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搜索玄幻奇幻第0395章收買第0395章收買 “武考?”
半個時辰之后,未央宮,宣室殿。
聽聞劉盈這一曠古未有的新奇想法,殿內眾人的面容之上,都無一例外的帶上了茫然之色。
這以文考取士,還能勉強理解為:選拔文學功底、算術功底,以此作為官員選拔的參考;
但這武考······
于身邊的公卿眾人面面相覷間,終還是即將升任丞相的王陵站出身,滿是疑惑地對劉盈稍一拱手。
“敢請問陛下。”
“這武考,當以何為考題?”
“所納之士······”
“哦不;”
“所納之‘豪杰’,又當作于何用?”
“——兵卒乎?”
“——將官乎?”
隨著王陵的提問,眾人便也不約而同的抬起頭,將目光齊齊注視向御榻之上的劉盈。
只是那目光中的疑惑,分明還夾雜著些別的東西······
見此現象,劉盈稍一思慮,便也明白了眾人的顧慮。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今的漢室,其實是有‘武舉’的。
只不過,不同于后世武舉那般,極為正式的軍事、武力考試項目:如今漢室的‘武舉’,其實也還是舉薦制下的‘武舉’。
比如,某某郡某某都尉某某隊,有一個士卒力大無窮,能拉得開十石強弩:大黃弩!
又或者,是有一個戰斗素養極高,三五場仗就獲得十幾個敵軍首級的兵王!
偏偏這樣力大無窮的勐人,又年紀不大,妥妥的‘青年才俊’!
這種時候,這支部隊的最高長官,就會將此事上報給朝堂,并借機舉薦;
而對于這樣得到都尉、將軍一級將領舉薦的勇士,天子往往會將其直接找回長安,然后親自接見!
再輔以一定程度的政治審核、武力審核,這個得到上官舉薦的軍中豪杰,就會得到一個極具前途的任命。
——中郎!
中郎,作為宮中郎官群體中的佼佼者,雖只有比六百石的秩祿,但從政治前途的方面考慮,卻也是母庸置疑的‘飛黃騰達起飛器’。
看看平日里,中郎群體做什么就知道了。
理論上,中郎的職責為:管理車、騎、門戶,擔任皇帝的侍衛和隨從,又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
那實際上呢?
——這‘管理車’里的‘車’,指的是天子御輦:黃屋左纛!
——看管的門戶,是皇宮內外的各處宮門、殿門!
——至于騎郎,那更是直接就是天子的親衛隊、儀仗隊!
從這一系列具體職責,以及‘屬郎中令’的屬從關系,就不難看出中郎這個群體,真正的身份是什么。
——天子的私人武裝、保鏢團!
坐上這樣的職位,要還是混不出頭,那才讓人笑掉大牙!
而歷史上,由‘中郎’作為跳板,最終得以名垂青史的名將,那也是不勝枚舉;
最典型的一位,正是原本的歷史上,于漢文帝年間任中郎,而后在景帝、武帝年間混出名堂的迷路將軍:李廣!
單從李廣的人生經歷,就不難看出‘中郎’這個職務,在一位武將的職業生涯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在歷史上,飛將軍李廣,于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年間,先后任漢室北墻邊域七郡太守,硬生生達成了‘讓匈奴牧民為自己塑像,并早晚跪拜’的個人成就!
