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224章 英布這是,認了個祖宗?

  “繼先王夫差之遺志,復吳國之榮光······”

  “嘿······”

  “嘿嘿!”

  數日后,豐邑行宮。

  看著手中的簡報,劉盈的眉宇間,只涌上一抹怪異的譏笑。

  稍抬起頭,再看看早已攤在案幾之上的那篇‘檄文’,劉盈面上,笑意只更甚。

  ——不出劉盈所料:憑借‘不宣而戰’奇襲奪去荊都吳邑后,英布還是補上了造反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廣發檄文于天下。

  至于檄文上的內容,也沒有多少新鮮話題,左右不過‘天子不仁,奪諸侯土’‘苛待功臣,編排異姓諸侯’之類。

  類似的東西,劉盈前世也都有幸目睹過,根本提不起多大的興趣。

  反倒是前幾日,英布為了提振叛軍士氣,在吳邑進行的第二次‘誓師’,讓劉盈感到一陣好笑。

  聽聽英布在誓師時說了什么?

  ——繼先王夫差之遺志,復吳國之榮光!

  ——存在于春秋時期,名垂青史的君主夫差,居然被英布稱作‘先王’!

  誠然,單追溯如今的淮南國,即九江、衡山兩郡的歷史淵源,淮南國所在的地理位置,確實勉強可以算作是吳國。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當今天下,可正好有一個如假包換的吳王夫差后裔,在長沙國稱孤道寡呢!

  就算是要‘繼先王之遺志’‘復吳國(吳氏)之榮光’,那也應該是夫差的嫡系后嗣,如今的長沙王吳臣去做,怎么也輪不到英布一個外姓代俎越庖。

  ——你一個姓英的,說要為我老吳家重鑄榮光?

  毫不夸張的說:英布這個舉動,幾乎和欺師滅祖,改換門庭,認老吳家的先祖夫差為祖宗,沒有任何差別!

  再有,便是英布這個舉動,基本從法理意義上,切斷了自己造反成功之后,取當今天子劉邦而代之的可能。

  道理再簡單不過:如今的英布,舉起的是‘光復吳國’的大意旗幟;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英布掌控下的淮南軍隊,顯然也對這個說法十分買賬。

  但最終,倘若英布真的造反成功,取締了如今的劉漢政權,那新朝的國號,基本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吳朝!

  而問題的關鍵,也恰在于此。

  ——‘吳朝’鼎立,成為‘大吳’天子的,究竟應該是‘光復吳國’的英布,還是夫差的嫡系后代,如今的長沙王吳臣?

  這件事,說破天去,英布也圓不回來!

  換而言之:現如今,英布用來鼓舞麾下淮南軍隊士氣的大義旗幟,基本也斷了英布成功之后的前途。

  最讓劉盈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就憑著這個不倫不類的舉動,英布還真讓叛軍的士氣重新高漲了起來······

  “嗯······”

  “待此戰罷,便是漢十二年。”

  “老頭子,也沒幾天好活的啦······”

  暗自思慮著,劉盈面上笑意只悄然而逝,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說不清來由的低落。

  對于即將到來,或者說已經到來,正在發生的淮南王英布之亂,劉盈實際上并沒有多少擔心。

  蓋因為英布起兵,與歷史上任何一次成功的造反按理,都找不到一絲一毫的共同點。

  ——大義旗幟,英布舉起的是綿軟無力的‘承志夫差,光復吳國’;

  ——對于自己造反的舉動,英布給出的解釋,也還是毫無說服力的‘天子苛待功臣’;

  甚至就連軍隊質量、數量,以及地理優勢、戰略優勢,乃至天時、地利、人和,英布也是一樣都不沾邊。

  真要比較起來,在歷史上發生于幾十年后的吳楚七國之亂,或許都比英布發動的這場‘鬧劇’,要來的更有氣勢。

  不急于眼下之事,劉盈的心思,自然放在了更遙遠的未來。

  如今,已經是漢十一年七月。

  按照前世的記憶,老頭子撒手人寰,是在漢十二年四月。

  即便這一世,劉盈主動請纓,出征平叛,讓天子劉邦僥幸躲過平叛過程中,那支耗費自己最后一絲生命力的流矢,但就劉盈看來,這一點改變,并不能讓劉邦所剩無多的壽命延長太久。

  不出意外的話,最晚不超過明年季夏,漢室就將迎來第一次政權交接。

  而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劉盈還需要借著太子的身份,做一些短期內沒有效果,但將來必定會開花結果的籌謀布局。

  “呼”

  “一年······”

  “不,不到一年。”

  鬼使神差的道出一個期限,劉盈的氣質中,陡然帶上了一股莫名而來的莊嚴。

  而這一聲突兀的自語,也引來了一直躬立于劉盈身側,靜候吩咐的呂釋之側目。

  “家上意:此平淮南之亂,當耗時一歲?”

