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的船只,斬濤劈浪,一路朝著南方而去。
占據了呂宋等地的荷蘭人,頓時大驚。
甚至,更是派人詢問鄭家意欲何為…
爪哇島在呂宋的南方,是一個有一百多座火山組成的狹長島嶼。
此地的地形是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間隔盆地,爪哇島河流短小且急促。
絕大多數河流向北流,因為形成河流分水嶺的中央山脈距南部海岸比距北部海岸稍近一些。
不過,也有若干河流是向南流的。
島上最大的河流是位于爪哇東部的梭羅河和布蘭塔斯河。
這兩條河以及許多較小的河都可用于灌溉,但只能在雨季通航,而且只有小船可以航行。
順塔國在爪哇島上所占的面積并不大,最鼎盛時候,只是占據了北部三百余里方圓。
《明史》有載:“其國一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
萬歷時,紅毛番筑土庫于大澗東,佛郎機筑于大澗西,歲歲互市。
中國商旅亦往來不絕。
其國有新村,最號饒富。中華及諸番商舶,輻輳其地,寶貨填溢。
其村主即廣東人,永樂九年自遣使表貢方物”。
此外,梁啟超的《中國殖民偉人傳》,也有記述:
“新村主某,逸其姓名。亦廣東人也,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隔巽他海峽。
島之北境以西有地名巴達維亞,亦稱葛剌巴,向為爪哇大都會。
元史世祖遣史弼征爪哇有葛郎鄰國來拒,即此。
爪哇國在元明時,雄于諸番,久握南洋霸權,其北濱海有地名杜板,即古阇婆國,亦名杜薄曰杜婆,又名訶陵,劉宋元嘉時始通中國,唐宋皆嘗入貢。
明太祖時爪哇者婆并時入貢,蓋本二國也。者婆亦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流寓多廣東及漳泉人。”
當得知鄭家只是例行慰問的時候,荷蘭總督這才微微松了一口氣。
別看他在南洋行事兇狠,實則此時的荷蘭人,在南洋并沒有多少人。
再加上這個時候,這個海上馬車夫內部的矛盾也是重重,使得對于南洋的支持,可就弱了很多。
整個南洋一代,荷蘭人也不過數千大兵,配以三四萬武裝商人罷了。
鄭家的船只,越國呂宋,繼續朝著南方駛去,這讓心中警惕的荷蘭人,這才松了一口氣。
而其他西方人,一來沒有荷蘭人勢大,二來,此時的他們,在南洋諸地,只是占據了一些邊角料罷了,并沒有像荷蘭那樣,在南洋的牽扯太深。
西方人傳統的冒險區域,還是美洲兩地…
鄭家的船隊在下港也就是順塔國所屬的地方停靠下來,木柵欄內,早已暗中控制了此地的荷蘭人,頓時心中大驚。
好在鄭家倒也沒有與他們為難,只是觀察了一番之后,鄭家的士兵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留在當地補充淡水等物,一部分卻是沿著道路,朝著內陸行去。
“這些明人卻是要干什么?”
下港城內,一個絡腮胡子的紅毛蕃人皺緊了眉頭。
“爵爺,我剛才打聽了一下,鄭家人說他們是奉了命令,要出使順塔陸家。”
“陸家?”
絡腮胡子的男人眉頭一挑,這可不是好事啊!
“你趕緊派人,前往總督府,將鄭家人的打算告訴總督!”
前些年,他們在鄭家手上吃了虧,就連戰船都被鄭成功給吞了,只是將他們的人員,給丟在船上,配以少量物資,他們在大員島的劫掠,都被鄭家吃得一干二凈!
明廷的變故,他們也是知道的。
原本以為必死無疑,甚至整個境內都已經被北方的韃靼人給占據了的明廷,竟然在清國統治下死灰復燃了。
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啊!
要知道這個大明,實在是太可惡了!
這個國家,縱然只剩下了一隅之地,還要與他們作對。
一點都沒有清廷好打交往。
當初為了對付明人,清廷可是許給了他們很多好處呢!
若不是鄭家從中作梗,怕是此時的大員島,早已成為了皇帝頭上皇冠上的又一顆珍珠了!
