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284章 出人意料的雙簧

  不幾日的功夫,其余幾位宗親諸侯,便也在齊王劉肥、楚王劉交之后,陸陸續續抵達了長安。

  代王劉恒、吳王劉濞兩個‘老實人’還好,規規矩矩去過長陵,吊唁過先太祖高皇帝,便老老實實把自己鎖在尚冠里的府邸之內,靜靜等候起了天子劉盈,以及太后呂雉的召見。

  倒是最后趕到的趙王劉如意,當著整個長安,乃至于整個天下的面,上演了一出‘孝子服喪’的戲碼。

  ——剛滿十歲的皇三子劉如意,在長陵下的高廟,足足跪了三天三夜,愣是沒起身!!!

  一時間,整個長安議論紛紛,凡是正經人,無不言趙王‘恭孝良善’,不愧為太祖高皇帝之子。

  此事之后,長安朝堂只一反常態的陷入沉寂,就好似這件事,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就連一向以‘給天子添堵’為專業技能的汁方侯雍齒,都罕見的選擇閉嘴,沒有針對這件事發表看法。

  長樂宮內,一股莫名而來的怒火,正在太后呂雉居住的長信殿緩緩積攢起來,不知何時,就要將什么人吞將下去。

  而在得知此事之后,劉盈只趕忙下令八百里加急傳書:召趙相汾陰侯周昌入京!

  做下這么一個交代之后,劉盈,便也暫時顧不上這個蠢弟弟的死活了。

  因為另外一件事,將整個長安朝堂,包括天子劉盈、太后呂雉的注意力,都盡數吸引了過去······

  漢十二年夏六月甲子。

  長樂宮,長信殿。

  自先皇劉邦駕崩以來,長信殿,也終是第一次迎來了太后呂雉、天子劉盈同至,公卿百官齊聚的大型朝會。

  ——朔望朝。

  朔望朝,顧名思義,便是舉行于每月朔日、望日,即初一、十五,供朝臣百官行朔望朝謁之禮的朝儀。

  在過去,天子劉邦常年不在長安,朝堂大小事務都為酂侯蕭何所掌,供朝臣百官行朔望朝謁之禮的朔望朝,自也就被五日一次的常朝無限期替代。

  而劉盈登基之后,朝臣百官雖然理論上具備了‘朔望朝謁,朝拜天子’的必要,但一來先皇劉邦喪事未畢,二來天子劉盈年幼,尚未掌政。

  所以過去一個月內的兩次,即五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便也延續著先前的情況,繼續按常朝進行了。

  而今天,太后呂雉、天子劉盈雖然都沒有明確下令‘舉朔望朝’,但光是從與會人員的陣容就不難看出:今日這場朝議,就算不是朔望朝,也絕不是一場普普通通的常朝!

  原因很簡單:理論上,每五日一舉的常朝,是朝堂純粹用來議政的政治會議,與會之人,皆為朝臣。

  如朝中三公九卿,以及各自部門的有司千石、二千石,才會出現在常朝之上。

  而今日,除了這些有職在身的朝臣,其余那些賦閑在家,左享成千上萬戶食邑,又身無官職的功侯貴戚,卻也是盡數到場。

  從這就不難看出,今日這場‘舉行于朔日的常朝’,究竟有多么與眾不同。

  畢竟漢室權力金字塔頂尖部分上一次聚這么齊,還是先皇劉邦駕崩之時,朝中元勛功侯、公卿百官共入宮中,拜謁新君劉盈······

  “夏五月中旬,太尉、曲逆侯來報:先前敗走北上,久滯北墻左右之叛王盧綰,聞先皇駕崩,便已絕忠漢之念,率起部眾北入幕南。”

  “此刻,叛王盧綰,當已至匈奴單于庭,效忠于狄酋冒頓帳下······”

  語調清冷至極的坐下開場白,端坐御榻之上的呂雉便在殿內稍緩視一周。

  “眾卿以為,于叛王盧綰,吾漢家,當以何為對啊?”

