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396章 請君入甕

  悠久小説網ωωω.Х.,免費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

  目送那二十七為同袍背著行裝,牽著武州塞僅有的十匹戰馬,踏上撤往馬邑的路途,楊余灑然一嘆息,將大腳踩在了武州塞關墻的南墻垛之上。

  日暮西山,夕陽西下,楊余面向馬邑,目送同袍撤去的背影,讓留在武州塞的六位士卒不由感到一陣心安。

  有了先前悲戚的告別,也經歷了悲壯的托孤,現在的眾人,已是對這人世間了無牽掛。

  “自即日起,吾等皆為大丈夫!”

  看著同袍們自武州塞以南遠去的身影,楊余滿是豪情壯志的吼喝一聲,便回過身來,面向僅剩的六位關卒。

  不出意外的話,這六人,就是要和楊余一起走上生命盡頭,在黃泉路上打扮的戰友、同袍。

  而在他們死后,這廣闊的天地之間,也將留下專屬于他們七人的傳說。

  “老伙計們臨行前,俺交代了老二,若戰畢,吾七人之尸首尚存,便同葬于一處。”

  “諸君,俺楊余,便要和諸位長眠于一處啦······”

  面帶笑意的說出這句依舊帶些悲壯的話語,楊余左右環顧一圈,觀察著留守眾人的臉色。

  沒讓楊余失望——作為武州塞資格最老、經驗最豐富,履任時間最長的老卒,此時的六人面上盡是坦然之色,目光中絲毫不見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危險的抗拒。

  那六對明亮的眼眸中,只透漏著平靜,以及淡然。

  ——面對死亡時的寧靜。

  看著這此生從未見到過的目光,楊余心里這樣想著。

  搖了搖頭,將飛散的心神從十萬八千里外攬回,楊余又猛踩一下墻垛,才回身來到眾人面前。

  “家中親長,都有同袍代為照料,俺們在這武州,也得替馬邑爭取片刻時間。”

  對于漢室對此次馬邑戰役的提前籌謀,馬邑關卒自然是毫不知情。

  不知情,也不能知情。

  因為馬邑戰役大包圍圈的形成,必須要以武州塞被匈奴人攻破,之后由匈奴先鋒部隊跨過武州塞為前提條件。

  只有匈奴先鋒跨過武州塞,進入此次馬邑戰役的主戰場,漢軍再重奪武州塞,收緊武州塞的口子,包圍圈才能正式形成。

  在原本的歷史上,那次同樣發生在這片大地的‘馬邑之圍’,最終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漢室對戰役的安排工作,知道的人太多。

  提前得知戰爭的消息,樓煩、馬邑一帶大規模阻止城外百姓避入城中,武州塞直接被放棄,早先歸附漢室,長期在武州塞以北放牧,為漢室示警的草原牧民,也是在一夜之間沒了蹤影。

  ——就這樣,時為匈奴單于的攣鞮軍臣,也還是踏上了此時冒頓大軍駐留的鹽澤,準備前往馬邑,進行那宗讓身為單于的軍臣都心動不已的‘交易’。

  按理來說,軍臣都這么神經大條了,武帝統籌規劃的馬邑之謀,應該是十拿九穩了。

  但壞就壞在:當時已經被漢室實際掌控的雁門郡,絕大多數地方官吏,也都收到了‘馬邑之謀’的消息!

  在得到商人聶壹‘已殺馬邑令,馬邑唾手可得’的假消息之后,作為漢室組織馬邑之謀的直接戰略目標——匈奴單于攣鞮軍臣,已然率軍跨過了武州塞!

  但在從武州塞前往馬邑的路途中,匈奴斥候攻下了一個小亭,并抓獲了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漢官:雁門尉史。

  雁門尉史,是個多小的官?

  ——漢制:邊關每相隔百里,置尉一人,配有士史、尉史各二人,任巡邏警戒之職。

  也就是說,在漢室長達上萬里的北方防線之上,有起碼百余位‘尉’;而這百余位‘尉’,都各自配備了尉史兩人。

  再按照秦漢邊地十里一亭,十亭一鄉的防線布置,就不難看出,邊關每相隔百里置備一人的‘尉’,是個什么官。

  ——主掌一鄉之武裝力量的民兵隊長。

  那么尉史,應該就是鄉民兵隊長的副手,專門負責組織民兵巡邏防線。

  這樣一個小官,別說是扔到遍地公侯的長安了,就算是在人煙稀少的邊地,也絕對算不上什么惹不起的人。

  ——漢官制:縣尉主掌一縣之兵事,秩二百至四百石。

  而劉邦的原職務:亭長,則是在鄉一級以下,秩不足百石,被稱為無秩,也被稱為斗食。

  而在亭長以上的鄉一級,能被稱為‘有秩’,即年俸祿達到一百石級別的,只有兩人。

  ——嗇夫,以及游繳!

