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八十一章 諸將

  李如松雖然性格沖動,又年輕,但也是老軍務了,論軍中見識不必誰差。

  如今領了一千人馬,久經訓練,糧餉充足,并不認為亂民能把自己如何。

  他有這個信心。

  唯一不滿的就是戚金太過重視火器,而忽略兵刃,軍中使用火器者竟然達到五成。

  鳥銃放射速度慢,遠不如弓箭好使。

  戚金說鳥銃好練,弓箭難練。

  這番理論,李如松是不以為意的。

  只會躲在后方用鳥銃的士兵,遠遠比不上敢白刃戰士兵的勇氣。

  他不是否決火器,而是覺得應該軍中以騎兵,步兵敢戰為重,火銃為輔,戰爭的勝利,最終還要靠接敵。

  他重士兵勇氣,戚金重士兵陣勢。

  這個百年為節點漸變革的時代,李如松并沒有認為自己錯了。

  常常和戚金爭執。

  略過這些不滿,軍事為重,李如松不會使性子胡來。

  先是命了一百戶出,再命一百戶出,等收到消息,兩百人已經過險地結陣以待,隨后才命全軍出動。

  等軍隊單人成列,艱難度過險地時。

  山林里鑼鼓熏天,弓銃齊放。

  在常人無法落腳的陡坡懸石,亂民們腳底生根一般,穩如松柏。

  “嗚嗚嗚”

  左右都是亂民殺出,敵方占據高地,有亂民往下射箭,無處可躲,明軍大亂陣腳。

  “結陣。”

  李如松知怨恨斥候于事無補,大聲嘶吼,各將官也催促士兵。

  地形陡折,一個人都難站穩腳跟,何況幾人站到一起,始終無法結成陣型。

  手持鳥銃的士兵,胡亂放了一槍,高處的箭矢就射了下來,眾人紛紛找地方躲,卻如何能躲。

  前方山頭傳來的動靜,戚金已聽到,不用眼看,只聽聲,連老卒都知道前軍危矣。

  必須接應,否者前軍必然覆沒。

  雖然李如松常常在軍中跟他頂撞,軍中潛規則他也懂,但是他不會用這等劣招。

  “將軍,不可去。”

  一個老將拉住戚金。

  李安國無言,地利太險,士卒無法齊出,戚金如果不率部接援,也無話可說。

  “吾如何能見同袍遇險而不救?”

  “誰又知道還有沒有埋伏?這些亂民實在是神出鬼沒,我等大軍亂了陣型,再有埋伏,恐全軍覆沒矣。”

  “應求援,等大部來接應。”

  “言之有理,但是不可不救,吾領余部去救之。”

  楊元出聲了。

  這個辦法是最好的辦法了。

  戚金點點頭,和楊元對視了一眼。

  內心感嘆,此人實乃出眾。

  難怪此人能被圣人看重,提拔為御前衛千戶。

  他和李安國,李如松三人,從御前營升出,大有人不服氣。唯此人,軍中袍澤,無人不贊其德。

  本領非凡,士兵服氣,任勞任怨,勇于承擔險情,戚金久于軍中,也未見有如此之人。

  楊元領五百兵卒,前去接應。

  軍隊已亂,李如松帶領親衛,大吼一聲,向山上殺去,甲已中十幾箭矢,有已入肉半寸,被他硬拔下。

  還沒到山腰,親衛傷亡近半,哭喊,“將軍,跑吧。”

  李如松回顧山下,形勢已了如指掌。

  一聲大吼。

  “往何處跑?今日死戰于此!”

  親兵們見狀,紛紛跟上。

  正在此時,楊元從后方殺到。

  先是放了銃,因為地勢不能成列,沒起到大作用,當先揮刀殺出,猶如殺神,一刀一個,亂民紛紛退讓。

  將軍勇武,率先開道,身后士兵士氣大振,緊跟其行,猶如箭矢射入亂民。

  李如松大喜,內心以為戚金會見死不救,這是他老爹對軍中反對他的將領的慣用手法。

  多年來如此行事,才把遼東軍徹底掌控于手,無人敢反。

  原抱了死意,殺一個是一個,如今有了生路,連忙回頭,率殘部往援兵方向殺去。

  張元勛部離御前衛最近,得到士兵的求援,不敢怠慢,分出一部前去支援。

  大部隨后而至。

  前部遇阻,將領被流矢射中面孔,當場而亡,軍陣大亂,傷亡者重。

  官兵在大山里,仿佛瞎子一般,根本不知道敵人在哪,而亂民對官兵的布置卻了如指掌。

  御前衛不敢失,張元勛咬牙,指揮大軍出擊,十倍于敵,靠著傷亡打退了占據地形的亂民。

  靠著求援士兵的引導,知道前方山頭就是戚金部,正要翻山時,后方突然殺出大部亂民,漫山遍野皆是。

  “這許多人,都是藏在何處,斥候翻遍山林,為何點蹤影都未得。”張元勛大驚。

  軍中諸將實在是無法想到,這些人是怎么憑空變出來的,違背常理。

  戚金得知大部遇襲,毫不猶豫,當即放棄前軍,直奔張元勛部。

  望山跑死馬。

  翻過了山頭,張元勛部已徹底亂了陣型,搖搖欲墜。

  看了眼地形,也不用指望陣型了。

  戚金拔出刀。

  “諸將,報國恩!”

  后方將士紛紛取出兵刃。

  率部殺向亂民,亂民居高而下,占據地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還有在樹上,只用弓箭就射的明軍苦不堪言。

  京城。

  朱翊鈞兩眼茫然,李現眼明手快一把扶穩惺帝。

  “十萬大軍敗了?”

  朱翊鈞氣血上涌,雙眼發白,不敢信。

  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去哪里再湊十萬大軍。

  第二個念頭則是,再湊十萬大軍能敗嗎?

  第三個念頭,難道是自己導致此敗?

  第四個念頭,自己輕信史書重用將門之后。

  剎那間,無數個念頭涌上來。

  因為此段史書記載少,朱翊鈞沒有印象,不曉得此處的厲害,以為只是屑。

  卻不知此地乃是大患,如果不是他選擇聽了俞大猷的建議,調用了二十萬大軍,嚇退亂民不敢輕動。

  歷史上,亂民早已糜爛廣東。

  萬山連接廣西岑溪六十三山、七山、那留、連城諸處鄰境,都起亂事。

  萬歷五年才平定,七年才徹底止息。

  “皇爺,并沒有大敗,幸有劉總兵救援及時,讓士兵在山頭高呼,嚇退亂民。”

  “著人去問殷正茂,這就是他告訴朕的三個月可平亂?他誤朕!”

  太監剛要走。

  “回來。”

  朱翊鈞叫住了太監。

  “去兵部,著兵部商議對策,務必慎重。”

  小太監去而又返。

  神色慌張!

  “皇爺。”

  小太監跪在朱翊鈞腳下。

  “奴婢去了兵部,發現兵部已亂。”

  朱翊鈞懷疑耳朵聽錯了。

  “譚尚書急癥發作,他…他…他卒了。”

飛翔鳥中文    明國萬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