  呂雉此言一出,一些不明所以的千石官員,只下意識想要出身,卻盡數被各自的上官冷眼一瞪,便略有些迷茫的打消了出班奏對的念頭。

  便是端坐于呂雉身側,擺出一副泥塑雕像模樣的劉盈,也是不由面色沉凝的低下頭,似是在考慮什么令人糾結的事。

  如此不知過了多久,見殿內竟沒有一個人出身答對,呂雉的面容之上,只更多了一分冷意。

  “平陽侯。”

  清冷的一聲輕呼,便將呂雉稍昂起頭,望向朝班左側,緊挨著蕭何跪坐于次席的曹參。

  “盧綰,乃太祖高皇帝之元從。”

  “平陽侯,亦自豐沛而起,為太祖高皇帝所用。”

  “便由平陽侯一言:于叛王盧綰,吾漢家,當如何應之?”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的目光,便也不由自主的匯集在了曹參身上,只眾人的面容之上,悄然多出了一絲顧慮,以及忌憚。

  卻見曹參聞言,只稍沉吟一措辭,便起身上前,對御階上的呂雉、劉盈分別拱手一拜。

  而后,便是曹參一語,在長信殿掀起了一陣驚濤駭浪······

  “稟太后。”

  “燕王盧綰,早先多蒙太祖高皇帝之恩,先為太祖高皇帝敕封為侯,更以漢都長安為封邑;”

  “后臧荼兵反而敗亡,更使盧綰異姓而得王燕薊。”

  “如此隆恩,實可謂吾漢家絕無僅有,太祖高皇帝于盧綰,亦可謂,仁至義盡······”

  輕描淡寫的道出這句話,曹參便將話頭冷不丁一轉。

  “去歲,陳豨亂代、趙,韓王信奉狄酋冒頓之令率兵南下,以為陳豨外援,終為上將軍棘蒲侯,飛狐都尉柴武斬于陣前!”

  “失漢奸韓信,匈奴于吾漢家,便可謂再無熟知、熟解之人。”

  “歲首冬臘,臣亦得邊墻來報:韓王信為棘蒲侯所斬,狄酋冒頓大怒,已視韓王信所部為無用,逐其部眾至幕北荒蕪之所。”

  “故于盧綰,狄酋冒頓,當視重者甚!”

  面不改色的道出這句滿含信息量的話,便見曹參將上身一挺,旋即鄭重一拜。

  “叛王盧綰,蒙太祖高皇帝之恩而不知報,異姓得王燕薊而不思忠,今更即為北蠻走狗,復行韓王信之故事!”

  “臣以為,當依漢律,罪盧綰以謀逆,夷盧綰全宗,以效天下!”

  只此一語,便惹得殿內眾人目光驚駭的側過身,齊齊望向曹參那孑然而立,好似大公無私的身影。

  便是呂雉身側的劉盈,望向曹參的目光中,也不由帶上了些許審視,和孤疑······

  盧綰究竟應該如何處置,或者說應該怎么定性,根本就不是問題的關鍵。

  ——早在盧綰下定決心,要跟已經叛亂的陳豨同流合污之時,一個‘叛賊’的帽子,就已經扣死在了盧綰的頭頂之上!

  真正讓殿內眾人,乃至于劉盈都感到驚詫的,是曹參那句極不起眼的話。

  ——臣得邊墻來報!

  對于不熟悉漢室政治體系的人而言,曹參身御史大夫之貴,位列三公,又是板上釘釘的‘準丞相’,能得到從邊墻傳回的軍事情報,似乎并沒有什么稀奇。

  但在了解漢室朝堂的人看來,曹參此言,卻足以令人對這位即將結果蕭何肩上的重擔,成為漢相的元勛,提起十萬分的重視!

  如今漢室的政治體系,乃起自戰國末期,尤其是統一天下之后的秦廷,在后世,普遍被史家稱為:三公九卿制。

  其中,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則為內史、少府、典客;奉常、廷尉、宗正;以及衛尉、太仆、郎中令。

  在后世大多數人看來,三公九卿制,似乎就是以丞相為首,余者各有專責,自上而下的樹干型政治體制;

  但實際上,凡是對秦漢史有了解的人,就必然會發現:秦漢九卿,完全可以按照職責類型,劃分為三個部分。

  ——掌內政的內史、少府、典客;掌司法監管的奉常、廷尉、宗正;以及掌兵事的衛尉、太仆、郎中令。

  而這三類職責,又與三公的主體職責高度相似:丞相掌內政,太尉掌兵事,御史大夫掌監察。

  實際上,這也正是三公九卿制,最不為后世人所熟知的一面。

  ——作為內政第一責任人的丞相,雖然被習慣性人作為‘百官之首’,但實際上,丞相理論上的直系下屬,只有少府、內史、典客三人!

