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143章 張蒼之惑

  早在王陵第一次拜會劉弘之后,張蒼便與王陵,就劉弘此時的班底有過簡單地探討。

  當是時,劉弘手中可用的,便只有故北軍射聲校尉,侍郎秦牧;以及謁者汲忡。

  對于秦牧,張蒼自是挑不出一點毛病——出身將官世家,家族底蘊深厚;曾居校尉之職,出身武人。

  漢又初立,武人階級的勢力,絲毫不比后世的文人士大夫階級差;沒有從軍經歷的官員,在漢初根本不會有多好的前景。

  所以,光是武人的身份背景,就足以為秦牧贏得相當高的印象分——漢初的官員,講究的是出將入相!

  而秦牧曾擔任北軍射聲校尉,就已經證明了自己的領兵能力;一部之校尉,在漢初的官場,都是被默認為可以治理好一個郡的。

  但對汲忡,張蒼的態度就復雜多了。

  汲氏一族自戰國時起便累世為宦,可謂家學淵博;但歸根結底,毫無軍功傍身的汲忡,還是洗不脫‘純文人’的標簽。

  也就是周勃帶著代王入宮時,汲忡帶著幾個謁者同僚,毫無畏懼的對代王喊出了那句‘天子在也,足下何來’;否則,就連比千石的謁者仆射,汲忡也是大概率坐不穩的。

  倒也不是說,張蒼個人對文人士大夫階級有意見,而是漢初大環境便是如此:能帶好兵,打好仗的,必然能治理百姓;反之,則‘不那么讓人安心’。

  不過,對汲忡這個年輕人,王陵的評價卻非常高——古有子路死不免冠,今有汲仆射為陛下之子路矣!

  說起來,對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的典故,此時的輿論普遍都是鄙視的:臨敵不思死戰,只顧冠冕齊整,引頸就戮?

  簡直沒用!

  ——臨危一死報君王的說法,在此時根本沒有市場!

  此時的輿論,尊敬的是死戰不退,拼到最后一兵一卒,都想著拉個敵人墊背的勇士!

  在張蒼眼中,子路臨死正冠冕的舉動,性質也就比臨戰而逃好那么一丟丟;除了保全了氣節之外,毫無可取之處。

  再加上高皇帝劉邦掀起的‘鄙視儒生’的潮流,此時的官員,普遍都對儒家那一套很不感冒。

  不過,張蒼對汲忡并沒有輕視和厭惡,只是略有些審視而已——因為汲忡,與恩師王陵一樣,出生于黃老學;并且張蒼對儒家的整體感官,也算不上鄙視。

  相比于此時,那些只為了政治正確,就無腦黑儒家的官員,作為擔任過秦官的張蒼,對儒家的了解無疑更加深刻,也更加客觀。

  ——真要說起來,張蒼師從荀子,屬于地道的儒家出身!

  不過,經過戰國幾百年的思想碰撞,諸子百家的理論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若不然,后世也不會有‘諸子百家一大抄’這種說法。

  就說荀子,儒家出身,教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子;記名弟子張蒼,在歷史上也普遍被認為‘黃老學’出生。

  景帝一朝,法家最后的榮光:晁錯,是以‘尚書博士’的身份混出頭的;在晁錯成為景帝內史之前,天下人還都以為晁錯是儒生!

  武帝朝的張湯,更是玩出了一招‘儒皮法骨’‘春秋決獄’···

  在戰國剛過去不久,法家被貼上‘亡秦’的標簽,儒家被高皇帝劉邦說成‘高陽酒徒’的現在,一個士子究竟出身何門何派,根本就說不清楚——鬼知道這個人披著的某某學派,究竟是不是馬甲!

  “不知此子之才,比之賈生何如?”

  想到這里,張蒼就起了一絲考校的興趣。

  作為沉浮宦海近一甲子,親眼目睹過王朝更迭,天下浮沉的老吏,張蒼對于黃老學的感官也不算差。

  起碼從時代角度來看,黃老學對于漢初的經濟復蘇,總體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

  張蒼也已年過花甲,早就過了為了理念不管不顧,不惜頭破血流的天真年紀了——在張蒼眼中,絕大多數學派都沒有好壞。

  能讓漢從戰爭中迅速復蘇,在如此短的時間恢復經濟生產秩序,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的黃老學說,能不是好的學說?

  能讓秦從戰國初的小弟弟,改變成戰國末期的霸主,一挑六統一天下的法家,壞又能壞到哪里去?

