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與藍星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
而以光速飛行一個天文單位大約需要8.3分鐘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他與藍星的信號延遲已經達到了12天左右的時間,
若是算上沿途各種信號轉換的導致的延遲,
他與藍星單向通信的信號延遲將超過了13天,
若是像成功建立一次有來有回的通信,恐怕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
若是換做五年前,
感受到如此遙遠的距離,
他還會感慨一番,
但隨著他遠離藍星,遠離太陽,面臨將來還會走的更遠的現狀,
他已經慢慢的接受了這種事情。
而此時他更關注的反而是這一年來積攢的信息。
“咦!地面的推進器技術還未突破?”
他在信息面板上看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地面向他請教,推進器技術的事情,
當然,與地面交流了這么久,他也明白這并非是向他請教這個問題,而是在向花神星咨詢。
“恐怕,花神星也無法給出答案!”
雖然還沒向花神星還詢問,但他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早在前兩年醒來時他便了解到了地面遇到的情況,
地面的殼層氦閃推進器在達到300公里每秒的速度后,
已經有很長時間沒能再向前一步,
縱使王猛將殼層氦閃推進器的之后的技術交給地面,
地面依舊無法推動脈沖推進器的進步,
通過與地面的交流,
王猛發現這并非是理論技術上的問題,
而是生產力的限制,
生產力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
這就像將一整套先進戰斗機的建造圖紙,放到古代。
縱使那時候有文人士大夫,表示著古人也并不蠢,
但想要將戰斗機生產出來,
其中面臨的問題,一條條的列出來,也足夠寫滿幾頁紙。
一架先進戰斗機幾乎涵蓋了人類當前大部分頂尖技術。
什么理論基礎知識,人才培養,材料問題,都不是古人能短時間解決的。
而他與地面便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當然還沒有戰斗機圖紙放到古人面前,那般夸張。
但光是材料限制問題這一項上便人地面的研究人員感到頭疼,
畢竟地面無法使用建造槍這種原子級別的打印設備。
因此,即使王猛將所需材料的數據和建造方法交給了地面,
地面暫時也無法造出來。
這種情況,讓大都地面指揮中心,想到了數十年前,建造二代戰機時的窘境,
即使當時他們清楚推進器的材料數據,也知道材料的建造過程,
可因為制造業水平的限制,就是建造不出來,
眾多科研人員,花費了數年的時間,才在掌握了這項其他勢力早就掌握的技術。
銆愯瘽璇達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錛屽挭鍜槄璇伙紝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而如今地面似乎又面臨了這樣,艱難研發技術的境況。
可惜這種情況他也無法提供幫助,
而向花神星詢問后,也如同他所預料的那般,花神星并沒有給出什么合適的解決方案。
“看來地面也只能自己是實驗研究了!”
王猛搖了搖頭,
繼續看向了下一條信息,
下一條信息還與他有關,
地面經過五年的準備,地面也終于準備前往塞德娜星。
對于地面花費如此長的準備時間,
王猛并不覺得奇怪,
以當前地面掌握的推進器技術進行計算,
從土衛六出發前往塞德娜星,
至少要用一年的時間。
因此地面需要準備大量的物資和設備,才能保證航天航天員順利到達塞德娜星。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低溫休眠艙。
在這項技術的幫助下,
可以大幅度減少人類在太空中的水、食物、氧氣的消耗。
也可以節省人體代謝物處理所需要的能量,
雖然人類單次攝入、代謝的量并不大,
但一年多的時間足矣達到量變產生質變的程度。
因此低溫休眠技術,可以極大的提升了飛船的荷載量。
而在他前一年的時候,
他便了解到,地面對低溫休眠艙小型化的技術有了進一步的實驗計劃,
想來在他沉睡的這段時間里,地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而王猛在瀏覽信息的時候又發現,
雖然低溫休眠艙能減少飛船水、食物、氧氣的攜帶量,
但地面為了保險起見,地面還是給飛船加裝了全部的物資,以備低溫休眠艙出現問題時使用。
這也導致了地面在這幾年里需要不斷的向停泊在土衛六附近的天權號運送物資。
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希望這次航天計劃能順利!”
看著地面準備前往塞德娜星的信息,
他想到了塞德娜星上的情況,
在這五年里,
塞德娜星上的對撞實驗依舊在進行,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
塞德娜星上的實驗效率開始慢慢下降,
留在塞德娜星的人工智能并沒有金手掌,
所以智能設備出現損耗的是必然的,
這也導致對撞實驗的效率逐年下降。
所幸塞德娜星上的對撞實驗還是有所發現,
而且塞德娜星上的對撞實驗基地,原本就是用來過渡的。
當初因為自旋異常導致全球范圍內的停電,使得地面無法在藍星上進行對撞實驗,
他這才在塞德娜星上建立大型對撞機,繼續著量子物理的研究。
但可惜的是,他與花神星并非專業的物理學家,
縱使他可以將實驗數據傳送到藍星,
可這與物理研究員親自操作對撞機還是有差別的,
花神星只能按照標準的對撞流程進行,
而專業的物理研究員,
卻可以通過也一些微小的數據差別對對撞機進行微調,
這種微調,作用的粒子對撞上,
就像是臺球運動,
球桿撞擊臺球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
而留在塞德娜星上的人工智能便是從這一方面進行實驗,
但因為程序的靈活遠小于人類大腦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所得數據的研究價值會有所下降,
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數據積累下還是有了一些科技上的突破。
然而,讓王猛失望的是:
塞德娜星對撞實驗帶來的技術突破,
并非是他所期望的那三項技術,
即超光速技術、多維度空間技術、時空對稱性下的平行宇宙。
而是一項他從未想過的技術,
一項不應該與量子物理有聯系的技術。
即使上次醒來時他已經知道這項技術,
但現在,當他看到這條信息里后,他的心中還是有一些詫異:
“量子物理怎么會與腦機接口技術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