  其中,內史管理關中以及天下農事,典客負責中央與諸侯、藩王之間的溝通,少府則主掌建造、儲蓄,以及建筑、水利;

  太尉也一樣:雖然名義上掌握‘調用天下兵馬’的權柄,但理論上的直系下屬,也只有衛尉、太仆、郎中令三人。

  這三人的職責,自也是不必贅述:衛尉掌宮廷宿衛,太仆掌天下馬政,郎中令,則專職保衛天子的安全。

  這也正是歷史上,‘太尉’一職始終被視作高危職業,且大多數遭受帝王猜忌、不得善終的原因。

  而曹參如今的官職,是理論上具有監察天下之職責的御史大夫,理論上的直系下屬,為奉常、廷尉、宗正三人。

  這三人的職責,自也是一目了然。

  奉常,負責從禮法的角度出發,判斷某人或某事有沒有錯;

  廷尉則是從律法的角度出發,判斷某人或某事合不合法;

  宗正,更是肩負監察皇室宗親,以禮法、律法為參照,以監察、懲治宗親皇室的重擔!

  如此說來,三公九卿制的核心內容,就一目了然了。

  ——丞相,便是專掌內政的總理,下轄典客、內史、少府這三個各有分工的副手;

  太尉,則是掌兵馬的總司令,同樣有衛尉、太仆、郎中令這三個職責各異的下屬;

  御史大夫,則類似記檢監察部門,也有奉常、廷尉、宗正這三個專職副官。

  而如今的漢室,雖然還處于‘百廢待興’的建設期,政治體系也還沒有完全建立起框架,但朝堂的日常運作,也基本還是按照這一套體系去運行。

  看明白這些,再回過頭,就不難看出曹參‘得邊墻來報’,究竟是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負責監察的記委一把手,居然稱自己收到了邊防軍事情報!

  ——尤其還是早于朝堂,甚至早于天子劉盈、太后呂雉收到的!!!

  這樣的事,無論發生在任何一個文明、任何一個時代下的任何一個政體,都足夠駭人聽聞!!!!!!

  試想一下,在內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下,監察一把手,居然是第一個收到敵對國內部情報的人!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促成這種情況發生的,只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便是身為監察一把手的御史大夫曹參,已經具備了足以和軍事一把手,即太尉周勃相提并論的軍事權力!

  如果是這樣,那劉盈,也就不用再考慮什么‘如何收拾不懂事的娘家親戚’‘怎樣打造一個另世界矚目的漢室’了,只需要窮盡一生,將權柄滔天的‘曹參逆黨’鏟除,就足以算得上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了。

  但好在前世的經歷,讓劉盈十分篤定:這種可能性,無限趨近于零,甚至直接就是零。

  而第二種可能性,是發生概率最大,也最讓劉盈感到心緒沉重的······

  “平陽侯所言,亦非無理。”

  “正所謂國法無情,又更盧綰,不過一判漢之賊?”

  眾人低頭思慮之際,卻見御榻之上,呂雉只朝曹參微微一點頭,便緩緩從御榻上起身。

  之后發生的一幕,更是全然出乎了殿內眾人,包括劉盈的預料······

  “然往日,北蠻匈奴的韓王信為走狗,于吾漢家之北墻,可謂無所不知。”

  “今韓王信已亡,若再使燕王盧綰繼行韓信之事,于吾漢家,恐百害而無一利。”

  “更況盧綰,終乃太祖高皇帝之手足至親,不過誤入歧途,方得今日之果······”

  語調平淡到好似在閑談家常般,道出這番與自己的人設嚴重不符的話,呂雉便又緩緩一點頭。

  “嗯······”

  “便如此吧。”

  “行令少府:于尚冠里長安侯府再行修繕,遣奴仆不時灑掃;一應陳設,皆當如故。”

  “另著相府國庫,歲以萬戶之食邑,與長安侯食邑租稅,歲藏百金于長安侯府。”

  “待來日,長安侯重歸效吾漢家,再于侯府自取之。”

  言罷,呂雉便似是說了句稀松平常的話般,極盡淡然的昂起頭。

  “眾卿,可還另有要事?”

飛翔鳥中文    大漢第一太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