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093章 被賊惦記

  第二類,便是舉薦。

  祡官和舉薦,就是此時官員選拔的主要手段,以及官員人員最大的預備役來源。

  相比起只需要交錢和政審的祡官,舉薦的門檻無疑要高很多。

  其一約察舉,二曰征辟。

  西漢初的察舉,包括賢良方正,孝廉,飽讀經書之博士門徒這三種。

  賢良方正,被舉薦者多為官員,偶有平民;舉薦賢良方正的詔書,普遍會帶有‘直言極諫’四字,亦有‘舉賢良方正,以正朕之不逮’的字樣。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賢良方正,普遍指敢于直諫,能救治時弊的俊杰。

  這樣的人,在被足夠等級的高官,如郡守、郡尉等兩千石官員舉薦之后,會迎來皇帝的面談策文,需要針對國家的政治現狀,寫出一篇符合現實,并有自己獨到見解的文章,謂之:策論。

  這就使得,任何妖魔鬼怪,都將在那份名為策論的答卷下現出原形:究竟是真有才華,還是草包一個。

  如果有才華,皇帝自然會不吝重用;如果是個夸夸其談的草包,溫柔一點的皇帝會給個名譽博士的名義榮養起來,暴躁一點的,估計就要牽連舉薦人了。

  這也是舉薦出身的官員人數奇少的原因——不舉薦相安無事,舉薦了還要擔心被怪罪,蒙上一層識人不明的污點,多不值當?

  不過,舉薦者若是確有奇才,對國家做出了貢獻,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那舉薦人也是能沾光的——且先不提作為被舉薦人,那個躍過龍門的小鯉魚會感恩戴德,謹記舉薦者的‘知遇之恩’,單是‘慧眼識英才’這一點,就能為舉薦人撈取足夠的名望了。

  所以,當遇到確實有才華,優秀到不舉薦心里都覺得虧的賢良之士,高層官員也依舊會大氣的站出來,以名義作保,向皇帝舉薦這個人才。

  西漢最著名的兩位賢良方正,就是舉薦制度的獲益者;其策論不僅直指國家之弊政,解決了國家潛在的或迫切面對的問題,個人名望與策論還流傳于后世,廣為人知。

  ——漢文帝梁王太傅賈誼的《過秦論》,以及漢文帝太子家令,景帝御史大夫晁錯的《貴粟論》。

  這樣的人才,別說是平民百姓了,即便是將全天下的百姓都算在內,每五十年能出一個,便是王朝之大幸!

  對于劉弘而言,也只能用可遇而不可求來形容。

  孝廉,則相對簡單了:賢名遠播,以德行入仕為官。

  這樣的官員,看似要求不高:不需要識文斷字,也不需要有什么手段、能力,只要夠孝順,就可以被舉薦。

  但是,其標準也是高的嚇人——孝廉者,孝名揚于周邊五郡,聞名于廟堂者當之!

  也就是說,要想被舉薦為孝廉,就要讓孝順的名氣傳播到周邊一圈的郡,并讓超堂內的某人聽到:某某郡有某某人,做了這樣一件事,當真純孝。

  在沒有電子網絡的西元前,這樣的人出現的頻率,根本不比‘國士’級別的賢良方正高多少。

  只有最后一種看上去沒多少能力,只能借著父祖余蔭被舉薦的‘博士子弟’,才是此時最大的官員人選來源。

  這類人群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具理想化,理論化;并不關心怎么樣才能提高糧產,提高百姓生活質量,而是整日手不釋卷,自怨自愛的指點江山,連如何開一里水渠都不懂,就認為自己可以帶領天下走向盛世的文青。

  好在此時還是西漢初,尚武之風濃厚,即便是最嬌弱的儒家弟子,也大都挽的了強弓,喝的了烈酒;雖然并不會做什么實事,但也還算不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至于征辟,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明白:唯有學問做到天下聞名,無論文人士大夫,還是武官將軍都能豎起大拇指,贊一聲‘賢’的巨擘,才能得到被征辟的待遇。

  所以,整個察舉體系當中,真正能為國家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的,只有最不靠譜的‘博士門徒子弟’這一類。

  而最后一個官員選拔體系——恩蔭,則完全是給貴族階級的特權:只要達到一定級別,皇帝都會恩允這位勛貴,將家中子弟送入宮中,謂之曰:恩蔭。

  所到底,就是皇帝光明正大的給貴族開后門。

  而貴族子弟,自小含著金鑰匙出生,吃喝不愁,也沒有什么遠大的人生追求,能有中上之姿者,都算是難得的‘名門虎子’。

  所以,劉弘若想在短時間內,解決身邊沒人用的狀況,就必須在固有的官員選拔體系外,另辟蹊徑。

  最完美的解決方案,當然是后世證明過其正確性的考舉。

  作為即便到二十一世紀,還能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良策,考舉不止能解決劉弘地問題,甚至能解決全天下的問題!

  要是劉弘手上,每年能出一百個殿士,那別提中央集權了,馬踏匈奴也不過是幾年后的事兒!

  但無論是從文人基數,國家財政,國民財富狀況,還是從輿論,施行難度等角度考慮,考舉都不是一年半載所能促成的。

  即便劉弘最樂觀的估計,漢室第一批考舉士子的出現,也要等到劉弘掌權,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造出可供書寫的白紙,再研發出雕版印刷術;然后鼓勵民間書籍流通,使天下文學氛圍不再排斥底層百姓,形成‘有教無類’的學術氛圍時。

  而這些為考舉建立堅實基礎的舉措,沒個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看到效果!

  遠水接不了近渴,劉弘便只好盯上身邊,這條川流不息的‘長河’——柴武。

  飛狐軍,即便是最底層的士卒,那也算得上是經歷過血戰,見過血砍過人,行軍多年的人;在這個大多時百姓,一輩子都未必能走出自己所在的縣城的時代,無疑算得上的‘眼界開闊’的人才了。

  更妙的是,即便是出于這次馳援長安的事件,飛狐軍將士都將天然的具備對劉弘的忠臣。

  哪怕是將選拔標準抬高一些,也總歸是有一些中層軍官,可以給劉弘暫時一用的。

  正暗自盤算著如何挖柴武的墻角,帳簾便被掀開;回過神的劉弘一抬頭,就見是劉不疑去而復返。

  “陛下,衛尉遣人傳話:潛于未央宮內之刺客已肅清。”

  聞言,劉弘露出一個滿意的笑容,站起身,向停于南營外的御輦走去。

  “回宮。”

  不出意外的話,半個小時后的早朝,劉弘將面對一場硬仗。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