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下 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清照(中)
李清照的外祖父是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宰相王珪,他父親李恪非是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
換而言之,李清照是正兒八經的官三代。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學熏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稱贊。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于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后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十八歲,與時年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梁城成婚。
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結合,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強強聯合。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卷了進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十七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一百二十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不過,當時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
(李清照曾寫詩給趙挺之,想趙挺之救救她的父親,可趙挺之沒救,或者也可以說,趙挺之無能為力。)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當時規定,元祐黨人子女不得出仕,后來又規定元祐黨人子女不得在京師居住。
不久,李清照和趙明誠被拆分——當時,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那段時間,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其實已經岌岌可危了。
事實上,要不是數年之后,趙挺之因與蔡京爭權失敗,李清照和趙明誠其實已經和離了。
蔡京第一次罷相時,由于分屬兩黨(蔡京是新黨,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是舊黨),趙挺之沒少上躥下跳,甚至可以說,就是趙挺之將蔡京扳倒的,后來趙挺之更是如愿以償的取蔡京而代之。
只可惜,趙挺之這個人政
治斗爭的本事是不錯,但治國的本事卻是很不濟。
蔡京離開朝堂之后,在趙挺之的帶領下,北宋朝廷實行罷學校,罷禮樂,罷居養院、安濟院,可以說,只要是蔡京搞的東西,不管好的壞的,趙挺之全都給罷免了,不夸張的說,趙挺之完全就是為了反蔡京而反,根本就不考慮對錯是非和經濟損失,將當時比較繁榮的北宋攪得一團亂糟。
這讓趙佶煩不勝煩,也讓趙佶看出來了趙挺之根本就沒有宰相之能,最終將趙挺之罷免,隨后蔡京復相了。
蔡京可不是什么大肚之人,而且趙挺之將蔡京多年的心血毀了個一塌糊涂,因此,蔡京復相了之后,立即開始搞大清算。
后來,趙挺之去世,趙明誠被追奪贈官。
如此一來,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地位又相同了,進而便又走到了一起。
自那以后,李清照和趙明誠屏居青州鄉里十來年。
直到蔡京致仕了,而且看著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趙明誠才回京疏通,進而復起為官,知萊州。
后來,趙明誠改守淄州,李清照隨趙明誠居淄州。
直至今年三月,趙明誠回家守孝,李清照才與趙明誠分離。
最初計劃南下時,李清照本想走水路,至東海,連艫渡淮,再渡江,至建康。
可如今水路全都被中軍用來運送賑濟災民的糧食了。
而且,因為黃河肆虐,好多水路都不通,李清照的車子太多,沒辦這么折騰。
在這種情況下,李氏走水路去江寧的計劃自然是難以實施的。
如此一來,李清照只能走陸路前往江寧。
老實說,李清照很不愿意走陸路前往江寧。
在李清照想來,雖然中軍已經開始剿匪了,然這匪肯定不能一下子就剿滅,因此,陸路必然盜匪潰兵橫行,她能順利到達江寧的可能性很小。
可不愿意跟趙明誠天各一方的李清照,咬咬牙,最終還是選擇走陸路去江寧。
然而——
讓李清照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路上遠比她所想象的安全。
從淄州一路走來,到處都有中軍維護秩序。
而且,李清照還聽說,截止到目前為止,山東有名有姓的大土匪,基本上已經全被中軍剿滅了,就是那些沒被剿滅的,也都躲在深山之中不敢出來。
另外,官路上,三十里一館,十里一驛站,五里一亭,李清照走到哪都能找到安全的休
息地方。
就是驛館、驛站、驛亭的價格比別的地方要貴上幾倍。
不過李清照也能理解——這些驛館、驛站、驛亭都有大量的護衛維護治安,而且供應當下所急缺的時蔬、新鮮魚肉、美酒,比私店貴一些,也很正常。
總而言之,本以為這將是一場艱難之旅的李清照,無驚無險的就從淄州來到了東京。
這一路走過、一路看過,李氏隱隱有了一個想法:由韓擎來坐這天下,似乎也不錯的樣子。
經常關注民生的李清照,很清楚這幾年山東、河北等地的百姓過得有多疾苦。
金人南下的這兩年就不說了,兩地的百姓幾乎就是活在地獄當中。
就是金人沒南下的前幾年,兩地的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到處都是亂兵土匪,各處都是餓死之人,很多地區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情況,人人都沒了盼頭。
這一路走過來,李清照觀察到:
百姓們的臉上雖然仍有些菜色,但路上已經很少有餓死之人了,更沒有亂兵土匪。
到處都有接濟點。
每個驛館附近還有免費為百姓瞧兵的醫療點,連藥材都免費送。
而且,哪哪都有有償招工,到處都在修路,清理河道,建驛館,建學堂,建醫館,建錢莊,修建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而只要不懶,一個成年男人干一天活,就能得糧食一斗、錢二分,足夠一個五口之家吃上兩三天的了,就是女人和孩子,也可以應招,干些不需要出大力氣的活,干一天活,也能得糧半斗、錢一分,可以說,百姓們全都有了活路。
飽讀詩書的李清照,怎么會不明白,韓擎政府這是在搞以工代賑?
看著百姓們一點一點恢復生機,可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聽著到處都在歌頌攝政王、新朝廷,一直隨趙明誠忠于趙宋的李清照,不禁有些動搖了,他不斷的問自己:“趙氏復辟,會比攝政王做得好嗎?”
這個問題困擾了李清照一路,直至到了東京汴梁城都沒有答案……
三五第一小說網_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