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八十九章眾生之眼

七點十五分修正,提前閱讀的可重新加載修正錯亂  伯高太師復問岐伯曰:“養生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問,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與天地并久者,不體天地之道也。天賜人以長生之命,地賜人以長生之根。天地賜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jing以生人之身,則jing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于jing之中,魂屬陽,魄屬陰;魂超生,魄超死。夫魂魄者,神也。凡人皆有神,內存則生,外游則死。魂最善游,由于心之不寂也。廣成子謂抱神以靜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jing者非腎中之水乎水性主動,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腎之不靜乎“

  岐伯曰:“腎水之中,有真火存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jing之所以不靜也;jing一動而心搖搖矣。然而,制jing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腎之jing欲動奈何“

  岐伯曰:“水火原相須也,無火則水不安,無水則火亦不安。制心而jing動者,由于腎水之涸也,補先天之腎水以制心,則jing不動而心易寂矣。“

  陳遠公《外經微言》曰:“jing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jing動由于火動,火不動jing安能搖乎可見jing動由于心動也。心動之極,則水火俱動矣!故安心為利jing之法也。“

折疊編輯本段任督生死篇  雷公問曰:“十二經脈之外,有任督二脈,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經脈不可略也,以二經散見于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于中矣。“

  雷公曰:“試分言之。“

  岐伯曰:“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后也。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以山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嚨,上頤,循面,入目眥,此任脈之經絡也。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統纂后,即前后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腹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至鼻柱,還出別下項,循肩膞,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此督脈之經絡也。雖督脈止于齦交,任脈止于承漿,其實二脈同起于會陰,止于齦交者未嘗不過承漿,止于承漿者未嘗不過齦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前,循環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二脈分之則為二,合之則仍一也。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于陰,故名陰脈之海;督脈由陰行于陽,故督脈名陽脈之海。非齦交穴為陽海,承漿為陰海也。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不如海之難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經之脈余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經氣行,則十二經之氣通;二經之氣塞,男則成疝,女則成瘕,非遺溺即脊強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腎之氣必假道于任督,二經氣閉,則腎氣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人道絕矣。然則任督二脈之經絡,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論也!請載《外經》,以補《內經》未備。」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任督之路實人生死之途,談得jing,好入神。」

折疊編輯本段陰陽二蹻篇  司馬問曰:「奇經八脈中有陰蹻、陽蹻之脈,可得聞乎」

  岐伯曰:「《內經》言之矣。」

  司馬曰:「《內經》之言,治之未驗,或有未全歟」

  岐伯曰:「《內經》約言之,實未全也。陰蹻脈,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內踝上,又直上之,循陰股以入于陽。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于目下鳩,屬于目眥之jing明穴,合足太陽膀胱之陽蹻脈而上行。此陰蹻之脈也。陽蹻脈足太陽膀胱之別脈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脈穴,出外踝,下循仆參、郗于、跗陽,與足少陽會于居膠,又與手陽明會于肩腢、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于胹俞,與足陽明會于地倉、巨膠,與任脈、足陽明會于承泣,會足少陰腎經之陰蹻下行。此陽蹻之脈也。然而陽蹻之起止,陽始于膀胱,而止于腎;陰始于腎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也,女子微有異。男之陰蹻起于然骨,女之陰蹻始于陰股。男之陽蹻脈起于申脈,女之陽蹻起于仆參。知同而治同,知異而療異,則陽蹻之病不至陰緩陽急,陰蹻之脈不至陽緩陰急,何不驗乎」

  司馬公曰:「今而后陰陽二蹻之脈昭然矣。」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二蹻之脈分諸男女,與內經微別,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過。」

折疊編輯本段奇恒篇  奢龍問于岐伯曰:「奇恒之腑,與五臟并主藏jing,皆可名臟乎」

  岐伯曰:「然。」

  奢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臟矣」

  岐伯曰:「腑名臟者,以其能藏陰也。陰者即腎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腎jing也。jing中有氣,而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臟也。」

