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獵寶檔案 第363章 風水街巷
風水這事,挺玄!
風水文化源于中國,是中國傳統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十七世紀以后,風水文化走向世界,并在世界各地破土、發芽、開花結果。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風水熱席卷全球,不僅普通人信,就連知名度很高的政要、富翁、明星、歌星也都重金聘請了高級風水顧問。
對風水的追崇并不限于市井江湖。
港督府內養有擋煞錦鯉,港交所前擺著開運水牛,工職人員每年要到車公廟、黃大仙祠、媽祖廟等地求港島年運簽,香港理工大學設有專業——建筑工程與風水。
最有名的傳聞莫過:中銀大廈墻體兩面三刀,匯豐銀行在樓頂架炮以對,又因為炮口順帶指了渣打銀行總部,渣打銀行還怒發沖冠地發了律師函。
港島大氣候如此,連饒師也不能免俗,他的易數研究相當高深,否則港島旅游發展局也不會找他參與設計心經簡林風水大陣。
但饒老爺子從不和李承聊風水一事,更不教授他相關內容,可能與“師兄”雷澤沉迷于此并最終放棄正統文化研究,有部分關系。
其實李承對風水學也有所涉獵,當初的小五帝錢,轉手給風水雜志《新玄機》的主編盧勤圣,小賺一筆呢。
還別說,《新玄機》雜志,將小五帝錢拿去分析一番之后,這兩年還挺火,直接帶動清代銅錢的市場均價,李承店中每個月小五帝錢的銷售額不小。
盡管張峻毅沒坦白客戶是誰,這在古董行中很正常,客戶關系才是一家古董店的經營基礎,他不可能在沒有完成交易的前提下向李承透露客戶信息的。
李承還是感謝他的告知,并承諾會盡快去找鎮水法器。
店中沒啥事情,李承想起還要去購買一柄太極劍,便和吳衛忠說一聲,然后帶著吳偉,趕往九龍黃大仙祠臨近的竹園街——那里是香江著名風水法器街,也有兩家兵器店,剛好順帶著去看看能不能淘到鎮水器。
黃大仙祠是道教廟宇,供奉的是赤松仙子黃初平。
這座廟宇傳承于羊城黃大仙廟,本世紀初,陳炯明在羊城大搞破除迷信,不得已,梁仁庵道長及梁鈞轉道長,把黃大仙的畫像引入港島,重新開壇闡教,以光勝跡。
初臨港島之際,弘法不易,屢遭天火,1921年,在九龍竹園村建祠,并于同年7月落成啟用,1922年8月,嗇色園正式成立,負責管理祠廟。但由于港府對漢傳宗教有意無意的抑制,一直到1956年,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準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
到港之后,黃大仙祠迅速融入港島的“混民文化”——整個建筑,以佛教禪林的模樣建設,還有趙樸初大師(佛教領袖人物)的題詞,供奉的除了赤松仙子,還有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并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
是不是很混雜?
祠內還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于一身。
呵呵,很港島。
竹園風水法器街,并不是一條規整的街道,而是一種統稱——圍繞黃大仙祠周邊的這一片區域,風水店林立。
李承和吳偉兩人,閑庭信步,開始逐家閑逛。
這一帶的風水店中,銷售的各類風水法器品類極其多,既有傳統的羅盤、桃木劍、鐵八卦、鎏金貔貅、金錢蟾蜍、出入平安符、各種鐘鈴印、佛像等;也有比較新型風水器,譬如水晶配飾、招財貓、水晶洞、翡翠玉牌、珍珠項鏈、各類材質的手串等;更有從風水建筑學衍生出來的各類道具,像風水屏風、招貼字畫、盆栽綠植等。
洋洋大觀,不一而足。
連走了四家店鋪,都沒有找到合適的鎮水法器。
楊瀾在采訪時問王永慶先生:王先生很多人都說您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您自身的勤奮努力,還有您家的風水也很好,是這樣的嗎。
王永慶答:世間無處沒有風,無處沒有水!
好一句世間無處沒有風,無處沒有水!
風為運勢,水為財勢。
他的這句話,直指風水學說的核心,由此可見,王永慶對風水之學,研究頗深。
那么,什么是鎮水法器?
鎮水法器,并非為了什么“水患、水災”,而是納財、鎮財。
它與招財法器,有著很大區別,簡單說兩句。
招財法器,最常見的是金錢蟾蜍或者鎏金貔貅,簡陋一些的用招財貓,這些法器,講究“財來迅猛”,多用在店鋪、公司,家宅中一般很少用這類法器。
家宅中,講究細水長流,財運常駐,財源不絕,一夜豪富對家宅平安并沒有好處,因此多用鎮水法器。
那么,鎮水法器,很難找么?
