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4章 朋黨論

  第一首詩氣勢磅礴,很容易引起共鳴,再加上收服山河的豪言壯語,讓人不由心生神往。

  第二首詩,雖然沒有第一首詩的氣勢,但是勝在感情更為的細膩,同樣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詩文。

  所以蘇毅對于后面寫的這首詩,其實還是很滿意的。

  檢查無誤之后,蘇毅便將這首詩摘錄在了試卷上面。

  “呼!”。

  他長出了一口氣,詩賦卷可不簡單啊,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猜測到圣人的想法,

  估計很多人都會陷入文字陷阱之中吧?

  若是如此,想要取得一個比較優異的成績或許會比較困難。

  蘇毅微微沉思著,不知道問道社的這些成員,對詩賦卷的理解怎么樣。

  希望他們能夠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

  蘇毅隨即便耐心等待著考試時間結束,這個過程之中,他一直都在閉目養神,這也算是蘇毅的習慣了,他對于自己的做答,一向都是比較信任的,檢查無誤之后,沒有什么事情了,反復檢查也沒有多大的意思,不如閉目養神,養足了精神,好迎接下一場考試。

  下午的考試可是經義卷。

  經義卷主要是從四書五經之中出題,想要拿分不難,但是想要拿高分,比較困難。

  午時一到,便響起了鐘聲。

  蘇毅睜開眼睛,又仔細檢查了一下試卷,內容,確認無誤之后,便也放下心來了,一刻鐘之后,貢院的衙役開始收取試卷封存。

  交上了試卷之后,有一個時辰的活動時間,吃飯,休息,接著便是下午的經義卷考試了。

  貢院內是嚴禁喧嘩的。

  就算如廁,一個個都默不作聲,也不能交流,有衙役專門管著這方面的內容,若是私底下交流的話,很可能會受到重罰。

  規矩大家都是懂得,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進行交流了。

  中午的時候,蘇毅吃了一些干糧,喝了一些水,小憩了一會兒,醒來的時候還不到丑時,因為沒有聽到鐘聲,但估計著時間也差不多快要到了。

  蘇毅開始整理東西,擺放好筆墨紙硯草稿紙之后,鐘聲便響起來了。

  丑時到了。

  一刻鐘之后,經義卷的試卷便發下來了,蘇毅填寫好了自己的信息,便開始審閱經義卷。

  經義卷的題目如此寫道: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看到這段話之后,蘇毅微微沉思起來。

  這是《孟子》之中的經典文章《魚我所欲也》之中記載的話。

  蘇毅的義之文膽就是根據《魚我所欲也》凝練而成,所以對于這篇文章,蘇毅都是極其熟悉的,也是蘇毅領悟最為深刻的一篇文章。

  經義,本身有點類似于蘇毅前世語文之中的讀后感,給你一段話,通過對這段話的理解,引申出來更深層次的一些觀點。

  理解這段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主要是通過這段話,引申出來的一些觀點,是不是能夠打動人心,這才是比較難得一點。

  蘇毅微微沉吟了一番,隨即開始在草稿紙上寫到:

  古之賢者,皆得尚品,是為清白而證,粉碎碎骨無懼也…

  這篇經義,洋洋灑灑寫了五百字左右,其中有不少蘇毅自己的觀點,他的這些觀點,主要是從人性上,品質上來闡述了自己對舍生取義的看法,寫的殷切誠懇,直擊人心,特別是,還引用了圣人丘山子的事例,當年孔孟二圣先后隕落之后,人族實力大損,妖魔蠻族覺得這是鏟除文廟,奴役人族的大好機會,便組成了同盟,直接朝著曲阜文廟的方向進發。

  亞圣丘山子在玄天城講學,妖魔蠻族大軍壓境,他坐鎮玄天城,誓死抵擋妖魔蠻族大軍,很多人勸丘山子離開,但是丘山子沒有離開,因為一旦被妖魔蠻族大軍跨過玄天城這個重要要塞之后,將能夠長驅直入人族國境之內,到時候,必將有無數人族慘遭屠戮,所以丘山子根本沒有退后的意思,可以想象接下來的大戰到底多么的慘烈。

  玄天城被攻陷之后,丘山子遭到了妖族妖帝,魔族魔帝以及蠻族蠻帝的圍攻,他一人獨戰數位逆天人物,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最終不敵幾位逆天強者,臨死之前,選擇自爆,這一次率隊前來的妖帝,魔帝,蠻帝,沒有想到丘山子竟然是如此決絕之人,他們想要快速的躲避,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他們被自爆的余波波及,全部都死在了自爆之中。

  就這樣,丘山子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拉著三位妖魔蠻族的大帝一起下了地獄。

  妖魔蠻族三位大帝隕落,對于妖魔蠻族這邊造成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更何況,妖魔蠻族發現,人族的圣人實在是太狠了,一旦自爆,連輪回都入不了,也沒有辦法尸解轉世,這是要徹底絕了自己的后路啊。

  人族的圣人,若都如此,誰能吃得消啊,與人族這樣廝殺下去,妖魔蠻族哪怕鎮壓了人族,到時候,妖魔蠻族的損失估計也是無法想象的吧?

