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宰相 三百二十章 題眼
李德裕是唐朝一位富有作為的宰相。
當然其攬權之事,也令他遭了不少后世的罵名。
但章越記得不止一次聽到說蔡確似李德裕。
一次是黃好義告訴自己的,他的兄長黃好傔與蔡確是同鄉發小兼同年,蔡確讀書時窮得沒錢時常去黃好謙那蹭飯。一日二人去吃飯,正好遇到一人看見蔡確就對他說,你長得像唐朝宰相李德裕。
此人又對一旁的黃好謙道:“他以后發達了會提攜你的。”
還有次是在太學里蔡確與同窗出游,正好遇到一個道士。道士見了蔡確攔住對方言道,你長得也像李德裕。蔡確不止一次這么聽說了笑問,那我也會作宰相么?
道士說會。
蔡確又問,也會像李德裕那樣貶官到嶺南老死在那么?
道士說也會。
蔡確即默然了。
反正蔡確似李德裕之名,在太學里傳得很開。章越也覺得對方能力及行事的魄力,倒真有幾分似李德裕那樣的名臣風范。
再說到題目,天子舉李德裕不是無的放矢。
宋朝將度支歸三司使管,以分宰相之權。但相權與三司使之爭由來已久。
如今大宋財政赤字是一個天大的問題,范鎮,司馬光都主張將度支歸于宰相管理,以解決目前的財政問題。
故而官家有此而問。
章越深感若上面是國家面臨問題,下面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從虛到實。
官家臉色有些蒼白故而頓了頓,念了好長一段話覺得氣力有些不支,當即命一旁的胡宿將策問念完。
胡宿對著詔書繼續問道:“水旱蓄積之備?邊陲守御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樂語有五均之義。”
九府圜法是太公望所出,這是錢法。
后面每一條都是實政之事,當然也可以從務虛來答,也可從務實來答。
最后胡宿言至:“富人強國,尊君重朝。弭災致祥,改薄從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當今之要務。子大夫三人悉意以陳,毋悼后害。”
御試的策問題目已是念畢。
章越,蘇軾,蘇轍三人都是行禮道:“臣知曉了。”
趙禎見胡宿念畢點點頭,溫和地笑道:“你們好生用心答之。”
說完趙禎即離殿歇息了。
御試與其他考試不同,當場考后考官當堂御卷,最后評出高下。即是一考完即出成績。
至于韓琦,曾公亮,歐陽修等率領兩府官員亦是面見官家后告退不表。
章越二蘇于崇政殿內坐下。
這御試需舉人寫一篇三千字以上根據方才官家所問而答的策對。但這策對并不好寫。
章越坐下后抬起頭,但見胡宿,司馬光等考官們皆立于左右。
進士科是解試考官是司馬光,殿試考官是王安石。
而之前閣試是王安石,御試是司馬光,反正哪里都離不開這一對好基友。
章越凝神于題目上,首先將策論上的題目于答卷上先抄錄一遍,然后以‘臣謹對日’三個字開頭答卷。
章越一邊抄著題目一邊于胸中醞釀,一旁的蘇軾也是如此。至于蘇轍則雙手抱胸先一個字不抄,正坐在案前閉目構思文章。
但見蘇軾抄完題目后,略一思索即提筆下了下去,章越見此心底一凜,蘇軾真是文思敏捷,自己還絲毫沒有眉目呢。
蘇軾已經用那奇特握筆之姿,筆不加點地寫下了自己策論。
“臣謹對曰,臣聞天下無事,則公卿之言輕于鴻毛,天下有事,則匹夫之言重于泰山,非智有所不能而明有所不察,緩急之勢異也。”
“方其無事也,雖齊桓之深信其臣,管仲之深得其君,以握手丁寧之間,將死深悲之言,而不能去其區區之三豎。及其有事且急也,雖唐代宗之庸,程元振之用事,柳伉之賤且疏,而一言以入之,不終朝而去其腹心之疾。”
“夫言之于無事之世者,足以有所改為,而常患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世者,易以見信,而常患于不及改為。”
蘇軾的文章如水銀瀉地般,又有等海涵地負的大氣,若是旁人見了定是要拍案叫絕的。
然而章越卻仍將筆擱在一旁,構思題目。
首先要把握一個原則,趙禎在策問將自己批得一無是處,但身為臣子的絕不可如此批評天子。
領導開會先檢討說我有些地方作的不對,還請大家以后多指教。一旁的人站起身來道,是啊,領導你有一二三不對的地方,希望你以后多改正。
這樣的員工恐怕就…
即便是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但方寸還是要把握好的。
章越想到這里已過了半個時辰,卻見一旁蘇轍也已是動筆了。