  很顯然,‘鄉尉’一職低于縣尉,在同一級的鄉級單位中,也同樣不屬于‘有秩’的體制內人員。

  說白了,鄉尉和亭長都是無秩,只是鄉尉比亭長稍高半級,能管十個亭長而已。

  既然‘尉’都是無秩,那作為副手的尉史,自然也是不入流的小角色了。

  ——頂天了去,尉史的級別也不會比亭長高。

  從那個雁門尉史被軍臣捕獲的過程也可以看出:尉史,有些時候也可能會補充亭長的空缺,承擔起‘保衛一亭’的職責。

  可就是這么一個和劉邦的起點(秦泗水亭長)平級,芝麻大點的小官,卻在被匈奴單于軍臣嚴刑逼供后,將漢室整個馬邑之謀的安排,都一股腦擺在了軍臣面前!

  軍臣得知武帝豬爺對自己的人頭這么感興趣,那自然是嚇得趕緊調頭,原路返回,一路狂奔回了草原。

  至此,留名青史的馬邑之謀胎死腹中,匈奴單于攣鞮軍臣逃出生天。

  馬邑之謀過去三年后,匈奴大軍卷土重來,車騎將軍衛青一戰成名,漢匈全面戰爭拉開序幕。

  這一次失敗的‘經驗’,就足以道明任何一場誘殲戰的首要關鍵。

  ——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起碼不能多到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能把整個朝堂廟算都倒背如流的地步。

  這一層面的考慮,再加上保密工作的考量,可以說:漢室對此次馬邑戰役提前布局一事,最好不要讓大河以北的任何一個人知道!

  最起碼,秩二千石以下、官郡守以下的人,最好是連一點風吹草動都不要發覺。

  只有這樣,才能讓匈奴人感覺不到異常,從而按照漢室在戰前的推演,順利從武州塞跨過,跳進漢室為匈奴先鋒量身定做的包圍圈。

  而這樣一來,在最開始堅守武州塞,給身后的馬邑燃煙示警的關卒,便成了毋庸置疑的犧牲品。

  很無情,很冰冷,但很無奈——這,就是戰爭的殘酷。

  有些人可能會死,有些人肯定會死,但為了來之不易的勝利,即便明知是死,這些人也必須一往無前,恪守自己的使命和職責。

  在后世為大多數人所不恥的‘仁不掌財、慈不掌兵’,也正是這個道理。

  而現在,對漢室的提前準備毫不知情,為了心中的信念而留守武州塞的七位關卒,要為自己肩上的職責,做出最后一件事。

  “欒季、李忡、何不識、魏盎!”

  一聲嚴厲的呼號,頓時引得四位軍卒背桿一挺。

  “在!”

  “汝四人分駐關墻,望北以探;但有胡騎之影,即刻報于烽燧!”

  “謹記,萬莫探頭,藏于墻垛之后,不可叫箭矢啄了去!”

  按部就班的下達著命令,楊余不忘補充一句:“每隔片刻,往身旁兩側都悄悄,若同袍倒地,亦報烽燧。”

  雖然武州塞先前的人員配備少得可憐,但如果光是應付觀察敵情的人,五十人綽綽有余。

  因為整座武州塞,實則就是在兩座山丘之間的逕口處,用黃土夯實而成的一段百丈關墻,外加一處關樓、一處烽火臺。

  關墻不高,大部分墻段高不過一丈余,算上本就比前后稍高一些的地形,也就是幾丈的高度。

  再者,武州塞雖然位于兩丘之間的逕口處,但關塞兩側的山丘并不十分陡峭,斜度幾乎不超過二十度。

  如果匈奴部隊人數不多,或不著急南下,完全可以從武州塞以東的山丘上緩緩通過,前往平城的方向。

  塞西則不通——在武州塞西盡頭處,有一處數十丈高的斷崖,崖下的道路望南走二里便是絕路。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武州塞存在的意義,也從來不是將敵人擋在塞外。

