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陽仔細欣賞此杯,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蟬翼,輕薄得好像一點風就能把杯吹走。
撇口,深腹,瘦底,圈足。杯內光素無紋飾。外壁繪兩組斗彩山石花卉紋,間以飛舞的蝴蝶。青花發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紅、黃、姹紫等。
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其特點是色濃無光,色如赤鐵,為成化斗彩所僅有,也是后世仿品望塵莫及的。這恰恰是成化斗彩獨一無二的特征,后世數朝仿成化斗彩只紫彩一處無法仿效,行內把這種紫彩叫“姹紫”,實際也就是“差紫”。
“燒造時差異的色疵”,說白了就是工藝不到,估計當時的工匠對紫色的配料與燒造沒完全掌握才燒成這樣,后來的工藝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當年的“差紫”,是怎么“差”出來的!后世無法仿出成化斗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胎土。當年斗彩是用JDZ的麻倉土燒制而成,胎體形成一種特有的牙黃色,這種原料到成化以后的弘治初年就已用絕了,人們只能望瓷興嘆了!
由于描繪的是秋天庭院或花園中的景色,而秋季一般歷時三個月,故有“三秋杯”之稱。
底款,“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一反規整、嚴謹的風氣,顯得十分隨性、稚拙,乍看起來,猶如孩童所寫,故又被稱作“嬰兒體”。
這個杯子就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