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136章 借雞生蛋

  春二月甲子(初一)的朔望朝中,一系列徹候、關內侯的封賞,被新任御史大夫張蒼提出,廷議表決通過。

  治粟內吏劉揭,因為在誅滅諸呂過程中,奪取呂祿手中虎符的功勞,被封為陽信侯,食邑千二百戶。

  除此之外,劉弘還提出:凡跟隨太祖高皇帝征戰,現秩二千石以上者,皆封關內侯,以嘉其功!

  對此,朝臣們自然是滿口贊同。

  ——尋常人要想封侯,那起碼要獨領一部校尉,并在戰斗中獲得一次酣暢淋漓的勝利,才有那么些許可能!

  這對絕大多數朝臣而言,都不是輕易能達成的目標。

  不過,這秩二千石···

  只要被腦子抽抽,牽扯上什么‘謀反’‘大不敬’之類的事,那頂多熬個幾年,二千石的位置,熬都能熬出來!

  ——千石級別的京官外放,起步就是二千石的郡守、郡尉!

  有了這么一個‘二千石盡為關內侯’的先例,那將來,朝臣們就多了一條封侯的路子——待等將來新帝登基,苦于大權旁落于權臣之手的時候,自然也可以為了安撫功勛階級,玩一出‘盡封孝皇帝功臣為侯’!

  而劉弘這一手,是陳平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

  ——在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元老們中,如今還活著,并爬上二千石位置的,基本都是各地郡守!

  有了這么一出,小皇帝在實際上,已經達成了對起碼二十個郡主官的拉攏!

  而且這二十多個郡守,可不是尋常任丞相府宰割的阿貓阿狗——這幫人的位置,可都是秦末漢初,楚漢爭霸之際一刀一槍殺出來的!

  撇開功勞高低不論,這幫人的政治成分,并不比陳平差到哪里去!

  朝堂、地方,甚至于軍隊,雙方權利的爭奪,都在一點點向著不利于陳平的方向發展;這讓陳平憂心忡忡。

  為此,陳平和周勃甚至還鬧出了一點不愉快!

  ——周勃認為,當初在安門之上,就應該一不做二不休,先把小皇帝推下城墻,然后將飛狐軍歸為叛黨!

  對于周勃的馬后炮,陳平則表示相當無語——如果真的有那個膽子,周勃當時早就如此做了,根本不會等到現在···

  而劉弘此舉,卻不盡是為了打擊陳平一黨,爭奪對地方官員的掌控權。

  實際上,劉弘這一出,學的還是歷史上的文帝故智——以恩賞功臣為名,掌握數十個對自己感恩戴德,忠心耿耿,且手中握有實權、資歷,隨時有資格進入中央,出任九卿的高帝勛臣。

  而劉弘此次的封賞,比歷史上文帝那一次,多了兩個人:漢中守田叔,以及,謁者仆射汲忡。

  汲忡的封賞,自然是早在一月初,劉弘就已經放出風;田叔的封賞,則算是劉弘突如其來的一個想法。

  當然,其余那二十四個被封為關內侯,食邑五百戶的勛臣當中,也不乏熟悉的面孔;例如——淮陽郡守:申屠嘉。

  比起封劉揭為徹侯,所需要做的選擇封地、遴選租戶等繁雜的工作所不同,關內侯只得食邑,不具有對封地的任何權利。

  而徹侯,除了不具備對封地百姓的治理權,以及封地軍隊的執掌權外,其一應權利,幾乎與諸侯王如出一轍!

  如諸侯王會有朝廷委派的王相、內史、中尉一樣,西漢的徹候,同樣會有朝廷委派侯相,代表朝廷,替徹侯治理封地;但由于徹侯封地普遍不超過一縣之地,所以侯相的職權,與縣令大致相同。

  與此同時,徹侯對于自己的侯相,幾乎不具備任何管理權;侯相只負責這塊封土中,原本屬于縣令的治理工作,直接對丞相府負責,并不用鳥徹侯。

  所以,徹侯侯相,也被輿論在非正式場合戲稱一句‘縣相’,秩六百石。

  而在封土之上,徹侯擁有的權力,包括興建與食邑相符合的府邸,征召封地百姓為其義務勞動——即徭役;以及掌握一支不超過五十人,武器裝備符合民間持有武器標準的私人衛隊。

  除此之外,徹侯還會擁有一個秩三百石的‘家丞’,可以自己選人擔任并上報丞相府備案;徹侯家丞存在的意義,才是替徹侯管理封地的管家,負責替徹侯收取封地租稅。

  西漢絕大多數徹侯,都普遍不常住于自己的封地,而是聚集于長安,尋求著入朝為九卿,甚至三公的機會。

  與之相比,關內侯無疑差很多——就像劉弘此次,封為關內侯的二十六個勛臣,均食邑五百戶,那這個關內侯侯爵能給這二十六人帶來的,出了身份地位之外,就只有丞相府發放的五百戶人家的租稅,大約每年十萬錢左右。

