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01章 商埠郵票

  李承發現這處黑市的時間有點晚,莫家村小集已經接近尾聲,好東西都被那些眼尖目銳的進貨商們,上午就挑走了。

  殘羹冷炙,吃得李承牙酸胃疼…全是人家剩的,好東西真心難找。

  不過,也有個好處,大多數攤販們都抱著甩貨撈一筆算一筆的心態,再加上又涂嘉這位熟面孔陪同,價格那是真心不高。

  一枚涂朱的“法事碗”只收了李承五塊錢——這可是開過光經歷過法事的。

  左廂房再也沒啥收獲,李承在涂嘉的陪同下,來到地面的右廂房,格局差不多,都是書桌條案攤,大約有十來家,以雜項、玩藏為主。

  很快,李承看中一套老郵幣,一套漢口書信館1893年第一版擔茶人全套三枚蓋銷票,白洋紙印刷,中等品相。

  這東西其實并非郵票,正確名稱叫“郵資票”,因為它上面連發行國家的名稱都沒有,發行數量也不確定,甚至連發行計劃都沒有。

  這與清后期混亂的郵政管理制度有很大關系。

  十九世紀,夕羨郵政系統和郵資制度,已經相對成熟,但清朝依舊秉持著傳統的“急腳驛站”體系,很不方便,且信件容易丟失。

  傳統的驛站體系,明顯跟不上需求,于是,1963年,夕羨在中海成立絲近代史上第一家現代郵政機構——中海工部局書信館。

  李承面前的這套“漢口書信館”郵資票,就是漢口工部局1893年發行。

  為什么用“擔茶人”作為郵票的主題畫面?

  這可不是歌頌絲國制茶人的辛苦勤勞什么的。恰恰相反,這套畫面是對絲國制茶工業的絕大諷刺!是列強控制絲國茶市出口的最鮮活歷史見證!

  為什么這么說?

  漢口,因地理條件優越,在開埠之后,迅速成為長江流域最大的外貿港口,西南地區眾多的農貿商品,資源礦產,都集中到這里。

  當時,茶葉是絲國重要的貿易物資之一,漢口很快成為清末絲國最大的茶市。

  對比歷史,1893年漢口書信館印發“擔茶人”郵資票,真是一件讓人心酸的事。

  當然,這一切都已經過去,眼前這套擔茶人郵資票,還是很有紀念意義的。

  涂嘉上前和攤主嘀咕兩句,最后只要李承兩百元——放在香江至少千元起。

  李承眨眨眼,沒說話,涂嘉明顯有著“交好”自己的想法,樂得裝糊涂。

  很快,李承又在另一家攤位的郵冊中發現一套蕪湖書信館發行的“富”字郵。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日,葛雷森開設蕪湖書信館,自任館長,與中海工部局書信館簽訂協議,互認對方的郵資票。

  總體來說,蕪湖書信館發行的第一套郵資票,畫面還是很精致的,很有收藏價值。

  也就是李承所看到的這一套。

  攤主同樣開價不高,李承支付三百元就拿到這套不錯的絲國早期郵品。

  既然這種書信館發行的郵資票,挺有市場價值的,為什么還留給李承來“撿漏”?上午來的那些文物販子都瞎眼了?

  這其中有原因的。

  1896年,大清正式成立郵政局,并邀請當時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擔任第一任郵政總監,負責郵票設計、全國郵政所布局等全面工作。

  羅伯特·赫德此人后來被譽為“絲國現代郵政系統之父”,對絲國郵政、海關稅務還是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此人雖然是英倫人,但卻是正正經經的清朝官員,1859年接受清廷聘用,任羊城海關副總稅務司,1861年擔任中海海關總稅務司,1863年擔任清廷海關總稅務司,1864年授予按察使銜,正三品大員,1869年升任布政使,從二品,1889年海關稅務督總辦,正一品,1911年病逝,清廷追授“太子太保”銜。

  在他手中,清廷的海關稅收蒸蒸日上,他去職之后,海關賬目一塌糊涂,實在是天大的笑話!

  此人是當時在清廷培植的重要人物之一,威望很重,所以,他在擔任郵政總監時所簽署的“裁撤各地書信館”的行文,要比光緒皇帝的詔令更有效。

  于是,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以中海工部局書信館為首,全國二十四個通商口岸,逐步裁撤書信館。

  書信館被裁撤,那些投資成立書信館的外國商人們自然不樂意。

  以蕪湖書信館的葛雷森為例,為了乘機撈一把,在停業前將剩余郵票加蓋上“P、P、C”字樣后,加緊拋售。

  “P、P、C”什么意思呢?

