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的是,作為漢室官方御用忽悠專家,許負的‘專業’能力,甚至不比作為后世人的劉弘低多少!
正武元年夏四月,劉弘秘密召見許負之后的第三天,長安城,便被一個極具轟動性的輿論所席卷。
——陛下偶有所夢,見高皇帝之靈因金毒而灼傷!
一時之間,大半個長安城,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都陷入了無以復加的恐懼之中!
華夏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較之于其他時代,漢室最為特殊,也最為神奇的一點現象,就是漢室在沒有宗教的情況下,百姓自發且極致的推崇類似‘來世報’的人生觀念。
對于漢人而言,人并不是只有一生,而是以死亡為臨界點,有前后兩世。
第一世,自然是在這天地間生而為人,耕作勞動。
而第二世,便是人死之后,亡魂在陰曹地府生活。
在絕大多數漢人的認知當中,這兩世的重要性對比,都是后一世,即‘死后亡魂在地府的生活’更為重要。
正是在這種認知之下,漢人才會呈現出后世人眼中‘脾性剛烈’‘脊梁極其硬朗’的整體形象。
——漢官動輒自殺以保全名聲,并不是為了一死百了,亦或是借此逃脫更嚴重的懲罰,而是因為漢人普遍認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簡單來說,就是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死了之后在地府的生活,就應該是什么樣。
比如皇帝駕崩,就可以升天成仙;公卿大臣去世后陪葬于帝陵,可以在地府也成為皇帝的臣子。
而對于百姓而言,‘活著的時候,是否為人杰’的最大參考,便是個人道德。
在漢人的普遍認知之中,人死后在地府得到的‘待遇’,是和此人生前的道德修養成正比的。
如果是個謙謙君子,那即便是死,也會成為一個溫潤謙和,受地府達官貴族尊敬的‘好鬼’。
可若是生性頑劣,不修私德,那很有可能會變成青面獠牙、為人所不齒的‘惡鬼’。
也正因此,漢人才尤其的恐懼‘春秋之誅’——如果因為做了什么壞事而死,那到了先祖的亡魂面前,還要以發覆面、接受訓斥,蒙受后人?
這太恐怖了!
如此一來,漢官動輒自盡明志的內在動機,也就很簡單了:為了以一個更為剛烈、更為道德的姿態進入地府,漢官乃至于所有漢人,都愿意放棄生命!
這也是漢人寧死不屈的性格,以及剛烈至極的脾性之由來——比起體面地死去,漢人更恐懼‘賴活著’。
這樣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具備讓漢室民風更為淳樸向善,因為害怕‘地府審判’而極其注重私德的積極作用。
但凡事無絕對,有積極的一面,自然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而漢人‘信鬼神、尊先祖’之觀念,最大的消極部分,便是漢室長達數百年的‘厚葬之風’的由來。
道理很簡單:漢人連死后蒙受批評,在先祖面前抬不起頭都感到無法接受,就更別提死后成為‘孤魂野鬼’,繼續忍受人世間的疾苦了。
——死后在地府的日子,起碼不能比在人間的時候差吧?
自然而然,就出現了‘侍死如奉生’這種極其愚昧,卻在華夏歷史上傳延前年的觀念和傳統。
在始皇帝起驪山皇陵,之后的歷代皇帝‘以身作則’,向天下人親身示范什么叫‘侍死如奉生’之后,整個神州大陸,便沉寂在了厚葬的思想怪圈之中。
按照皇帝陵墓‘以皇宮作為參考’,以及陪葬皇帝所喜愛的物品,乃至于遠古時期‘陪葬皇帝喜愛的人’的顯現,漢室百姓十分自然地得出了結論。
——要想在死后,在地府過上相對好點的日子,那就是要把陵墓的修建標準,指定為‘按生前的住所’。
連墳墓都要修建成家的模樣,那各式隨葬品自然也是少不了。
如文人墨客,會把珍藏的書籍帶入墳墓;官員趨勢,會將生前處理過的公文帶下地府;將軍武夫,則會有各式禮器規格的武器軍械作為陪葬。
在歷史上的景帝一朝,條侯周亞夫被景帝下獄的直接原因,便是周亞夫的弟弟擔心周亞夫死后,陪葬的東西不夠用,便提前準備了幾十副甲胄,準備作為將來周亞夫死后的隨葬品。
而漢律當中,非政府機構所能私自具有的武器,只包含刀劍弓矛。
至于弩機、長戟、甲胄這種‘有身份證’,且為官方極力掌控的‘管制兵器’,則是只要敢私藏,就是一個死。
——私藏甲胄、強弩,比同謀逆!