如果只是普通的鎮水法器,在港島不難找到。
李承很懷疑,張峻毅介紹的客戶,是港島的某個豪門世家,否則張峻毅不會對自己說這件事。
豪門世家所要求的鎮水法器,那要求就高得太多——普通的凈瓶、甘露碗、水盂,只能用在一般人家,是很難容納豪門世家的巨額財流的。
為這些豪門世家尋找鎮水法器,不僅需要考慮材質、工藝、器型、還需要考慮鎮獸——沒有鎮獸是鎮不住如此巨額的財富。
所以,想要為這些人家尋找一件合適的鎮水法器,并不容易。
又轉了兩家風水店,依舊沒上眼的東西,李承索性不找,直奔此行的另一目標,兵器店。
廖太和劍鋪在港臺地區很有名,店東姓周,已傳九代,一直堅持手工鍛劍。其師門傳承最早記錄為乾隆十三年的鍛劍師鄭義生,七星龍泉劍一脈。
鄭義生是乾隆朝著名的鑄劍師,精研中國傳統的熔化生鐵灌注熟鐵的“灌鋼”冶煉法制作刀劍,鋒利無比且不易銹蝕,曾于乾隆二十七年進京,擔綱造辦處刀劍作師傅,為朝廷鍛鑄佩劍。
鄭義生的兒子鄭睿童,于龍泉開設廖太和(傳說為鄭義生的師傅,未見經傳)劍鋪,精于鏤刻工藝,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各噪一時。
一直到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軍進駐龍泉,四處征集兵器,勒令廖太和劍鋪為其供應佩劍,鄭家因此分洌。
一部分人堅持朝廷多年來恩義,不可為太平匪逆為虎作倀,而鄭義生的第四世孫鄭三古,卻堅持“驅逐韃虜”為漢人正義,遂脫離家族,自開千字號劍鋪,為太平軍鑄劍。
太平軍起義失敗后,鄭三古及其子鄭文軒遭海捕,被迫離鄉背井,南下羊城。鄭文軒收周氏三兄弟(周國華、周國榮、周國貴)為徒,開設萬字號劍鋪。
鄭文軒無子,去世后劍鋪被周家繼承,解放前,周家后人來到港島,重開劍鋪,并恢復“廖太和”老字號,成立現如今的廖太和劍鋪。
饒老的那柄太極劍,也是在廖太和劍鋪所鍛。
廖太和劍鋪,背靠獅子山,建筑古樸,圍墻圈住,面積頗大。
店門為雙開厚實紅木,配金銅色門環,兩側髹紅漆粗壯木質立柱,門樓斗檐前伸,懸掛一塊花梨木牌匾,斧剁般的五個大字“廖太和劍鋪”,剛氣畢露,威武異常。
李承和吳偉都是第一次來這邊,很好奇。
一進門,差點閃了眼。
一排排兵器架,上面或懸掛、或插座、或平置、或斜靠,一件件冷光閃爍的兵器,以劍為主,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般兵器樣樣齊全,長則一丈多的矛槍,短則三寸匕首,燈光下,無不寒光凌冽。
“先生想要購置兵器?”一位二十多歲,全身寬松、藍色武士服女士,走過來問道。
對兵器行,李承還真不懂,忙笑著點頭說道,“來買一把長劍,太極劍。”
“您想要挑選輕劍,還是重劍?”那女人笑笑,接著問道。
呃?師傅不是說劍鋪的人很清楚么?李承見狀問道,“有什么區別么?我剛開始練習太極劍,你幫我挑選一把合適的唄?”
那女人點點頭,“那就是輕劍。”
她打量一下李承的身材,“請跟我來。”
她領著李承到佩劍區,李承忽然想到師傅說的話,“我要一柄八十五公分、重量不要超過八百克的立脊劍。”
那女人笑笑,伸手指指面前的兩柄帶鞘長劍,“這兩柄都是立脊劍。一柄劍身長八十六公分,除手柄包鑲凈重七百五十六克,錳鋼劍;另一柄長八十八公分,碳鋼劍身,除手柄包鑲凈重七百八十克。您可以上手試試。”
李承對如何選擇太極劍,完全不懂,遂按照她的標準,將面前的那把碳鋼長劍抽起,雖未開刃,一道寒光透鞘而出,那種冷光視覺,讓人起雞皮疙瘩。
拿起長劍,胡亂比劃,那女人嘴角難掩笑意——一看就知道李承是生手。
她將另一把錳鋼長劍抽取出來,對李承說道,“先生,請照我說的做。”
只見她手握護手,胳膊垂直伸展,劍尖背立,英姿颯爽,頗有一副巾幗英雄的氣勢。
李承照著做,那女人端詳了一下后點點頭,“這柄劍挺適合你的。”
也不等李承詢問,她伸手在李承耳際比劃一下,“太極單手劍,劍尖到達耳際,不低于耳垂,不高于耳尖,長度上都是合適的。”
“劍身質量好不好,還可以看第二點,流水不沾。”
那女人,彎腰從展柜旁邊拿起一只灰褐色的罐子,里面裝滿清水。她伸手掬了幾滴水,淋在平置的劍身上,只見水珠在劍身來回滾動,絲毫不見水漬和水痕。
還真是處處皆學問。
李承順著她的手臂,看向那只灰撲撲的盛水器,頓時挪不開眼。
暈!風水店中找不到合適的鎮水法器,在兵器店中,倒是撞見一只合適的!
請記住本書域名:。筆下文學手機版閱讀網址:.bxwx123/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