  就是法文“PourPrendreConge”的縮寫,把它翻譯成絲文,就是“告別”“再見”。

  加蓋這種字樣又有什么用?這是當時國際通用的“絕版票”的標識,以表示這種郵票未來不會再有,促使人趕緊收藏吧,以此來提高郵票的收藏價值。

  如果只是這樣做,對商埠郵票的價值,沖擊并不大,最可惡的是,他一邊在加蓋“P、P、C”字樣,一邊在加大馬力生產!

  這就是活生生的、惡劣的“圈錢”行為!

  不止如此,他為了給郵票“增值”,故意制造各種變體郵票、錯票、胡亂加蓋票。

  這就對書信館郵資票的信譽,造成致命打擊。

  從1896年到1897年,全國二十四個書信館,基本上都在干這種事。

  郵學家、著名郵商陳復樣曾著文描述:“鎮江之錯印票,故意為之者,較蕪湖尤多耶”,“而種種錯誤之加蓋,無不應有盡有”。

  美國人馬士在《大清帝國的國際關系》一書中指出:“那些書信館無所事事,僅以發行郵票,供應給西洋愛好收集郵票的收藏家,藉此圖利,維持開支。”

  1897年,英倫集郵家與郵商聯合成立的“防止投機郵票會”發表文章,公開指責商埠書信館郵票為投機票,純粹為了斂錢。

  為什么夕羨人反應這么大?

  呵呵,蓋因這些書信館在坑自己人——當時絲國的集郵活動尚未興起,郵票大量的被在華的外國人購買,帶往國外。

  這些書信館郵資票,遭到抵制后,為了挽回最后一點利潤,又大量拋出,論斤銷售,致使價格大跌,問津者少,幾成廢紙。

  這絕對是絲國歷史上“第一次郵災”!

  影響極其深遠!

  這種態勢,一直影響到今天,國內“書信館郵資票”的市場行情非常低迷。

  這些郵資票藏家資源,肯定不是國內文物販子所能接觸上的,故此,李承能從他們的手指縫中,淘到兩套不錯的“郵資票”。

  雖然好東西不多,可李承也大致窺探出津門藏品特色。

  首先,金州郵、幣藏品極多,蓋因大清郵政總局當時就設立于金州,另外,北洋時代的造幣中心也在津門,因而散落在民間的藏品多,造就金州郵、幣市場的空前繁榮。

  其次,金州藏品,“玩藏”大于“正藏”,匏器、料器、瓦器、以及竹木牙雕器等的數量和種類相當多,超過字畫、古籍善本、青銅器以及陶瓷這三大正藏。

  第三就是贗品率的占比,要比南方地區還要高,這算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李先生,給你介紹一人。這位是我父親。”李承正琢磨呢,身邊傳來涂嘉的聲音。

  一回頭,一位六十來歲的老者,正站在門口,面帶微笑,卻眼神犀利的看著自己呢。

  “涂老先生好!”李承連忙轉身,主動向對方伸手。

  “涂玉明,非知名民間古玩愛好者。”老者的話很幽默。

你能看到的  ,全部章節皆來自于熱心網友友友們親力上傳,轉載至此也僅僅只是為了更多的宣傳讓更多愛閱者們能喜歡和欣賞此書。如果你喜歡炎宗寫的《》txt電子書請購買正版閱讀。

  閱讀操作方法:按CtrlD快速保存當前第601章商埠郵票章節頁面至您的收藏夾;按回車[Enter]鍵返回小說章節目錄,按←鍵回到上一章頁面,按→鍵進入下一章頁面。

  №Ⅰ本章內容提要:№Ⅰ...

  李承發現這處黑市的時間有點晚,莫家村小集已經接近尾聲,好東西都被那些眼尖目銳的進貨商們,上午就挑走了。

  殘羹冷炙,吃得李承牙酸胃疼…全是人家剩的,好東西真心難找。

  不過,也有個好處,大多數攤販們都抱著甩貨撈一筆算一筆的心態,再加上又涂嘉這位熟面孔陪同,價格那是真心不高。

  一枚涂朱的“法事碗......№Ⅰ

飛翔鳥中文    異國獵寶檔案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