但周亞夫死后的一個小細節,就能解開‘厚葬之風’的內在邏輯,以及傳延上千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景帝劉啟一句‘周亞夫太狂,根本沒法作為新君的臣子’,周亞夫便餓死在了獄中;但作為封建歷史最講法制,甚至衍生出‘法如是足以’這種先進法制思想的時代,漢朝,幾乎不可能出現后世影視劇中的景象——皇帝聽到某事龍顏大怒,吼一句:來人,拖下去砍了!
無論是文帝捉拿周勃,還是景帝捉拿周亞夫,都并非是因為皇帝的一句交代,而是在完整、健全的法律程序之后,才被批準施行的司法事件。
具體到周亞夫,雖然其死因是景帝劉啟擔心周亞夫會欺壓自己的繼任者,但對外,景帝劉啟也給出了一個證據確鑿,且絕無‘欲加之罪’嫌疑的罪名。
——私藏甲胄,意圖不軌!
而周亞夫這樣一個天下聞名的大人物,突然因為‘謀逆’而被弄死,天下人自然就回去深究其中的過程。
按照后世人的普世價值,在周亞夫身死這件事上,很容易就能找到主要責任人:周亞夫的弟弟,周勃的另一個兒子,周堅。
這個邏輯很容易就能理清:要不是周亞夫的弟弟私藏管制軍械,那即便景帝劉啟有心治罪,也沒師出無名。
順著這個邏輯,很容易就能得出這樣的猜測:在周亞夫死后,他弟弟應該是愧疚不已,還很有可能被天下人指為‘條侯死亡的罪魁禍首’?
錯了。
周堅非但沒有因為私藏甲胄,導致周亞夫死亡而蒙受千夫所指,反而借著此事,成就了一番仁義之名!
周亞夫一生無子,所以按照‘長兄如父’的傳統,本該有周亞夫之子操辦葬禮,自然就降到了周亞夫的弟弟,絳武侯周勃第三子周堅身上。
而周堅為了讓兄長在死后,能在地府過的更體面一些,不惜私藏甲胄,打算作為兄長死后的陪葬品。
這樣的行為,在漢室非但不會引來‘要不是你,周亞夫怎么會死’這樣的批評,反而會為周堅,披上一層‘重情重義’‘兄友弟恭’的正面光環。
原因很簡單:單論周亞夫的身后事,周堅在其中扮演的。是本該操辦周亞夫后事的‘兒子’的角色。
既然是兒子父親之間的關系,在漢室便永遠繞不開一個字:孝。
一個兒子究竟是不是個好兒子,乃至于究竟是不是個‘好人’,在漢室都能簡單粗暴的通過‘孝不孝順’,而得到一個天下人都普遍接受的結論:孝順的人懷不到哪去,不孝順的人好不到哪去!
而周堅作為周亞夫的弟弟,在周亞夫沒有后人操辦身后事的情況下,主動出來為兄長操辦喪葬之事,這就已經是‘家庭和睦’‘兄弟情深’的道德典范了。
至于周堅私藏甲胄,導致周亞夫間接死亡的行為,更是會被認為:周堅為了長兄在地府能過的體面,不惜觸犯法律,也要給長兄置辦好后事!
就這樣,一個在后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狀況,出現在了漢室天下。
——周堅私藏甲胄,周亞夫背鍋失去,周堅非但沒有蒙受千夫所指,反而成為了道德楷模!
在周亞夫死后一年,周堅甚至被景帝劉啟以‘存亡續斷’的名義,重新封為了平曲侯,以繼承絳侯一脈的侯爵。
說到這里,就不難看出:為什么漢室臭名昭著的厚葬之風,能在華夏歷史上傳延數千年之久;即便到了新時代,都依舊為人們所忌憚了。
——不厚葬先人,在華夏絕大多數時代,是直接與‘不孝’劃等號的!