  輕輕一聲詢問,終是讓劉盈從思慮中回過神,旋即將略帶心虛的目光,撒向了呂釋之滿帶驚詫的面龐。

  “呃······”

  “非,非也。”

  含糊其辭的嘀咕一陣,劉盈終是略帶敷衍的擺了擺手。

  “孤意:少府官營糧米一事,還需近歲,方可初顯成效。”

  略帶生硬的將自己不小心脫口道出的話搪塞過去,見呂釋之面上仍帶有些許孤疑,劉盈只稍一思慮,便順著話頭發出一問。

  “近幾日,關中可有訊息送至?”

  嘴上說著,劉盈也索性從座位上起身,來到殿側的堪輿前,漫無目的的打量起荊楚之交的地形地貌。

  而聽聞劉盈此問,呂釋之本略顯孤疑的面容之上,只頓時涌上一抹竊喜。

  ——此番,臨出長安之時,呂釋之可謂是費盡心機,想要撈一個將軍印,好在劉盈身邊撈些武勛。

  但讓呂釋之無奈的是,自己的所有努力,都被妹妹呂雉一句‘此番出征,但太子無恙,兄長便計首功’給堵了回去。

  若是往年,即便呂雉態度再強硬,呂釋之也必然會再嘗試一下,爭取獨掌一支兵馬,哪怕是一部校尉、一隊司馬也好。

  但自劉盈于長陵遇刺,呂釋之就明顯感覺到:妹妹呂雉的注意力,已經從先前對儲位的保護,全然轉移到了劉盈本身的安危之上!

  要說起現在,未央宮最不能提什么事兒,自是太子遇刺長陵無疑;

而若要說如今,什么事兒是未央宮最忌諱的,無疑便是‘陌生人’。谷償  ——從開春,劉盈于長陵遇刺,到季夏,劉盈東出長安而往豐沛,短短數個月的時間,未央宮內的宮女、寺人,可是足足換了好幾茬!

  過去那些在未央宮臣服數年,甚至直接就在呂雉身邊伺候的宮女、宦官,全被御史大夫屬衙查了個底兒掉!

  但凡祖上五代之內,有善用兵刃者,都無一例外的被趕出了未央宮。

  幸運一些的,被派去了長樂宮;倒霉一點的,更是直接被送到了長陵,提前開始為日后給劉邦守靈做起了準備。

  皇后妹妹護子心切,呂釋之即便再有不甘,也只好無奈放棄爭取掌兵的可能,接受了這項名為‘護劉盈周全’的任務。

  在最初,呂釋之也著實郁悶過一段時間。

  ——此番平叛,劉盈手上光是戰員,就有足足三十萬人之眾!

  更別提劉盈身邊的親軍統領,正式當今天下第一劍客:曲成侯蟲達本尊了。

  有數十萬大軍圍護,身旁又是一位劍道宗師級人物貼身保護,‘護太子周全’的事,咋都輪不到呂釋之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外戚。

  但很快,呂釋之便驚喜的發現發現:自己此番出行,除了名義上的‘保護劉盈’外,還有另外的收獲。

  ——凡是來往書信的收、發,無論是軍事奏報,還是長安朝堂發來的政務,乃至于皇后呂雉發來的家書,劉盈都無一例外的交到了呂釋之手中!

  光是這一份信任,就足以讓呂釋之將先前,因未能掌兵而生出的不忿盡數拋在腦海,認認真真做起了劉盈的尚書郎。

  甚至在此刻,當劉盈無比自然的問出這句‘關中有什么消息’的時候,呂釋之心中,那早已熄滅的熊熊烈火,也悄然燃起了一點火光。

  “得家上如此心中,待歸長安,吾或能謀得九卿之其一······”

  “嗯······”

  “尚書令······”

  在心中稍憧憬一番未來的坦途,呂釋之便溫笑著來到劉盈身邊,將腦海中的訊息盡數擺在了劉盈面前。

  “昨日,相府來書:今歲關中,當大豐在即!”

