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說老實話,在中書省里面,搞的李善長很不舒服。
畢竟,被老朱看中的人,也不是什么庸才。
中書省里面很多政務,因為有著楊憲,被分去了很大一塊,一些事情,甚至不經過他這個宰相,就直接在楊憲的指揮下去辦了。
對于這些,李善長心知肚明。
但卻并沒有什么表示。
李善長何等的聰明,他知道在這些事情上,爭不爭其實意義都不是很大。
去爭,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反而落得一個打壓同僚,以權勢壓人的惡名。
對付楊憲,李善長心中早有謀劃,這個人,并不是他能鏟除的,能廢掉楊憲的人只有一個,朱元璋。
現在楊憲在中書省里面之所以能作威作福依仗的不就是皇上的圣眷么?等哪一天皇上不再信任他了,將他作為棄子,這楊憲也就算是到頭了。
因此李善長選擇了不管不顧,可真是因為如此他反倒被人稱贊有宰相之雅量。
而楊憲卻是錙銖必較,尤其是常常在老朱彈劾李善長,而彈劾的內容許多也并沒有確鑿的證據,有些就算是有,事情也太小,壓根不足以動搖李善長的地位。
幾次下來,反而令老朱對楊憲的觀感有些下降。
再加上楊憲做事素來雷厲風行,完全不講情面,搞的現在中書省里面很多人對楊憲都不是很喜歡,就算是服從楊憲的命令去做事,也不過是屈服于楊憲的權威。
李善長這一方面就出色許多。
見誰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樣,只是如此,就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在做人這方面,李善長可比楊憲強上許多了,有些事情只要不違背原則,不過分,他也就睜一眼閉一只眼了。
當然,在這點上,老朱就覺得楊憲比李善長強多了。
朝會繼續進行著,今天這場朝會和平日里的自然是不太一樣。
老朱將朱標叫過來,就是希望在朝會上,他能學到一點什么。
雖然只是讓他旁聽,可就是這么看著,聽著,對他來說也是受益匪淺。
而老朱對于今日朝會上的議題也是幾經選擇,商討的無一例外都是比較重要的事情。
禮部尚書也是出列,道:“啟稟皇上,故元入主中原,神州陸沉,天幸我中華,得皇上明主降世,掃滅北元,恢復我漢人江山,然今天下胡風遍地,冠帶不存,禮儀廢止。”
“臣斗膽請皇上,下旨重定我大明百姓之衣冠,復禮儀,復我中華為禮儀之邦。”
“臣附議。”這時一名武將也是出列,大大咧咧道:“皇上,今胡人人數雖不多,可卻遍布大明,臣以為,此為故元余孽,當殺之。”
這么狠的嘛?
朱標也是抬頭看向那人,見是藍玉,也不奇怪了。
這貨,之前一直跟著常遇春,算是被養成了一個殺胚,殺人,對他來說,比殺雞都容易。
不過老實說,上次被老朱訓斥一頓之后,老實了不少。
文臣那邊也是面面相覷,哥,咱這邊只是想恢復一下漢人衣冠,你這邊都預備著將胡人趕盡殺絕,這過了吧?
老朱在上方,也是淡淡道:“胡人遍布大明,乃前廷遺留…”
老朱說到這里,不少朝臣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皇上不會真聽藍玉的,一殺了之吧?
老朱接著道:“然今我大明創立,此便為大明子民,豈可擅興殺戮?”
“孔子曰: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當令胡人學我大明禮儀,用我華夏文字,穿我華夏服飾,令其為漢人也…”
說到這里,老朱這句話算是為大明未來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基調。
言簡意賅兩個字就能概括:同化。
朱標也不意外,在這方面,老朱還是足夠開明的。對于外族之人,并不是一味的趕盡殺絕,而是令其徹底的成為自己人。
當然,要是敵人,那就另當別論了。
眾多臣子們聽著也是不斷點頭,老朱說出的話語頗為符合他們的心意。
對蠻夷,應該體現我中華之雅量,不能一味地趕盡殺絕。更應該大興教化…
藍玉聽著,也是低下了頭。
倒不是他覺得老朱的對策有多么英明,相反,他覺得好麻煩。
這么麻煩做什么,殺就是了!
可這是皇上做的決定,雖說不大理解,但是,還是只能表示支持。
“禮部、戶部聽旨,方才咱所言,皆需逐一制定律令頒行,此外,我大明境內,非我漢人,禁止同族互婚,外族女子可嫁漢人為妻,外族男子可娶漢人女子。”
這才是最為一條重要的政策。
只要雙方結合,憑借著漢民族強大的同化能力,一兩代之后,想來就看不見外族的影子了吧?
對于這一點,朱標毫不懷疑,這古往今來來華夏這塊地方的異族那可是多了去了,可是,最后有幾個留下來的?
漢代的匈奴強大吧?現在連個渣渣都找不到了。
唐代的突厥厲害吧?飲馬渭水,逼得李世民不得不親自去談判,可現在,灰都被揚了!
還有什么契丹一類的,都曾是強敵,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這其中固然有著漢民族強大的打擊和抵御外敵的能力,可同樣,漢族的同化能力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將外族人變成自己人,這才算是本事。
對于老朱所采用的這些民族政策,朱標是舉雙手雙腳支持。
當然,之前恢復中華衣冠禮儀也同等重要,這算是基礎,中華引以為傲的是什么?
華夏因何得名?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若無衣冠,若無禮儀,何敢稱華夏?
元朝近百年的統治,恰恰是對華夏文化莫大的破壞,曾經的禮儀被扔到了地上,被人肆意的踐踏,曾經的服飾,都換成了胡服…
而朱元璋,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此。
不僅僅將蒙元趕出去了,更是恢復了中華的衣冠和禮儀,接續了中華的文化。
相比較起來,驅除蒙元這樣的功績,倒也算不得什么了。
歷史將任務交給了老朱,而老朱給出的答卷,也十分的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