——眾所周知:對于匈奴人所信奉的原始薩滿教而言,只有神,才是凡人無法抵抗的;
反之也一樣:只要是匈奴人打不過的,那就是神······
而李廣在達成這一成就之后,便迎來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
——吳楚七國之亂,李廣奉命出征,馳援吳楚聯軍重兵強攻的梁國都城:睢陽。
只可惜,這一次機會,李廣并沒有把握住。
因為在協助梁王劉武堅守睢陽期間,神經大條的李廣,居然私下借了梁王劉武的將印······
有了這么一茬,李廣自然是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親手葬送。
叛亂平定之后,長安朝堂論功行賞;
可輪到李廣的時候,明明李廣的功績足以封侯,起碼也足夠封個關內侯,但景帝劉啟卻只丟下一句:李廣的功勞,既然梁王賞過了,那朕就不賞了吧······
自此之后,李廣便算是帶上了‘私接諸侯將印’的政治污點,最終惹得太史公,也只能發出一聲‘李廣難封’的感嘆。
實際上,李廣難封,并不是真的運氣不好,亦或是運氣不夠;
而是‘私接諸侯將印’這個政治污點,讓李廣早早就見自己的政治生涯全部葬送。
武帝年間,漢室大舉北上,攻掠草原,李廣卻只落得一個‘迷路將軍’的雅號;
但實際上,即便李廣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真的取得了什么像樣的武勛,也大概率還是不能封侯。
——正如景帝劉啟所言:李廣,不是長安的臣子,是睢陽的臣子······
說回中郎這個群體,既然能出李廣這樣的歷史名人,那也足以從側面印證:這個群體,整體質量并不會低;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單從中郎群體‘舉薦制下的武舉’這一特性,就足以看出中郎群體,其實和孝廉、力田,乃至‘國士’級別的賢良方正,是有類似的特性的。
比如,需要名頭很大,大到朝堂都有所耳聞;
比如,貨真價實,真的有傳言中的本事;
再比如,有高官顯貴愿意推薦,即便是拼著可能沾染上‘識人不明’的污點,也忍不住想要舉薦。
當然,最重要的一個相同點是:和孝廉、力田、賢良方正一樣——有資格被舉薦為中郎的人,足夠少······
對于這一點,劉盈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對。
——既然中郎群體,是以嚴苛的選拔標準,來保證整體質量,那質量上去了,數量自然也就高不到哪去。
而中郎群體的存在,也正是此刻坐在宣室殿內的公卿二千石,對劉盈所言‘武舉’的疑惑所在。
憑武力為參考選拔官員?
怎么選?
如果按中郎的標準,那別說是選拔基層官員了,就算是選拔千石以上的中高級官員,也絕對不夠!
可若是放低標準,那這‘武舉’的存在,似乎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中郎群體的存在,以及中郎群體嚴苛到令人發指的選拔標準,足以保證任何憑‘武舉’獲得入仕資格的官員,永遠都在朝堂之上抬不起頭!
而對于這一點,劉盈,也早就有所預料。
“安國侯之所問,恰乃朕欲言者。”
想到這里,劉盈輕聲道出一語,便淺笑著對王陵稍一點頭。
而后,劉盈便將自己的大致想法,擺在了殿內這一眾公卿二千石面前。
“朕即位之初,曾興文舉,以學子讀寫、數算之能,舉士以為朝堂所用;”
“過往數年,于朕當年‘文舉’所納之士,朝堂可謂贊不絕口。”
“欲使朕再興文舉,以充朝堂有司之論,亦不絕于朕耳。”
“然諸公或有所不知:當年文舉所納之士,實則,仍有些許不妥之處,為少府所不齒。”
說到這里,劉盈不忘朝陽城延善意一笑,才繼續道:“文舉所納之士,雖大都能寫會認、略同數算,然其中,不乏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可舞文弄墨,而無力躬身為事者。”
“此起一也。”
“其二:此輩初為少府之吏,大都以百石之小吏入仕;然今,此輩已有初顯其能,而為少府舉遷之佼佼者。”
“其中最賢者,今已為秩六百石之冶鐵司丞,然少府仍言朕曰:此人之能,斷不于二千石之下。”
“然朕,卻不敢使此人遷于千石。”
“諸公可知為何?”