  “據蕭相言,今歲渭北,粟苗皆高而壯,其果皆飽而實,甚鄭國渠沿岸數十里,更屢有粟苗不堪其果之重,而苗稈深彎、折之事。”

  “依相府農籍官之測,今歲關中,渭南當仍稍有不豐,畝產二石余;然渭北,至不濟,亦當得四石半之畝產!”

  語調激動的說著,呂釋之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上一抹幸福的笑容。

  “少府亦言:若今歲,渭北可得畝四石半之糧產,明歲,關中糧價便可緩跌至千錢每石。”

  “故少府欲請奏家上:秋收之后,少府購民米糧,當以何價為準?”

  聽呂釋之以莫名激動地語調,描繪出這個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劉盈只長松了口氣,面上也難得帶上了些許輕松。

  糧食保護價政策、糧食官營政策雙管齊下,幾乎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解決大部分底層民眾的基本生存需求。

  在后世,糧價保護、糧食官營,加上其他大宗物品的國營、官營,也曾有過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

  ——計劃經濟。

  而如今的漢室,與后世那段計劃經濟為主導的貧困時期,實在是有太多的相同之處······

  “渭北畝產四石半不止,石千錢,便仍貴了些。”

  “謂少府:秋收,少府購百姓米糧,當以石······”

  “嗯,石八百錢之價購之!”

  不帶絲毫遲疑的劃出‘每石八百錢’的收購價,劉盈不忘繼續補充道:“購價,便作石八百錢;貨價,則石九百錢。”

  “另轉托相府:少府購糧于民之時,當布公文于關中各縣、鄉露布之上,言明少府購糧于民、貨糧與民之價。”

  “待歲首冬十,務當使關中百姓盡知:少府于秋后,以石八百錢之價購糧于民;自今歲秋收起,至明歲秋收止,少府亦皆以石九百錢之價,貨糧于關中各縣、鄉之糧市。”

  “關中民秋收得糧,可與少府代為存儲,以待日后取用;少府代民存糧,取十一之費。”

  “若糧存少府而有余,亦可貨與少府;若有糧不足食者,亦可購少府糧而食之。”

  以一股莫名嚴肅的語調,將這些關于糧食官營政策的內容著重強調一番,待呂釋之飛速記錄下來,劉盈面上,便悄然涌上一抹遲疑。

  但幾乎只是在瞬間,劉盈目光中的遲疑,便被一抹狡黠所取代。

  “舅父當謹記:此事,暫不可為楚王、齊王等宗親知之。”

  “尤少府購、貨米糧之價,歲末之前,絕不可為關東諸侯知曉······”

  聽聞劉盈此言,呂釋之正飛速揮舞著的筆桿應聲一止!

  面帶癡楞的抬起頭,待看清劉盈目光中的深意,呂釋之終還是默默低下頭去。

  “嘿,吾就說······”

  “家上得主關中米糧事,可是險些喪命于長陵!”

  “齊王、楚王得家上撥關中米,又怎可不‘稍’出錢貲······”

  呂釋之腹誹的功夫,劉盈的目光,也終是從面前的堪輿中移開。

  待劉盈回過身,重新望向呂釋之時,劉盈的神情中,便頓時帶上了些許為難。

  對于劉盈的異樣,呂釋之只當是‘那件事’,已經傳入了劉盈耳中。

  面帶糾結的思慮片刻,呂釋之終還是一咬牙,對劉盈拱手一拜。

  “還有一事,當稟知家上。”

  “——往旬月,關中似有風聞,乃言······”

  “乃,乃言不可言、不當言之事······”

  “嗯?”

  聽聞呂釋之此言,劉盈只嗡時一愣,趕忙將心中的盤算丟到一旁,向呂釋之投去一個疑惑地目光。

  見劉盈這般反應,呂釋之只恨不能扇爛自己的嘴!

  ——劉盈這反應,分明就是不知道此事!

  但話已出口,呂釋之無論如何,都只能硬著頭皮,將那個令人脊背發涼的‘風聞’,擺在劉盈的面前。

  “此,此事,乃臣家中奴仆,于昨日親告與臣知。”

  “其具況如何,臣不詳知,只似言:自家上東出長安始,關中,便屢有‘祥瑞’。”

  “先有渭北奏報朝堂:鄭國渠上,似有蛟龍現于云端;”

  “后又新豐令親奏:櫟陽宮后殿地出甘泉,頃刻便為一池;”

  “更有甚者,渭北張家寨三老親奏陛前:今歲張家寨之粟,生雙穗者足有上百······”

飛翔鳥中文    大漢第一太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