  可以說西漢的徹侯,等同于閹割版的諸侯王;而關內侯,就只是一張可世襲的長期飯票。

  對于每年花十萬錢,收買一個對老劉家忠心耿耿,并且有能力治理好一郡之地的開國功臣,劉弘表示:這個買賣很劃算。

  因為無論是徹侯還是關內侯,在國家遇到戰爭時,理論上都有出征討伐的義務;并且出征所耗費的一應物資,如軍糧、武器軍械、餉錢等,都由徹侯、關內侯自掏腰包承擔。

  所以,某種意義上,西漢勛貴階級與中央的關系,類似于‘中央榮養勛貴,待等有事,勛貴為國出征’的同生共存關系。

  因此,劉弘并不擔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功臣被封侯,會導致國家財政會受到影響——即便劉弘心里明確的知道,如今漢室天下,起碼有十分之一的土地,被封給了數百位徹侯、關內侯,做食邑之土。1

  待等封侯之事被告于高廟,一應程序結束之后,代王劉弘再三請辭就國,劉弘先后挽留,最終同意了劉恒的回國請求。

  對于移封梁國之事,劉恒表示‘無赫赫之功,不敢受重恩’,劉弘也沒有逼得太過于緊迫,在允許劉恒回代地的同時,建議劉恒,聽取一下代王后薄氏的看法,再做回復。

  就這樣,劉恒滿帶著憂慮的不安,于二月初四自長安北門而出,向著代地進發。

  同一日,車騎將軍飛狐都尉柴武,帶著除強弩都尉,以及被遴選為宮中侍郎的將官外的三千多人,正式請辭,向飛狐軍而去。

  而劉弘則于二月初五,在新任郎中令令勉的陪同下,便裝出現在了長安東市之外。

  二月,天氣已經稍有些回暖,街上的行人也更多了些。

  做一副勛貴子弟打扮的劉弘,在三五個威武大漢的跟隨下,悠然步入東市之內。

  作為統一的封建政權,西漢皇帝還沒有如后世宋明的皇帝一般,被御史言官過度的干擾私人生活;‘君子不立于危墻’‘天子不當出未央’的說法,在此時還沒有什么市場。

  歷史上,景帝劉啟為儲之時,更是時常帶著胞弟劉武,出現在長安的大街小巷之中;甚至有幾次,晚歸錯過宮禁而被廷尉張釋之逮住的兄弟二人,逼得文帝劉恒為此,向張釋之脫帽謝罪。

  到了武帝朝,豬爺更是一有閑錢就外出巡游,不是封禪泰山,就是游歷天下。

  所以劉弘此番出宮,并沒有后世皇帝出去透個氣那么困難;只需要帶上足夠的護衛力量,這件事就不會引起朝臣的反對。

  劉弘此番出宮的目的,自然也不是學康麻子公款吃喝,或者學豬爺做散財童子。

  這件事的起因,是兩天前發生的一件‘小事’。

  新任少府令田叔,由于大雪封山,道路難行,還沒有趕到長安;就連關內侯的授命詔書,田叔估計也是在半路上接到的。

  所以,少府此時是在沒有領頭人的狀況下,進行著長安糧價調控的工作——即:平價售糧。

  從安陵杜氏,劉弘除了得到百余頃土地,數千萬銅錢,上萬金黃金之外,還得到了共計六十一萬石以粟米為主,其他各式谷物為輔的存糧。

  那些土地、錢、金,劉弘自然是和之前從諸侯大臣手中‘拿回來’的各式錢糧一起,放進了少府的庫存之中;而那批糧食,劉弘則令少府官吏運往東市,按每石八十五錢的價格批發售出。

  在長安田氏兄弟的幫助下,糧價的平抑工作相當順利;少府不過放出去十萬石不到的粟米,其余糧鋪的粟米售價也都降回了正常水準線;甚至為了和少府搶奪市場,其價格都壓到了八十五錢以下。

  達成目的,劉弘自然是命令少府停止調控,讓市場自然平衡;在賣出去十多萬石粟米之后,少府的售糧工作也就停了下來。

  但是,就在少府將那十數萬石糧售出之后,劉弘偶然聽說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聞。

  ——在少府售糧的這段時間內,每天都有專門運送銅錢的馬車,駛入內史錢庫!

  更有意思的是:少府的售糧工作一停,運往內史的運錢車數量大打折扣,不到先前的一成!

  這就非常值得劉弘品味了。

  內史,其全稱雖然為治粟內史,但發展到現在,可以說內史的職權,早已經和糧食扯不上半毛錢的關系了。

  ——中尉屬衙負責長安治安,被盜賊都尉負責打擊匪盜,各市吏負責長安以及長安外的各地市集,內史本屬則負責田畝、人口、戶籍···

  可以說,只要是與關中有關的事,內史全都干,就是不包括糧食!

  但少府這邊剛賣出十萬石糧食,內史卻詭異的多了一筆不菲的收入,而且還是可以見光的合法收入!

  這讓劉弘感覺,自己好像遺漏了什么事。

  所以,劉弘今天來東市的目的,也就很明確了:在少府售糧的東市就地考察,弄清楚內史這段時間獲得的‘意外之財’,是從哪里變出來的!

書閱屋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