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384章 漢皇威儀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對張嫣許下‘明年夏天肯定能抱孫子’的項目指標,劉弘才把長信殿外搖搖欲墜的王忠給撈了出來。

  坐在回宮的御輦之上,劉弘側眼撇了王忠一眼,善意的點了點頭,卻并未開口說話。

  說來,自打劉弘大婚之后,王忠就已經基本放棄了‘本職工作’,對于劉弘身邊的女人,也早已不再有那般強烈的敵意。

  非要說還有哪方面是王忠在操心的,那也就是王忠出于‘省御衛幕后負責人’的身份,替劉弘監管著后宮嬪妃,順便再排查一番后妃的家庭背景。

  倒也不是說,如今的劉弘已經有了讓王忠忽略本職,忘記孝惠皇帝遺命的地步,而是情況發生了變化。

  以前,無論是孝惠皇帝、孝懷皇帝在位時期,還是原主登基后的前四年,王忠都時刻不忘自己的本職工作:劉弘身邊的女人掃蕩機器。

  類似性質的宦官,在歷史上雖然算不上常見,卻也絕對說不上是獨一份。

  但在劉弘經歷誅呂之亂,尤其是在掃平陳、周反叛集團之后,劉弘就已經不是一個需要‘存保陽氣’的少年了。

  從加冠儀式舉行的那一天開始,劉弘就已經成為了涉政天子,正式肩負起了一個成年皇族所應該肩負起的一切責任。

  包括掌權涉政,包括把控朝堂,自然,也包括娶妻生子,為江山社稷誕下血脈。

  所以從劉弘加冠那一刻開始,王忠的‘本職工作’,實際上就已經無限期宣告結束。

  ——皇帝加冠了,成人了,需要的不再是防止斜陽,而是盡快誕下血脈,以安穩江山社稷。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張嫣拿劉弘‘不作為’來懲罰王忠,王忠著實算得上的無妄之災。

  但劉弘也并沒有為此,替母親張嫣向王忠道歉的打算。

  ——再怎么樣,王忠也終究是宦官之身。

  說好聽點,叫天子家奴、皇帝犬馬,說難聽點兒,那就是老劉家的私奴。

  女主人訓斥甚至鞭策的家奴,少主人自然也沒有向家奴道歉,以墮母親顏面的道理。

  劉弘能從馬邑之戰的準備工作中抽出身來,到長樂宮撈王忠一把,這就已經很仗義,很看多年的情面了。

  毫無負罪感的將注意力從王忠身上收回,劉弘輕輕掀開車簾,將目光撒向了長安街頭。

  說來,劉弘此番出宮,把王忠從長樂宮撈出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劉弘著實有一段時間沒有出門,在皇宮里憋得有些難受了。

  趁著好不容易出趟宮的機會,好好看看長安城內的景象,放松放松心情,也算得上是劉弘難得的娛樂、放松手段。

  只是再怎么樣,劉弘也畢竟是皇帝,除非是便裝出行,上演一出‘xx侯公子外出’的大型cosplay,否則,就只能在御輦里遠遠看一眼長安城的大街小巷。

  ——總不能讓太仆陳濞,驅著這輛天下絕對沒有第二輛的黃屋左纛,到北城的平民區觀光一圈吧?

  要真是那樣,且先不提朝堂會有多大的輿論風波,光是太后張嫣那里,劉弘就沒法給出說的過去的交代。

  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對文人而言或許是懦弱的借口、逃避的說辭,但對皇帝而言,卻是需要時刻謹記的信條。

  但越想,劉弘就越覺得哪里別扭。

  作為政權一號人物,要隨時注意人生安全是沒錯,放在哪朝哪代、古今中外,都是這么個理。

  可劉弘心中,那股‘這沒什么,首腦都這樣’的主觀意識越強烈,潛意識里的抗拒便愈發濃郁了起來。

  等想明白潛意識里這股抗拒的來源之后,劉弘終是淡笑著點了點頭。

  以皇帝的身份前往首都平民區,必然會導致安全出現隱患不說,還會在某種程度上,沾染‘破壞政治規則’的嫌疑。

  ——無論哪朝哪代,但凡是華夏政權,最高領導者與最底層平民之間的對話,往往都是不被認可的。

  舉個簡單地例子。

  劉弘跑到了某地的農田邊,跟某一個鄉間老農交談,最后得知,當地官員胡作非為,對地方百姓百般欺壓;而后劉弘雷霆大怒,下令朝堂徹查此事。

  這樣一件事放在后世,那不過是一次再正常不過的尋訪,但在漢室,在古華夏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這就是破壞政治規則。

