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通告天下,誓言永世臣服大明,征討東瀛之戰至此結束。
當然,仗打完了并不代表一切就結束了,后面還有很多事情呢。
首先,得犒賞有功將士。
開疆擴土本就是軍功里排第一的,這點自秦漢時期便已有定制。
拿下東瀛那更是不世之功,自然要好好犒賞有功將士。
要不然,誰給你去打天下?
還有,拿下東瀛之后還得好好治理,要是打下之后便不管了甚或是一通胡來,那就長久不了。
所謂“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就是這個道理。
這點泰昌是深有體會。
東瀛之戰結束之后,他便開始考慮這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了。
這兩個問題放一起考慮之后,他發現這貌似就是一個問題。
說白了,就是分封制度的問題。
比如,封地。
原本他是想將東瀛六十六國全封給老朱家那十個藩王的。
不過,這會兒他卻發現,這樣做不行。
因為那些藩王寸功未立啊!
而且,十個藩王里面,除了唐王朱聿鍵,其他的好像都沒什么能力。
如果他這么胡亂封賞下去,這些藩王能把東瀛守住嗎?
更重要的,三軍將士辛辛苦苦打下來的疆土,他一股腦全部分封給那些寸功未立的藩王,將士們就一點意見都沒有嗎?
難道開疆擴土的將士就只配擁有爵位,不配擁有封地嗎?
難道所有封地就只能封給寸功未立的藩王嗎?
這么搞肯定不行!
畢竟,大明開疆擴土之路才剛剛開始,以后的征戰還多著呢,他必須讓手下將士充滿斗志。
如果才打下一個東瀛就搞得很多人心生不滿,不能擰成一股繩,那大明恐怕就算打下再大的地盤最后也免不了分崩離析的命運。
這個歷史上就有很多的例子,就好比蒙元就曾打下碩大的疆域,結果,不到百年便分崩離析了。
所以,這封地不能亂封,不能像以前一樣,只封給寸功未立的藩王。
有功之臣也得封!
也就是說,封地并不是藩王獨有的特權了,有功將士也能封到封地了。
當然,這個封地不是所有有功之臣都封,那樣反而不好,只有立了大功的才封,這樣才能讓大家都去爭取立大功。
至于藩王,那也不是所有藩王都封,起碼,得做了一定的貢獻才能封,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封。
比如唐王朱聿鍵,不管是為朝廷捐錢捐糧還是支持削藩,人家都做了一定的貢獻,而且,人家也著實有能力。
所以,分封到新唐國府之后并沒有鬧出什么意見來,也沒見地方上鬧出什么事來。
至于剩下的藩王,先矮個子里拔高,封一個,其他的就要好好努力才行了。
如果以這些藩王現在表現出來的能力,把東瀛六十六國全部分封給他們那簡直就是自找麻煩,到時候東瀛不知道會亂成什么樣子。
所以,這封地不能按以前的規矩亂封了。
還有爵位。
大明的爵位體系其實挺亂的。
比如王爵,好像就只能封給寸功未立的藩王,還有藩王那些嫡子什么的。
這些人好像憑著老朱家子孫的身份躺那里也能封王,其他人卻是拼死拼活,立再大的功都沒法封王。
如果老朱家只是封了一個兩個藩王也就罷了,甚至十個八個的也沒多大問題。
問題,原來大明的藩王就有幾十個,郡王更是多達幾百個!
這對于公平二字無疑是一種諷刺!
這對于拼死拼活開疆擴土的有功之臣更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可是一千多年以前就被人給吼出來了。
洪武大帝卻好像未曾聽說過這句話,就是要讓老朱家人生下來便封王。
還有爵位本是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一套爵位體系也已經沿用上千年了,到了洪武朝卻被閹割了,變得只剩下公侯伯爵了!
說實話,他是真不明白洪武大帝為什么要把子爵和男爵給削了。
難道就為了標新立異?
谷糋</span這么搞,其實對犒賞有功將士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分封的爵位里面最低都是伯爵啊!
一個伯爵得多大的功勞才能封?
他把子爵和男爵一閹割,大明將士想要獲取爵位便變得難于登天!
所有,大明這兩百余年,除了洪武朝和永樂朝因為兩場大戰而大肆分封了兩批公侯勛貴,后面十余個皇帝就沒給幾個有功將士得到爵位。
甚至,后面十余個皇帝給有功將士分封的爵位都沒有那些皇后皇貴妃什么的親戚,因為沾親帶故而獲取的爵位多。
這或許就是明軍越來越弱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沒多少動力啊!
對于有功將士來說,伯爵太難封,侯爵和公爵那是更不用想。
那些什么外戚是隨隨便便就能封個爵位,伯爵、侯爵什么的簡直就跟開玩笑一樣!
也就是說,拼死拼活很有可能什么都撈不到,甚至,想要獲取軍功獎勵都要命長才行!
那為什么拼死拼活呢?
這就好比,考生去參加考試,老師給評分,要么就是八十分,九十分,一百分,要么就是零分,中間連六十分和七十分都沒有!
而想考八十分、九十分、一百分又難如登天,考了一兩百年,也就那么幾個人有分數,其他人都是零分!
說實話,這太荒唐了!
洪武大帝定下的分封制度著實有點坑人,不但坑了大明,還坑了老朱家的后世子孫!
毫無道理毫無原則的給自己的后世子孫封王封地就好嗎?
其實不好!
歷史上明朝滅亡的教訓就證明,洪武大帝這么胡亂分封就是在斷自己的根啊!
這可是血的教訓啊!
歷史上老百姓為什么會造反呢,明朝為什么會滅亡呢?
天災只是一個原因,貪官污吏也只是一個原因,那些胡亂分封出來的藩王郡王更是一個重要原因!
那些藩王郡王多遭恨啊,不管是落起義軍手里還是落建奴手里,那都是斷子絕孫,有多少殺多少啊!
崇禎朝那么多的藩王郡王,皇室宗親,到了順治朝、康熙朝還剩多少?
一萬個里面估計都沒活下一個來!
而且,活下來的還得想盡辦法隱藏身份,要不然就是死!
洪武大帝定下的分封制度可能是想讓自己的子子孫孫都享盡榮華富貴,問題,這么胡亂分封最終其實是害了自己的子孫啊!
所以,這分封制度必須得改!
必須得把王爵和公侯伯子男爵統一成一個體系,這樣才有公平可言。
而且必須把子爵和男爵加進來。
這樣有功將士獲取爵位沒有那么難了,大家就有奔頭了。
這樣一來,爵位的層級也多了,不是三把就到頂,封無可封了。
至于會不會有異姓封王,這個可以以后再說,起碼要讓人覺得這分封制度是公平的,起碼要讓人看到封王的希望!
泰昌悶頭苦想了幾天,直接一封詔書昭告天下,定下了新的分封制度。
這套制度可就沒以前那么簡單而又荒唐了。
新的分封制度那是從高到低,詳細無比。
比如,爵位體系,就是從王爵一直到男爵,總共六級十八等,而且,除了藩王有封地,一等公爵、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也有封地。
藩王的封地是九個州縣。
一等公爵的封地是八個州縣 一等侯爵的封地是七個州縣。
一等伯爵的封地是六個州縣。
還有分封的標準,晉級的標準等等,都做了詳細的描述。
這詔書一出,整個大明再次轟動了。
皇上著實瘋狂,連洪武大帝定下的分封制度都改了!
不過,改得好!
改得著實好!
這樣一來所有將士才會覺得有奔頭,才會拼了命的去建功立業!
請記住本書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yq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