  ——一處并不陡峭的山丘逕口,一面丈余高的土墻,根本不足以抵擋大規模的騎兵集群。

  武州塞存在的意義,實際上僅局限于:用這面關墻逼來犯之敵,在‘從武州塞以東的山丘慢慢通過,前往平城防線’以及‘攻下武州塞,而后從塞下那道狹小的關門徐徐通過’之間做出抉擇。

  說白了,就是用物理方法減緩、拖延匈奴人通過這段區域,抵達雁門郡腹地的腳步。

  既然都要拖延了,那自然也要順帶提前得知消息。

  這樣一來,武州塞的存在意義就十分簡單了。

  ——觀察塞北的狀況,看到敵人的蹤影就立刻點燃狼煙,而后撤退!

  再加上平常事日和馬邑、善無互通消息,并派巡邏隊到塞外查看狀況,五十人的關卒足夠應對。

  但現在,整個武州塞只剩下包括楊余在內的七位關卒,拋去要在烽火臺邊,隨時準備點火的兩人,總共就只剩下五個人可以用來‘望風’。

  五個人,長百余丈的關墻,平均下來,每個人要負責將近四十丈的墻段。

  這樣一來,楊余多交代那一句‘有事沒事看看左右的戰友’,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

  塞中人手不足,塞東的丘林之上,根本沒辦法安排暗哨!

  萬一匈奴人偷偷摸上武州塞東面的山丘,藏在樹林里嗖嗖方幾支冷箭,關墻上遠眺北方的關卒,根本就反應不過來。

  箭自東射來,關卒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方,中箭的沒準都是側臉!

  要是平常事日,塞中人手充足,自然也不用顧及這些——有一支箭射過來,無論射沒射到關卒,大家伙也都該知道了。

  但現在滿共就剩這么幾個人,還要隔著幾十丈遠,要是箭矢射中要害,一擊斃命,倒地的聲音根本穿不到遠處的同袍耳中!

  而楊余之所以要安排四個人在關墻上駐守,自然是因為其他的三人,都有各自要去的地方。

  “二郎,去生火造飯。”

  “煮鍋濃粥,粟米不用省著,存的果蔬也都用上。”

  最后一餐,楊余不想再摳摳搜搜,讓戰友們臨死,都吃不上一頓好飯。

  交代下自己的最后一餐,楊余便望向一個面色蒼老,眼角都已有些聳拉下來的老頭。

  算下來,這老頭還得算是楊余的前輩。

  在楊余剛到武州塞,成為一個普通關卒之時,老頭就已經在武州塞了。

  轉念十數年過去,曾經青澀的少年,成為了這武州塞的天;曾經健壯的關卒,卻反迎來了人生的暮年。

  其他人或許不是很了解,但楊余曾聽老兒私下說過:和其他人不同,老兒到這武州塞衛戍,是為了抵罪。

  為了抵族人叛逆,親朋判漢的罪。

  “可惜了啊······”

  “再四年,老不死的歲滿四十,便可退守馬邑······”

  回想著自己和老卒的過往,楊余嘴角不由微微揚起,旋即啞然失笑。

  “嘿,你這老不死的啊!”

  “沒成想,俺臨到頭,都還得跟你這老兒埋一塊兒!”

  爽朗一笑,楊余便大步走上前,不顧形象的將老頭的腦袋夾在腋下。

  “走著。”

  “俺爺倆到烽燧,看著這幫小崽子。”

  被楊余粗暴的夾住腦袋,小老頭夾灰的頭發也是從頭盔中散落,不時輕刺在眉眼之間。

  老人紅了眼眶,不知是不是頭發惹的禍;

  楊余濕了衣襟,不知是不是汗水悶的慌。

  不片刻,整個武州塞的上口,都飄起粟米粥的清香;

  一縷青煙扶搖直上,似是碰到了天空的開關一般,讓田地萬物徹底告別了今日的太陽。

  天,黑了。

  武州塞上,點起了幾點篝火。

  狼,來了。

  不遠處的塞北草原,也亮起了幾點綠光。

  看著綠光越靠越近,楊余卻絲毫不覺得緊張,只在嘴邊輕哼著家鄉的曲腔,將滿腹豪情注入胸腔。

  綠光碰篝火,就似螢火蟲撲向燭光。

  但這一次,燭光,先滅了。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全集TXT電子書免費下載!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