  在下令朝堂‘徹查該老農所在地的行政狀況’后,劉弘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如何解決老農的困難,如何改善當地的行政。

  而是劉弘要跟朝堂給出一個解釋:自己為什么會和一個老農搭上話?

  自己又為什么會出現在農田邊上?

  或許在后世人看來,這有些本末倒置:問題的關鍵,不應該是老農的悲慘遭遇,以及當地官員的問題嗎?

  怎么又成了劉弘無故外出的惹得禍?

  實際上,即便是在后世,類似的事情也會得到相似的處理方式。

  ——只要沒有引起太過巨大的輿論關注。

  在漢室,以及其他封建時代也一樣,還是同樣一件‘老農向皇帝狀告官員不作為’的事。

  如果是老農在田邊,跟穿著便服的皇帝劉弘隨口一說,那這件事,劉弘最后大概率要承擔‘干涉地方執政’‘鼓勵、慫恿越級報告’‘破壞政治規則’的黑鍋。

  可要是劉弘在聽說這件事之后,跟老農說:老人家,這件事小子我管不了,估計皇帝老兒能管,我知道登聞鼓在哪里,我帶你去吧?

  如果最后老頭兒真的敲響了登聞鼓,并和換了身衣服的劉弘又說了一遍當地官員魚肉百姓的事,那劉弘就不算破壞政治規則了。

——人家自己來找我說的,又不是我問的  或許說起來很復雜,但簡單概括一下,實際上也很好理解:皇帝向下不越級,起碼是不大幅度越級考察,官員向上不越級匯報。

  這主要來源于華夏政治文化秩序中,最具代表性的‘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上司’。

  而這一點,在漢室又尤其的明顯。

  至于其中的內在邏輯,實際上也很好理解:在漢室,直系上下屬之間,往往也會存在間接,乃至于直接競爭關系。

  蓋因為漢室的政治晉升秩序,并非是嚴格按照后世那樣,一級一級往上爬的方式,而是在適度滿足資歷、履歷的條件下,挑選能力最強的那一個人。

  例如說:某郡郡衙的千石級屬衙,如郡都郵等屬衙主官空缺,那該空缺的競爭者,往往會是該郡秩祿千石以下一到三級以內的所有官員。

  比如某個大縣縣令比千石秩祿,縣尉六百石級別,理論上都有可能出任該郡的都郵。

  或許最終,那個六百石級別的縣尉會成為千石級別的郡都郵,對原先的縣令實現彎道超車,成為那個比千石級別的縣令之上官。

  但這絲毫不影響在此之前,縣尉還沒成為郡都郵的時候,面見縣令時,都是口稱上官,語呼明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既然上下屬之間存在競爭關系,那越級匯報、舉報的真實性以及目的性,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你是縣令,我是縣尉,郡都郵之位出缺,我們倆都想競爭;

  就在這時,剛好有人找上門來跟我說:俺們縣的縣令,可是干過xxx傷天害理的事啊!

  這時候,我會怎么做?