鄭經派來的人叫做劉國軒。
劉國軒出生于福建汀州長汀,他從小就受客家文化熏陶與山區艱苦環境的磨煉,從小養成了果敢堅定頑強的品格。
隆武二年、順治三年,清軍大舉攻入福建,劉國軒因家庭變故往投清軍,在漳州開始了他的行伍生涯。
剛剛到漳州時僅僅作為一個門卒,后來升任為守備千總,把守漳州北門。
在為清軍效力期間,劉國軒曾受到原明鄭將領,當時作為他頂頭上司的清軍總兵施瑯的賞識,但畢竟職卑人微,盡管他在軍事上有所表現,也始終只是一個下級將領,聲名也不顯著。
在這一時期,鄭成功已經在廈門、金門建立了抗清的基地,而且聲勢日大。劉國軒十分欽佩鄭成功的義舉,早就產生了投奔鄭成功的意思。
永歷八年、順治十一年,鄭成功圍攻漳州,劉國軒積極策反清軍守將獻城投降。
十二月初一日,劉國軒在晚上引導鄭軍兵不血刃的攻入了漳州城,迫使清廷漳州守將張世耀等降鄭。
事情完成后,初四日劉國軒被授予都督僉事,掌管護衛后鎮的事務。
然而鄭成功謀略自任,馭兵用將以勇武為先,劉國軒依然未受重用。
鄭軍號令嚴明,劉國軒曾經有幾次戰敗的情況,陳永華深知他非常有謀略,所以免其死罪。
永歷十年、順治十三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時,劉國軒僅僅是一個右虎衛隨征營副領兵。
后來鄭軍將領出現缺員,劉國軒被推為候選之一,但是最終因為資歷不深而未能獲任。
永歷十五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臺灣立下汗馬功勞。
永歷十六年、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鄭氏臺灣出現繼承人的內亂,鄭成功之弟鄭襲策劃自立。
劉國軒曾經和他一起謀事,被授為管鎮兵。
后來鄭經靖難后鄭襲失敗,劉國軒因為不是鄭襲的心腹,鄭經沒有深究其責。
鄭經嗣位后,命劉國軒駐守雞籠山。
這一時期,劉國軒指揮軍隊多次進剿臺灣高山族部落,滅沙轆等部落,并且擊敗斗尾、龍岸等番社。
自從鄭經入臺后,逐漸顯露才能的他,步步高升,劉國軒能夠逐漸地掌握了臺灣的軍事大權。
朱慈炯恢復大明復漢二年,康熙八年,鄭經反攻大陸,劉國軒作為鄭經的管鎮兵,擔任了左、右武衛,與陳近南(陳永華)、馮錫范鼎足而三,成為鄭氏政權的頂梁柱。
這一次,陳近南力主讓他率軍遠征,正是看中了他能夠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
“將軍,荷蘭人對順塔國的滲透,日益嚴重啊!”
從下港購買的馬車上,副將陳偉雄皺緊了眉頭。
“是啊,我看下港,與其說還在順塔國手上,倒不如說已經被荷蘭人奪走了!”
劉國軒眉頭深鎖。
王爺對他的任命,他很是欣喜的。
能夠這樣獨當一面的機會,可不多呢!
原本他以為這一次出使,只是宣揚鄭家,宣揚大明的威嚴,好使的荷蘭人能夠知難而退。
此時看來,怕是短時間之內,是休想達到的了!
不過…
劉國軒攥緊了拳頭:“陳兄,國家危難,正是你我效忠國家,報效朝廷之時,你我可不能退縮啊!”
陳偉雄點頭:“將軍放心就是,不說陛下原班封命了你我,單單是為了大明的旗幟飄揚,末將就必然死戰!”
“死戰倒是不必!”
劉國軒搖頭:“陳先生與我分說的很是清楚,包括遠在南陽的陛下也是清楚,我們暫時無法將手伸到了南洋!”
“將軍的意思是我們出面只是為了讓順塔國獲得喘息之機?”
陳偉雄疑惑道。
“正是!”
劉國軒點頭:“那位陛下的眼光,你卻是也知道的,能夠在大明只有一省之地的時候,都胸懷天下,將來的成就又豈能弱了!”
“我們暫時屈辱一些,待得將來,加倍拿回來便是!”
劉國軒撫摸著自己的佩劍:“早晚有一天,它要喝飽了紅毛人的血!”
陳偉雄咬著牙,使勁點頭:“將軍,你只管放心便是,末將曉得如何做了!”
已經丟棄九成土地,不得不帶著一眾上層龜縮在一處高地上的陸向北,正站在火山上遙望北方。
江山動蕩,母國的遭遇,他早已聽說。
奈何順塔國國小兵寡,自保都困難,更別提是幫助明廷了。
甚至,前些時日讓自己的親妹子前往清廷求救,也是迫不得已之舉。
而荷蘭人想要阻攔陸盈盈的船隊,卻是搜尋不到之后,只得放緩了對他們的軍事行動…
前些年大明只剩下邊角一隅之地,都還要與荷蘭決一死戰,現今的清廷,究竟是一個什么態度,荷蘭人也不知道啊!
