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上,對昔年之事不滿的人大有人在,只是人微言輕,大家心中雖有抱怨,可是卻無法撼動慕容家族這種世家大族的地位。
張興國繼續介紹道,“子恒,這位是陳兗,字凱之!也是我的好友!易天與凱之都是與我同榜秀才,到時候咱們應該會一起進入學海之中凝聚文膽!”。
“幸會!”。蘇毅作揖道。
“幸會幸會!”。孫紹,陳兗二人也紛紛作揖還禮。
張興國笑著說道,“那咱們便出去走走吧,會稽這個地方有許多不錯的景點,比如大禹陵園,傳聞乃是我人族圣皇大禹死去之后的埋葬之地,來會稽必要朝拜大禹的,除了大禹陵園之外,蘭亭也是一處必去之處,因為這是書圣王羲之當年居住之地,《蘭亭集序》就是在這里所寫!”。
昔年,一代書圣王羲之,就是以《蘭亭集序》封圣的。
《蘭亭集序》可是人族歷史上最富盛名的圣文之一。
后來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在文學造詣上的成就也極高,號稱小書圣,也成就了圣人。
一門兩圣賢,父子皆圣人。
這也是流傳千古的一樁美談。
蘇毅說道,“這些可都是名勝古跡啊,我也神往已久!”。
陳兗笑著說道,“那咱們就先去大禹陵園那里!你們覺得怎么樣?”。
“我聽你們的!”。蘇毅說道。
張興國與孫紹也沒有意見。
外面備好了馬車。
蘇毅等人乘坐馬車前往。
前往大禹陵園的時候,蘇毅有所感應,他打開了車簾,朝著遠處望去,便看到,一座巨大的府邸出現在遠處,那處府邸,被圣光籠罩住了,神圣而又神秘,朗朗讀書聲,從那座巨大的府邸之中傳出。
“那是省文院!”。張興國笑著說道。
“原來這就是省文院,好強大的圣力,不是州縣文院能夠與之相比的!”,蘇毅暗暗吃驚。
陳兗說道,“若是咱們都能夠通過院試,十月份就可以來此參加鄉試了!”。
陳兗所說的院試是各州府在九月份舉辦的一次考試。
由于秀才實在是太多了。
而省文院貢房的考間是有限的。
所以。
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夠參加鄉試。
唯獨通過院試的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想要通過院試也并非容易的事情,不過子恒鐵定沒有問題!”。孫紹說道。
林楓道,“以后的事情都說不準,大家只要努力,一定都有機會!”。
張興國笑著說道,“子恒的心態值得我們學習!”。
半個時辰之后。
蘇毅一行人乘坐馬車來到了大禹陵園之外。
大禹陵園內建造著大禹廟。
大禹廟內供奉著大禹圣皇。
每日都有無數人前來朝拜大禹圣皇。
有求財的,有求科舉高中的,有求姻緣的,有求子的等等等等。
蘇毅他們結伴朝著大禹陵園內走去,只見這大禹陵園內,人來人往,擦肩接踵。
不過在這里,大家都保持著安靜,高聲談論,是對人族圣皇的不敬。
其實蘇毅并不信鬼神之說。
不過祭拜大禹圣皇,與信仰鬼神不扯。
可以將這種行為視之為對人族古老圣皇的一種緬懷。
畢竟大禹治水的故事,從小就耳濡目染。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圣皇,一生都貢獻給了人族,為了人族的生存,嘔心瀝血。
讓人敬佩。
蘇毅等人為大禹圣皇上了香。
隨即他們離開了大禹陵園。
乘坐馬車,前往蘭亭。
蘇毅對蘭亭這個地方還是很好奇的。
王羲之,王獻之兩位圣人,皆出于此。
那個地方,可以用圣地來形容。
蘇毅說道,“這蘭亭乃是圣人世家擁有,我等可以進去嗎?”。
“圣人世家王家現在已經不居住在蘭亭之中了,而是去了曲阜,如今蘭亭成為了景點,供世人瞻仰!”。張興國解釋道。
“原來如此!”。蘇毅點點頭。
蘭亭距離大禹陵園也不算太遠,半個多時辰之后,蘇毅等人便來到了蘭亭之外。
蘭亭乃是一片面積很大的莊園。
有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來蘭亭這里。
蘇毅四人下了馬車,便朝著蘭亭走去。
只見外面的大門上掛著一幅對聯:
上聯寫到:群賢畢至,一觴一詠成就蘭亭華章,皆能樂也。
下聯寫到:少長咸集,幾俯幾仰參悟人生哲理,豈不妙哉?
這對聯竟然蘊含著圣力,誦讀一遍,蘇毅便感覺精神振奮,神清氣爽。
蘇毅吃驚的說道,“好聯好字!不知道這對聯是何人所寫?”。
張興國說道,“傳聞是書圣成圣之前所寫,這個時候書圣雖然還未成圣,但是,他的文字之中,已經蘊含著圣人的力量,看來距離成圣,已經不遠了!”。
“是啊…”。蘇毅點點頭。
幾人邁步進入了蘭亭之中。
蘭亭占地面積有上百畝地,面積極大。
分為許多的別苑區。
蘭亭內,亭臺樓閣,假山怪石,小橋流水,綠樹成蔭,好一副江南水鄉的別致布置,實在是美不勝收,簡直像是進入了仙境一樣。
不時能夠聽到一些讀書人吟誦古詩的聲音從遠處傳來,估計有一些讀書人來到這里,詩興大發,紛紛作詩留念。
張興國介紹道,“蘭亭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御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
蘇毅心中微微一動,說道,“蘭亭舊址數處提到了鵝,莫非傳聞是真的嗎?書圣真的很喜歡鵝?”。
張興國,陳兗,孫紹笑著點了點頭。
孫紹說道,“應該是真的,說起書圣愛鵝這件事情,還有一些小故事呢!”。
“說來聽聽!”。蘇毅好奇的說道。
孫紹說道,“會稽有一個孤老太太養了一只好鵝,王羲之派人去買,老太太不賣。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觀賞。老嫗聽說王羲之要來,就殺了鵝準備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見鵝已死,嘆息終日”。
“又山陰縣有個老秀才,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書的《黃庭經》,但王羲之名滿天下,又怎會賣一個老秀才的人情?幸好他得悉王羲之愛鵝,遂精心調養一批良種白鵝,一日,王羲之與友人郊游處放養。王羲之終于“偶然”碰見了這群白鵝,十分驚喜,便想要買下白鵝”。
老秀才說道:“你只要給我寫一篇《黃庭經》,我就將這些鵝悉數相贈。”王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歡喜異常。
后人由于這個典故,后世有人將《黃庭經》稱作《換鵝帖》。
再到后來,詩仙曾寫道“山陰秀才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便是引用這個典故。
王羲之喜愛養鵝,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為關鍵的是,他從鵝的體態、行走、游泳等姿勢中,體會出書法運筆的奧妙,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他認為執筆時食指要像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要像鵝掌撥水,方能使精神貫注于筆端。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零點看書手機版閱讀網址:.lingdiank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