  奢龍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于此乎」

  岐伯曰:「人欲長生,必知斯大義,而后可以養jing氣,結圣胎者也。」

  奢龍曰:「女子有胞以結胎,男子無胞何以結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雖屬女子,而男子未嘗無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養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則腦與胞也。腦為泥凡,即上丹田也;胞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脈藏血,髓藏氣,腦藏jing。氣血jing髓,盡升泥凡。下降于舌,由舌下華池,由華池下廣泉、玉英、通于膽、下貫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氣散,髓竭jing亡也。茍知藏而不泄,即返還之道也。」

  奢龍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能藏乎」

  岐伯曰:「廣成子有言,毋勞形、毋搖jing、毋思慮營營,非不泄之謂乎」

  奢龍曰:「命之矣。」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腦、髓、骨、脈、膽與胞,非臟也。非臟而以臟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諸藏乎」

折疊編輯本段三關升降篇  巫咸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閭。」

  巫咸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

  巫咸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后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于后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后天之氣不交于先天,則后天之氣不化。二氣必畫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而后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后生;而先天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于各臟腑。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咸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后天也。篇中講后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惡死也。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折疊編輯本段呼吸篇  雷公問于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腎也。何有時呼出不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也。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而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而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故呼吸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氣而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岐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折疊編輯本段善養篇  雷公問于岐伯曰:「春三月謂之發陳,夏三月謂之蕃秀,秋三月謂之容平,冬三月謂之閉藏,天師詳載《四時調神大論》中。然謂調四時則病不生,不調四時則病必作。所謂四時者,調陰陽之時令乎抑調人身陰陽之氣乎愿晰言之。」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調陰陽之氣在人不在時也。春三月調木氣也,調木氣者順肝氣也;夏三月調火氣也,調火氣者順心氣也;秋三月調金氣也,調金氣者順肺氣也;冬三月調水氣也,調水氣者順腎氣也。肝氣不順,逆春氣矣,少陽之病應之。心氣不順,逆夏氣矣,太陽之病應之。肺氣不順,逆秋氣矣,太陰之病應之。腎氣不順,逆冬氣矣,少陰之病應之。四時之氣可不調乎調之實難,以陰陽之氣不易調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療之」

  岐伯曰:「人以胃氣為本,四時失調,致生疾病,仍調其胃氣而已。胃調脾自調矣;脾調而肝、心、肺、腎、無不順矣。」

  雷公曰:「先時以養陰陽,又何可不講乎」

  岐伯曰:「陽根于陰,陰根于陽;養陽則取之陰,養陰則取之陽也。以陽養陰,以陰養陽,貴養之于預也,何邪能干乎閉目塞兌,內觀心腎,養陽則漱津送入心也,養陰則漱津送入腎也,無它異法也。

  雷公曰:「善。」

  天老問曰:「陰陽不違背,而人無病。養陰陽之法,止調心腎乎」

  岐伯曰:「《內經》一書,皆養陰養陽之法也。」

  天老曰:「陰陽之變遷不常,養陰養陽之法,又烏可執哉」

  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恒之病,必用奇恒之法療之。預調心腎,養陰陽于無病之時也。然而病急不可緩,病緩不可急,亦視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養陽也;宜汗而汗之,亦所以養陽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養陰也;宜下而下之,亦所以養陰也。豈養陽養陰,專尚補而不尚攻乎用攻于補之中,正善于攻也。用補于攻之內,正善于補也。岐伯曰:“知其原亦何異哉!“

  伯高曰:“請顯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順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順而逆之也“

  岐伯曰:“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陰中有陽,殺之內以求生乎陽中有陰,生之內以出死乎余與帝同游于無極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絕欲而不為邪所侵也,守神而不為境所移也,煉氣而勿為物所誘也,保jing而勿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慎吐納以添其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飲食以益其氣,全矣!“

  攻補兼施,養陽而不損于陰,養陰而不損于陽,庶幾善于養陰陽者乎!」

飛翔鳥中文    我被禁區污染七十年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