他們害怕這個奪取了天下的韃靼人,會不會走向像大明一樣的老路。
若是北方那個龐然大物真的因為順塔國的事情,與他們兵戎相見…
內部矛盾重重的荷蘭人,可擋不住!
歷史上的南洋人,正是因為清廷的不管不顧態度,而飽受折磨。
甚至,這一份遺毒,直到后世都沒有清除干凈!
華人就是海外猩猩嘴邊的糧食,浪完了,搶奪就是…
“王,你也不要太擔心了,公主她吉人自有天相,想來應該能夠返回大陸的。”
丞相王思宇在一邊勸解道:“公主北行,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之久,按照路途推算,此時早該返回了,興許明天一早,王上就看到了小公主呢!”
王思宇話音未落,卻見一個身穿寬袍,頭戴進賢冠的官吏匆匆而來:
“王上,大喜啊!大喜!”
“可是小公主回來了?”
“她有沒有帶來朝廷大軍?”
陸向北連聲追問道,一張憂愁不解的臉上,布滿了希翼。
“不是,公主卻不曾回來,而是朝廷的大軍來了!”
小吏不顧山上頑石處處,提著襦裙瘋跑,甚至就連絆倒了,卻也不檢查自己有沒有受傷,一股風的朝著陸向北沖來。
“此言當真,清國朝廷真的發兵了?”
“沒有,不是他們…”
小吏話都沒有說完,就被陸向北呵斥起來:
“你這廝,平白說的什么胡話,一會有,一會沒的,感情這是在尋孤開心?”
小吏上氣不接下氣的跑來,仔細解釋道:
“王上,丞相,不是清國發兵了,而是我大明朝廷發兵了!”
“大明?”
一邊的丞相聽的是稀里糊涂的:“什么大明?朝廷不是幾年前就沒了嗎?”
“是鄭家,思宗皇帝的三太子在南陽重建了大明,命令鄭家來幫助咱們啊!”
小吏喘著粗氣,解釋道。
陸向北還待再問,卻是被丞相給打斷了:
“王上,我們還是趕緊回去看看吧,只有回去了,才能知道事情的經過啊!”
山腳下的一處村落里,劉國軒正站在吊腳樓前打量。
只見這吊腳樓,卻是與西南那邊的模樣差不多,都是用竹子、木桿在地上立了柱子,然后上層住人,下層作為躲避蟻蛇之類的畜生居住之所。
在熱帶雨林里,這樣的建筑最是合算。
當被向導一路帶到了這里的時候,劉國軒憤怒了!
雖然陸家在海外,但是,卻也是華夏一員,況且這陸家曾經是南洋華人的頭領,勢力可是不小呢!
早前的時候,這陸家,甚至成為了南洋朝廷藩屬的頭等之地。
卻不想竟然短短的百十年時間,就衰敗到了這等地步!
當然始作俑者,卻是那荷蘭人!
歷史上的劉國軒:1674年(永歷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清。耿精忠遣人東渡臺灣請求鄭軍進入福建作為援助,鄭經命劉國軒等人于四月率領大軍進入思明(今福建省廈門市)。
然而,耿精忠因為鄭軍兵馬不滿一萬、戰船不足一百為由,輕視鄭軍并且將之前的盟約置若罔聞。耿、鄭之間于是反目成仇,十月,劉國軒在泉州涂嶺擊敗耿精忠的部將王進。耿精忠在被清軍擊敗后很快再次降清。劉國軒繼而率軍入廣東。
1675年(永歷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五月,劉國軒率領僅僅數千饑餓無援的士兵在廣東潮州的鱟母山大敗數萬清軍,名振粵東。
1676年(永歷三十年、康熙十五年)二月,劉國軒率兵入鎮廣東惠州,與吳三桂的勢力劃界而守,周旋于劉進忠與尚之信之間。[4]
1677年(永歷三十一年、康熙十六年)六月,劉國軒奉命率軍撤出惠州,廣東的兵民夾道贈送食物歡送劉國軒的軍隊。[2]
進攻閩南1678年(永歷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二月,鄭經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并且有行事便宜之權。其受命之日,正值鄭軍盡喪八閩七府之地的時候。劉國軒率軍出擊,連戰連捷,取得江東橋、祖頭山等戰役的勝利,攻克平和、漳平等縣,進圍海澄。清軍聞訊后,各路援兵蜂擁而至,劉國軒采用自己所擅長的戰法,在水陸之間來回作戰,清軍無論滿漢,都因為這而變得非常疲勞。六月初十日,劉國軒終于攻破了包圍長達八十三天的海澄,清守將段應舉、穆黑林自縊身亡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
,報送后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