蘇轍先抄錄題目,然后寫下臣謹對曰,臣不佞,陛下過聽,策臣于庭,使得竭愚衷以奉大對……
……陛下策臣曰:“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于理。”又曰:“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于茲三紀。”此陛下憂懼之言也。”
“然臣以謂陛下未有憂懼之誠耳。往者寶元、慶歷之間,西羌作難,陛下晝不安坐,夜不安席。當此之時,天下皆謂陛下憂懼小心如周文王。然而,自西方解兵,陛下棄置憂懼之心而不復思者,二十年矣……”
與兄長蘇軾的制策不同,蘇轍的制策令人看了是倒吸一口涼氣。
不過這等犀利的辭鋒倒也是令人渾身一震,看得后背濕出一身冷汗。
如今蘇軾,蘇轍開寫后,章越仍未動筆,此番御試他倒真落在最后一個了。
章越不同于蘇軾,蘇轍,他構思起五百字的閣試可以輕巧作答,但三千字的御試,他要先想自己策問的題眼在哪。
在他看來古往今來最好的制科策對,即是董仲舒給漢武帝獻上的天人三策。
這篇策問他反復讀了好幾次。
當時漢武帝也是如今日宋仁宗般誠懇求教,向董仲舒言,朕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
章越想到,咱大宋落到現在這個地步,是皇帝的問題么?
不是,退一步說來帝王將相并不是歷史決定因素,更深一步是制度問題么?似近了一步。
然而制度更深一步,是這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文化所決定。
君王的德與不德,官家又多納了幾個妃子,又建了幾個宮殿,是儒家獻策思路。
錢不夠讓皇帝自己多節約。兵不能打,讓皇帝謹慎擇將,官場吏治敗壞,選一個賢人當宰相。
如此策論自也一等是論調,不可貿然否定。
比起片面地指責制度,不去探討制度背后俗成的原因,容易紙上談兵。
故而還是從最上位者德行來討論,這是最不容易錯的方法。
所以為何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能得到贊賞。
因為他的制策并非是應對權變之策,而是上總結歷史教訓,下能解決當前漢朝面臨的問題。
但如今官家親策,令章越走到如當初董仲舒一般的位置,他到底該說什么呢?
章越此刻已想清楚題眼,最后一個動筆。
臣謹對曰。
陛下于庭策問于臣,求直諫獻策,此非臣之愚鈍所能明也。臣寒窗十年,謹案史書古今循環之治亂,浮潛人事之代謝,探討三代以降之制度,觀天命之所歸,民心早有背向所附。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何也?
章越于文中細談之。
天道是什么?
天地不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說白了萬事萬物都要滅亡,從有序至無序,這就是熵增定律。
但人道,逆熵而行,說白了就是活下去,從無序至有序。無序是天性,不想工作,我想躺平,但有序是活下去,越是強大人,國家,文明,越是有序。
故而國家要想振作,就是無序至有序之道。
如何有序?首先就是在于‘莊’要強。
這里章越可以先回答官家所問‘漢孝文帝尚老子而天下富殖。漢孝武帝用儒術而海內虛耗。難道非治道有弊,而因治世不同?’。
為何漢文帝用黃老,天下安定?漢武帝用儒術,海內虛耗?
沒有漢武帝,搞不好就要有漢徽宗了。
漢朝的匈奴與宋朝的西夏,遼國是一個意思?
漢朝防御匈奴尚用不了這么多兵馬,這邊和親維持著,若是宋朝將防御西夏,遼國的邊境上的重兵一撤,歲貢一停,那就亡國了。
所以為啥宋朝不學漢文帝?
就是因為治世不同,故而治道不同。
章越寫到漢文帝用黃老,治國以寬,故民力得以修養,府庫得以充實,漢武帝亦非純用儒術,而取王霸之道,治國從嚴,雖海內虛耗,卻制得匈奴南越。推其功,也在于文帝與民休息的寬大之策。
宋朝有高梁河之敗,漢也有白登之圍,但為何一個走向了強大,一個走向了衰敗?
宋朝能不能學漢朝,先以寬與民休息,再以嚴全國暴兵辦法,最后擊敗西夏遼國呢?
不行。
章越這篇策論的思路,還是在于‘強莊’之上。
好比玩股票,莊家只干兩件事,吸籌,拉升股價。
吸籌,增加手中籌碼,變為強莊,之后才能拉升股價。
這個結論對不對,且不說。
但這個是題眼,全篇文章圍繞著這個題眼作文章,就不會有錯。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