  如果不是在競爭郡都郵的職務,按照官場最正常的處理方式,此時不外乎兩種處理方法。

  其一,找上那個面目可憎的縣令,隱晦的提醒他自己已經知道了某些事,勸他告老還鄉,自留體面。

  其二,便是在事態失控之前,上報最近一級的上級行政單位,如郡守府等,讓郡守出面,暗中把這個禍害百姓的縣令處理掉,將此事的影響控制在最小。

  說白了就是無論如何處理,都要保證該縣正常運轉,不被縣令落馬的事弄的人心惶惶,政府停擺。

  封建時代,穩定,長久的穩定,才是亙古不變的重中之重。

  但有了這么一層競爭關系,作為競爭對手的‘我’,可能就不會再考慮‘控制事態影響’了。

  原本能上報的郡守府的,‘我’可能會往丞相府匯報;原本能報告御史大夫的,‘我’可能會直接捅到廷尉屬衙前,反正就是不嫌事兒大,無所不用其極把事情鬧大就行。

  在‘我’的圍追堵截下,競爭對手自然是身敗名裂,‘我’也在郡都郵的競爭中強勢勝出,但此事引發的社會影響,卻是在直接透支整個政權的公信力,以及威信。

  而這種狀況,甚至還是官場競爭中相對良性、相對有節操的競爭方式——要是‘我’沒下限一點,那完全可以無中生有,污蔑競爭對手做了xxxx事。

  等將來,如果‘我’在競爭中勝利,那對于已經成為上司的‘我’,競爭對手自然是不敢亂來。

即便是失敗了,有人問起‘你怎么污蔑xx呢?’,‘我’也可以大手一揮:嗨,我這是聽信了小人讒言啊  那人又問:小人?是誰?在哪?

  而這個問題,顯然不會得到‘我’的正面回答。

  這,才是華夏官場排斥、反感越級匯報、越級舉報的根本原因:動機不純粹。

  反過來,到皇帝劉弘這里,那就是反過來了——不能向下越太多級考察。

  倒也不是說,漢室的官員人均和珅,不想讓劉弘看到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況,而是皇帝向下越級考察的舉動,往往會被理解為‘鼓勵百姓、官員越級上報’。

  道理再簡單不過:隔壁縣的某某縣令被皇帝定向反腐,縣尉當場晉升為縣尉,那你同樣作為縣尉,看向縣令的眼睛會不會帶上些許不懷好意?

  ——只怕是當天晚上,就要有一封匿名舉報信被送上路!

  其一,找上那個面目可憎的縣令,隱晦的提醒他自己已經知道了某些事,勸他告老還鄉,自留體面。

  其二,便是在事態失控之前,上報最近一級的上級行政單位,如郡守府等,讓郡守出面,暗中把這個禍害百姓的縣令處理掉,將此事的影響控制在最小。

  說白了就是無論如何處理,都要保證該縣正常運轉,不被縣令落馬的事弄的人心惶惶,政府停擺。

  封建時代,穩定,長久的穩定,才是亙古不變的重中之重。

  但有了這么一層競爭關系,作為競爭對手的‘我’,可能就不會再考慮‘控制事態影響’了。

  原本能上報的郡守府的,‘我’可能會往丞相府匯報;原本能報告御史大夫的,‘我’可能會直接捅到廷尉屬衙前,反正就是不嫌事兒大,無所不用其極把事情鬧大就行。

  在‘我’的圍追堵截下,競爭對手自然是身敗名裂,‘我’也在郡都郵的競爭中強勢勝出,但此事引發的社會影響,卻是在直接透支整個政權的公信力,以及威信。

  而這種狀況,甚至還是官場競爭中相對良性、相對有節操的競爭方式——要是‘我’沒下限一點,那完全可以無中生有,污蔑競爭對手做了xxxx事。

  等將來,如果‘我’在競爭中勝利,那對于已經成為上司的‘我’,競爭對手自然是不敢亂來。

即便是失敗了,有人問起‘你怎么污蔑xx呢?’,‘我’也可以大手一揮:嗨,我這是聽信了小人讒言啊  那人又問:小人?是誰?在哪?

  而這個問題,顯然不會得到‘我’的正面回答。

  這,才是華夏官場排斥、反感越級匯報、越級舉報的根本原因:動機不純粹。

  反過來,到皇帝劉弘這里,那就是反過來了——不能向下越太多級考察。

  倒也不是說,漢室的官員人均和珅,不想讓劉弘看到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況,而是皇帝向下越級考察的舉動,往往會被理解為‘鼓勵百姓、官員越級上報’。

  道理再簡單不過:隔壁縣的某某縣令被皇帝定向反腐,縣尉當場晉升為縣尉,那你同樣作為縣尉,看向縣令的眼睛會不會帶上些許不懷好意?

  ——只怕是當天晚上,就要有一封匿名舉報信被送上路!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