就算是在后世的新時代,也依舊常見‘某某人劍葬父母先人,被鄉鄰戳脊梁骨’的傳聞,就更別提‘孝大于天’,甚至‘孝大于法’的漢室了。
久而久之,厚葬之風便自然地成為了社會主流。
漢人恐懼死后的日子過不好,就極力要求后人:在我死后,一定要給我好好辦葬禮,可千萬不能讓我在冥槽地府受苦啊?
而孝子賢孫出于孝順,亦或是為了證明自己‘真的很孝順’,就只能竭盡所能的將逝世先祖風光大葬,以免受到社會普行價值的指責。
甚至出于‘侍死如奉生’的理論依據,將家族的大半家財,用在某一位先祖的喪葬之事上。
而漢人在散盡家財厚葬先祖的同時,又出于本能的恐懼,而希望自己的后人也能像自己一樣,竭盡所能的把自己的后事辦的漂亮一些。
那之后的一切,就是必然的了。
既然是侍死如奉生,那跟房子差不多大小的陵墓,算是最基本的了吧?
房子有了,那生前喜愛、常用的東西,是不也得陪葬點?
如果是文官,那自然要買來幾片經典殘卷,作為陪葬品;即便是武將,也大有‘以兵書殘卷作為陪葬’的事情發生。
就這樣,數之不盡的古華夏思想經典,被一個個王公貴族帶入了墳墓。
除了書籍因陪葬而流失、失傳之外,厚葬之風最讓人所不能接受的一點,便是以金陪葬。
——住的房子有了,喜歡、常用的東西也陪葬了,那先祖在地府,不得準備點錢財傍身,以防不測?
就這樣,數之不盡的黃金,在華夏歷史上被埋入黃土,平白便宜了后世的摸金校尉們。
可以說:房子大小的墓室,一定量的書籍及黃金,已經是漢室廣為流傳的‘陪葬三件套’了。
在這個時候,作為‘天之子’的皇帝,居然夢到了英明神武,生而神圣的太祖高皇帝,因為金而受到灼傷?
這樣的輿論,對于漢人淳樸的價值觀,無疑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我等漢人,為何拼著散盡大半家財,也要盡可能的把先祖的喪事,辦的漂亮些、風光些?
不就是為了讓先祖在地府過的好一點,自己則落一個‘孝子’的名聲嗎?
可現在,一個幾乎不可能說謊的人,居然說:黃金會讓亡魂灼傷?
那將黃金作為陪葬品送入先祖墳墓之中,導致先祖的亡魂經受灼傷之苦的后人,還能算作是孝順嗎?
一時之間,無數長安百姓,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而讓長安百姓最為恐懼的,卻并非是‘先祖已經遭受到了黃金的灼傷’,而是···
“我兒!為父死后,可萬莫以黃金作為陪葬之用啊!”
“若是為父在冥槽吃了苦痛,那為父便是化作厲鬼,也誓不罷休!”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無數達官貴人將自己的繼承人交到了身邊,軟硬兼施,哀求、威脅間,無所不用其極的告訴自己的兒子:老子死后,墳墓絕對不能放黃金進去!
但更多的人,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還是感到一片茫然。
——以金作為陪葬,這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啊···
如果不以黃金作為陪葬,那應該葬什么?
還有就是,如今還活著的這一代漢人,或許能通過強制命令子孫,來避免死后被金毒灼傷;那已經入土為安,很有可能已經在遭受金毒灼燒之痛的先祖,應該怎么辦?
挖開他們的墳墓,把黃金取出來?
最后,便是讓長安百姓最感到遲疑的點:黃金,究竟有沒有毒?
究竟是怎樣程度的毒?
在過去,人們的認知停留在‘吃了會死’的地步,但現在,又出現了‘亡魂連觸碰都會受到傷害’的狀況。
那活人觸碰黃金,會不會有問題?
一時之間,長安輿論陡然化身為‘十萬個為什么’,一個個刁鉆至極的答案,讓長安城的輿論撲朔迷離了起來。
而正當所有人,都將目光望向‘消息來源’:未央宮時,一個年近四十的老嫗,卻悄然來到了長安城以西的一處山丘。
幾日之后,這座不知名的山丘,就成為了長安城達官貴族的停留之地,無數公卿貴族,都從這里得到了就‘金毒灼魂’一事的完整解釋,以及可接受的解決方案,滿意離去。
而‘金毒灼魂’的消息,也在短短幾天之內,以長安城為中心,飛速向四周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