輕笑著發出一問,見眾人配合的搖了搖頭,劉盈卻并沒有開口作答,而是朝一旁的陽城延一昂首。
見劉盈示意自己,陽城延也只苦笑著上前,先對劉盈拱手一拜,而后又對殿內眾人環一拱手。
“陛下所言之人,名曰:曾弘,河東郡人;”
“據其所言,乃孔仲尼之門徒,曾子曾參之后。”
“只周末戰火不止,此人家中宗譜遺失,其‘曾子之后’之論,已無從查證······”
簡單介紹一番這個名為‘曾弘’的才俊,陽城延又看了看劉盈,眉頭之上,也終是帶上了一抹苦澀。
“新元三年秋,陛下興文舉,出考題者有數算三、政論二。”
“數算三題,曾弘所答皆無謬;政論二題,則陛下親論其曰:言之有物。”
“故當歲所納之士三十,多起自百石,唯曾弘一人,起自二百石。”
“去歲,曾弘以‘流水線’之法有功于少府,為陛下撿拔為六百石;今歲,曾弘又因‘鍛鋼’一事為陛下所嘉賞。”
“只曾弘此人,出身書香之戶,祖輩三代皆未曾有參軍入伍者,更無武勛分毫······”
略帶遺憾的說著,陽城延終是搖頭嘆息著,對劉盈再一拜。
“陛下言:漢之公卿,無有不從軍伍、身無武勛者;”
“故曾弘此人縱有大才,冶鐵令一職亦出缺,陛下,亦至今不曾再遷曾弘······”
聽到這里,殿內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旋即紛紛將贊賞的目光,投向御階上的劉盈。
——這才對嘛!
戰場都沒上過的小毛孩兒,怎么能身居千石以上的高位呢?
真要發生這樣的事,那這漢家,還叫漢家嘛?!
但很快,就有人發現了劉盈的意圖,面容之上,也不由帶上了些許凝重之色。
“陛下之意,于文舉所納之士,再行武舉,以行甄別?”
見王陵一語道破個中厲害,劉盈也不在拐彎抹角,只沉沉點下頭。
“然!”
“朕意:于明歲春再舉考舉,以取自天下之士中可堪一用者,為吾漢家之官、吏。”
“只此番,文考數算、政論之后,朕欲再加以‘武舉’,以甄別所納之士中,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之羸弱者,亦或父祖無有功于社稷,己亦無有武勛傍身者。”
“不知安國侯以為,如此可否?”
輕飄飄一語,便將問題又丟回給王陵,趁著王陵皺眉沉思的功夫,劉盈也不由暗自思索起來。
劉盈這個‘武舉’,說白了,也根本不是后世,那只看身手選武狀元的‘武舉’。
真要說起來,劉盈這個武舉,更像是后世新時代,在公務員考試之外,外加了一個體能測試;
除此之外,又加了一個關于“家族含‘紅’量”“政治成分”的政審。
這樣的‘武舉’,表面上看,自是十分契合如何漢室‘尚武’的社會風氣,以及‘善待功臣之后’的大環境;
而實際上,這樣的安排,卻無疑是給特權階級,尤其是元勛功侯階級打開綠燈。
——論‘有功于社稷’,誰能比得過這些元勛功侯?
——論‘身形魁梧’以及個人武力,誰又比得過這些自小吃香喝辣,還被家族重點培養的功侯子弟?
所以說白了,所謂武舉,不過是劉盈給特權階級,擺明了一個姿態:別說朕沒照顧你們啊,看這一個個要求、條件,幾乎都是為你們量身打造的!
要是這樣,都還有算數算不明白、政論說不清楚,甚至通不過‘武舉’的紈绔二代,那也怪不得劉盈不講情面了。
再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有這樣的極品,那劉盈也完全可以將其‘蔭為郎’,收進宮中養著就是了。
每人每年幾百石的俸祿,劉盈也還是出的起的。
很顯然,王陵也看出了劉盈的這層用意,只片刻之后,便有些眉開眼笑起來。
“陛下于文舉之外另行武舉,以正國朝尚武之風,臣,謹為天下賀!”
“陛下慧眼如炬,明見萬里,正漢尚武之風,臣等,謹為天下賀”
見王陵之后,其余公卿眾人也都站出聲,表明對武舉的全力支持,劉盈也終是淺笑著起身,對眾人微微一點頭。
——按照劉盈的計劃,武舉,是所謂科舉的某個必考科目;
公卿二千石支持武舉,那就等于是支持考舉。
心中一塊大石落地,劉盈便也難得大方了一回,只大咧咧朝王陵一招手。
“及文、武考之題目,便由安國侯試擬,以為朕觀。”
第0395章收買是的章節。作者大大中丞佐吏歷盡各種艱辛細作而成。只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