北墻長1050米,底厚10米,頂厚6.5米,高10米。

  并令寧夏后衛駐防于此。

  具體的位置,就是黃河‘幾’字形中間部位,寧夏在‘幾’字形左,榆林在‘幾’字形右。

  花馬池往北,就可以到達河套。

  這個時候這里都屬于陜西管轄范圍。

  夏日炎熱,高懸的太陽像是惱火了一般,一直往地下撒著火毒。

  花馬池城黃黃的城墻,落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就像是極會偽裝的動物,但城墻之上的哨所、冷箭以及稀疏的火器,還是讓人難以忽略這里。

  王陽明巡撫陜西以后,首先干得事就是巡視邊防,陜西行都司暫且不去管他,陜西都司管轄內的,莊浪、蘭州、靖虜、寧夏等各處衛所他一一在走,走到靖虜衛的時候,聽聞韃靼犯邊的消息,于是改北上而向西,直奔固原總督府。

  作為三邊總督,楊一清權力極大,這邊發現敵人,那便他就已經命令榆林衛、寧夏衛向內收縮靠攏,這是他在此練的兵,還算是能戰的,其余一些小堡、千戶所,各自筑墻固守。

  至于說軍需糧餉么,楊一清倒不是特別擔心,朝廷這兩年軍需不缺,去年撥銀一百萬,今年又是一百萬。

  這仗,能打。

  以往韃靼人之所以在關內像游泳一樣開心,是因為雖然各類衛所、城堡修得不少,但長期糜壞,導致軍隊戰斗力急劇下降。

  不要說士兵了,就是將領也不愿意出戰。

  打不過的仗,還要出去打,要么是丟了命,要么是打敗仗,打敗仗還是給朝廷砍頭,所以結局一樣。

  那不如躲在里邊兒不出來。

  反正韃靼人是來搶,又不是來攻城略地、自立為王,他只要守好自己的城,外面搶得是老百姓,搶完了會走的。尸橫遍野又怎么樣?自己的官位不受影響這才是重要的。

  更有喪心病狂的人,沒本事打仗,卻有升官的貪念,那就殺害自己的老百姓冒充是敵人的頭顱,然后向朝廷報賞。

  這些事楊一清不是沒見過,所以他這一次的命令是明確的很。

  王守仁到總督府的時候,恰逢楊一清在訓話,

  “…今日就要將總督府的令傳下去,此次作戰,事關朝廷復套國策,事關大明中興之望,也事關本督的腦袋。因而上至巡撫、總兵,下至將校士卒,凡不遵軍令、畏敵不前者,斬!我有王令旗牌在身,可先斬后奏!”

  楊一清說著說著也注意到了王守仁,這個人物他是知道的。

  默默無聞的人,一下子被拔擢到陜西巡撫的位置,據說皇帝非常欣賞他的才能。

  “屬下拜見楊部堂。”

  這議事廳里,主要將領其實都不在,寧夏總兵楊尚義是楊一清最為倚重之大將,這個節骨眼應該已經在寧夏鎮點兵,向靈州、花馬池方向靠近了。

  榆林總兵桂海元一樣如此。

  在總督府的是本身總督衙門里的文官,以及駐守固原衛所指揮使,當然,還有在王守仁之前趕來的,陜西布政使、按察使等一眾官員。

  王守仁一看人挺齊自己到的最晚,便講了一句,“屬下去了靖虜衛,路上耽擱了許多,請部堂治罪。”

  “無妨,賜座。”

  這里的消息更加及時,楊一清招招手,身后一個下人將軍報也呈給王守仁。

  “比三年前好,至少花馬池城的寧夏后衛,牢牢得釘在了那里,雙方有所接觸,互有傷亡。火篩部四萬兵馬也不攻大城,他們已經越過花馬池,往靈州衛方向去了。”

  王守仁腦子里有地圖,他一聽就知道要害所在,“這樣,寧夏鎮兵馬就要和他碰上了。楊總兵僅騎兵萬余,數量明顯少于他。”

  “你認為要如何打?”

  楊尚義就是在三年前追擊火篩部的人,這個時候,這個地點,又是老對手,火篩就是奔著復仇而來。

  “先前,屬下就與各衛指揮使探討過。屬下以為,楊總兵勢弱,與火篩部決戰時機未到。而且火篩急于復仇,必定是急于交戰,他越急,我等越不能急。”

  “怎么個不急法?”

  “多派兵馬,堅定與其輪番小規模交戰,同時集中兵力,使其欲消滅我而不得。全力疲敵、耗敵。至于楊總兵,要讓其按兵不動。他不動,則火篩戰則不敢盡全功,追則不敢以全速。時間一久,他必急躁!”

  王守仁的辦法有些像賴皮糖,黏黏湖湖的,不像一個戰場上干脆利落的武人所展現出的那種做派。

  而且僅是說出來倒也有幾分道理,但不是沒有風險,大明騎兵不足,僅以步卒糾纏敵人,萬一給全殲了,士氣必定大減,到時候這場仗還怎么打?

  “這仗要是打上個半年,咱們也要被拖垮了。”

  王守仁堅持,“真要拖上半年,這四萬兵馬絕對出不了長城,如此重創韃靼,剿套不就成了?!”

  “關鍵是誰當這第一人。”楊一清精光一閃,說出來極為關鍵的話。

  第一仗打好,才有后面。

飛翔鳥中文    大明嫡長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