  基于這種想法,妖魔蠻族高層對于全面攻打人族這個決議,產生了動搖,一些高層認為,還是應該慢慢蠶食人族才是最好的選擇,一下子攻打下來,勢必會遭到巨大的反彈,但也有高層想要一鼓作氣,拿下人族諸多領地,這樣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很多事情。

  只是,由于妖魔蠻族三大妖帝的隕落,他們這邊就算要再次發動攻擊,也需要時間調動軍隊以及協商誰來主持大局。

  而人族顯然不會再給妖魔蠻族這么好的機會,丘山子為人族爭奪來了寶貝的時間,讓人族的軍隊,快速開赴玄天城這里,填充了玄天城的力量,妖魔蠻族的計劃,這才破滅。

  多年過去,許多人想到丘山子這位亞圣為人族做出的貢獻,依然有一種潸然落淚的感覺。

  寫完這篇經義之后,蘇毅仔細檢查了一下,發現沒有錯誤的地方,也沒有錯誤的字,便將這篇經義抄錄在了試卷上面。

  對于這篇經義的內容,蘇毅還是十分滿意的,抄錄好之后,蘇毅檢查了一下有無錯別字,發現沒有錯別字,便放下筆,閉目養神。

  酉時一到,鐘聲如期響起。

  一刻鐘之后,衙役前來收取試卷。

  經義卷被收上去之后,蘇毅長出了一個懶身,現在已經考了三門,還剩下最后的策論卷沒有考了。

  對于前面三卷的考試,蘇毅其實還是頗為滿意的。

  大概是因為只剩下最后一卷的原因,蘇毅這天晚上睡的格外香甜。

  翌日早早起來,神采奕奕。

  洗漱吃飯,接著便是等待。

  辰時,鐘聲準時響起。

  一刻鐘之后,策論卷,便發了下來,蘇毅認認真真的填寫好了個人信息之后,隨即開始閱卷。

  如何看待朋黨論?

  標題出奇的簡單,就這么簡簡單單的幾個字。

  可是這個標題,實在是太有震撼性了。

  朋黨一詞,一向遭人忌諱。

  畢竟,這并不是一個好詞語。

  不管朝堂之上,亦或者文廟之中,都要避開這個詞語。

  當然了,結黨之事,這是不可避免的。

  上到文廟諸圣,朝廷重臣,下到普通的讀書人,甚至販夫走卒,都有結黨之說。

  想要獨善其身。

  可能嗎?

  可是,這都是私底下做的事情。

  私底下做的一些事情,若是拿到了明面上來講的話,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只是如今,策論竟然將朋黨論拿到了明面上來講,甚至讓這一屆參加鄉試的考生發表具體的看法,海圣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的想法,確實很奇特,也難怪年紀輕輕就可以成圣呢。

  而且膽子也確實夠大的,竟然敢將朋黨論拿出來說事。

  蘇毅其實還是比較敬佩海圣的。

  而且蘇毅算是海圣的門生,以后跟著海圣,應該是頗為不錯的一件事情。

  蘇毅微微沉思著該如何寫這個策論,主要是因為,這個題目太過于敏感了,鐵定不能隨便寫的,若是寫的太隨便,很可能會取得一個比較糟糕的成績。

  而且蘇毅覺得,海圣出一個這樣的題目,絕對不是為了引戰,而是為了闡述某些思想,才出了這樣一個題目,那么,海圣想要闡述一些什么呢?

  沉吟了一會兒之后,蘇毅提筆寫到:

  學生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學生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之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

  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

  故學生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

  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

  后古漢王朝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

  古唐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而古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蘇毅洋洋灑灑的在草稿紙上寫了七百多字。

  這篇朋黨論,將蘇毅心中的想法完全寫了出來。

  首先,蘇毅認為,有關朋黨的議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只是希望國君或者文廟的圣人,能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

  其次,蘇毅寫出了朋黨論的兩種情況,一是因為志同道合,一種是因為利益結合。

  接下去,蘇毅以設問的方式提出問題:“我以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

  說明當他們因為利益關系,暫且互相勾結援引而成朋黨,那是假的。

  到了他們見到好處而爭先恐后,或者好處已經搶光了,交往也少了,則反而互相殘害。

  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能相保。

  所以,蘇毅反復說:“故臣謂小人無朋,偽也。”

  再說君子,他們的行為完全兩樣:君子所堅守的是道義,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節。

  憑借道義、忠信和名節來修煉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規范,相助而得益,憑借這些為國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協力,始終如一。

  接著蘇毅又引用案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最后,蘇毅提到“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這是說上述的興亡治亂的史跡,作為上位者的大人物,可以借鑒。

  很明顯的,這是蘇毅希望文廟與朝廷的大人物,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偽朋,以使人族興盛起來。

飛翔鳥中文    儒神在上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