  說到底,諸子百家放在一起,最終目標都大差不離:建造一個天下富足,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天下景泰的盛世。

  只不過法家想通過軍隊和律法做到,儒家想通過鄉紳做到,黃老學想以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做到而已。

  所以在張蒼眼里,一個年輕士子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對此前所學有自己的見解。

  因為無論出身何門何派,研讀何人之學說,只要度過死背硬記,將書中所學皆奉為真理的階段,開始思考,最終都會趨于一個方向:透過現象看本質。

  只有那樣的人,才能期待其有些作為,而不是如馬服君一般,落得一個‘紙上談兵’的風評。

  如是想著,張蒼便稍稍提高了音量,對左側末席方向道:“久聞謁者仆射汲忡,家學淵博,一表人才;今日一見,果真不同凡響。”

  見張蒼突然說起自己,汲忡略有些詫異的舉樽起身,快步來到張蒼面前,滿帶敬意的一拜:“末學后進,謹拜北平侯。”

  即便撇來張蒼三公的政治地位不論,光是一個‘荀子門徒’的身份,以及年過七十的年紀,便足矣汲忡以子侄禮相待了——汲忡今年,也才三十不到。

  看著面上滿是陽剛,氣質中又略散發溫潤儒雅的汲忡,張蒼亦是淡笑著舉樽道:“老夫聞,汲仆射自幼治老子之言?”

  汲忡趕忙再拜:“不敢稱治,偶有研讀而已···”

  聞言,張蒼捋須點了點頭,輕笑道:“承蒙老太傅王公不棄,老夫于老子之言亦略有所知,偶有不解之處,不知汲仆射可能為老夫解惑?”

  對擔任過前秦御史的張蒼而言,別說如今的顯學:黃老學了,就連早已失傳的楊朱之學,張蒼都算有些了解。

  對汲忡提出這么一問,倒也不是張蒼真有什么不懂的,需要汲忡這個小字輩解答——真有疑惑,張蒼也應該去問王陵才對。

  再者,黃老學講究縹緲虛無,其內容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講究一個‘悟’;沒個五十年的人身經歷,根本不可能參的透。

  相較于那些動軌七老八十的黃老巨頭而言,年不到三十的汲忡,別說是對所學有所感悟了,能將黃老學的主要理論體系記下來,就已經很了不得了!

  張蒼真正的目的,是想通過提問,來觀察汲忡的秉性。

  只見汲忡稍直了直腰,面色保持著恭敬的同時,帶上了一絲傲然:“晚輩年齒尚幼,本無顏言及解老大人之惑。”

  “然晚輩既承家師授業之恩,自不敢辱及門楣;今日便斗膽,試聞老大人之惑。”

  “若晚輩勿能解之,則當歸家請教家師,再告于老大人知。”

  光是沖汲忡毫不怯場的答復,張蒼心里其實已經認可了這個年輕人——不卑不亢;堅持原則的同時不忘長幼尊卑,為學派據理力爭的同時,不忘給雙方留有余地···

  這幾點,便已足夠讓張蒼滿意了——世代為宦,汲氏家學不可謂不雄厚。

  不過汲忡這番超乎預測的表現,也讓張蒼來了更大的興致:此子,上限究竟有多高?

  如是想著,張蒼便略作沉吟,方道:“老夫聞黃老之學,言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并用···”

  “余者,老夫自可略知其意;然‘刑德并用’,老夫卻尤為惑矣:刑者,以律法之嚴明使民不敢犯之;德者,以君子自修其身而弗愿為之。”

  “此二者,當何以并用,何以并存?”

  刑德并用,算是黃老學在西漢除,被天下接受最為關鍵的一個思想主張了:不完全依靠嚴苛律法恐嚇百姓,也不完全指望人人都道德max,自發的做好事。

  在西漢初,‘刑德并用’算是黃老學最基礎,執政最主要的思想理論;汲忡身為黃老學出身的官員,如此連這么基礎的問題都答不上來,這人可就丟大了!

  不過汲忡此時,卻沒有心思去考慮張蒼問這個問題的動機。

  準確的說,汲忡被這個問題問住了!

  汲忡當然知道,刑德并用的理論是從何而來——因為秦律法嚴苛,百姓民不堪其苦,所以漢初思想界出現的第一個主張,其實是‘以仁義治國’。

  沒錯,就是儒家那套仁義禮智信,尊卑有序,禮法綱常。

  不過,隨著儷食其嘴中吐出那句‘吾高陽酒徒也’之后,這個主張便和儒家一同,被高皇帝劉邦踢到了臭水溝里。

  而后,才有的黃老學提出:僅以刑嚇(hè),恐使民不堪其苦;全以德治,則或有亂法之虞;當刑德并用,方可使民安樂,亦全國法之威嚴。

  但從未有人提出過這個疑問:刑德并用,能做到當然很好;但究竟要如何做,才能使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執政方式并存,卻不沖突?

書閱屋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