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九十六章 原滋原味

  在日本拍戲期間,蘇長青幾乎每天都打電話回來指導黃楊改劇本,新戲《一路順瘋》是為黃勃和王保強量身定做的,已經打磨得差不多了。

  黃勃對劇本很滿意,躍躍欲試盼著開機:“這些天我都在琢磨角色,設計了很多表情和動作,在心里已經把這出戲演了好幾遍了。”

  王保強卻不太滿意角色:“這讓我演的啥,就是個傻子!”

  這話倒也沒錯,他在新片中的角色不斷惹禍,這樣的人也就電影里有意思,身邊真有一個可就煩死了。

  演員考慮角色和觀眾不一樣,代入感要強得多,越年輕越喜歡演高大上的人物,何況像王保強這樣為英雄夢投身少林六年的人。

  他更希望拍一個武打片:“咱們能不能拍《少林寺2》?肯定有很多人愛看。”

  《少林寺》的號召力當年無人能及,平均票價不到一毛錢卻創造了一億多票房,蘇長青當年還在讀初中,看了六遍。

  那時候還沒有為電影拍續集的習慣,白浪費了一個題材,別說延伸李連杰覺遠和尚的戲,當時影片中的許多角色深入人心,就是把其他人物拿出來拍衍生故事,也有很大的市場。

  蘇長青逗他:“李連杰演覺遠和尚,你演誰?”

  黃勃在邊上搭腔:“他可以演覺遠和尚的兒子,覺得不遠。”

  “胡說八道,和尚哪來的兒子?”

  “和牧羊女生的。”

  “胡說八道,那不是犯了戒律?!”

  “所以覺遠被少林寺關在地窖里了,還派出三個絕頂高手鎮守,幾年下來覺遠和尚長出了披肩長發,因為掛念你們孤兒寡母都憋成了金色。”

  “金毛獅王?!”

  王保強眼睛轉了轉:“這個故事不錯,拍出來試試,我為了救父親打上少林,從山門一路打到后山碑林,所向披靡。”

  “德性,我看你早晚成少林叛徒。”

  這是從唐朝打到元朝去了,不過張無忌的時代還真有個少林和尚也叫覺遠,就是張三豐的師父,少林藏經閣的圖書管理員。

  十四年后徐錚版的《人在囧途》和現在黃勃版的《一路順瘋》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都搭檔王保強,二是都翻拍自好萊塢八七年的電影《飛機火車和汽車》。

  說《一路順瘋》翻《人在囧途》也可以,反正三部電影的劇情基本差不多。

  后來網上有人把好萊塢那個怪劇名翻譯成一路順瘋,蘇長青覺得合適就拿來用了。

  《人在囧途》這名字也挺好,然而囧字是網絡興起后才被廣泛使用的,現在用顯然不合適。

  《飛機火車和汽車》是非常純粹的公路喜劇片,說的是一個白領感恩節趕回家見妻子,原本兩小時的路卻一路狂堵,和一個傻乎乎的惹禍精推銷員先后乘坐飛機、火車、汽車,鬧出各種糗事,最終花了三天兩夜才到家。

  《人在囧途》基本照抄了《飛機火車和汽車》的人設和大多數笑料,連表情動作都抄了,最大的改變是為男主加了個小三,然后改邪歸正。

  原劇中男主的妻子幾年前就去世了,但他的愛至死不渝,仍堅持過節時趕回空蕩蕩的家。

  這修改恐怕是個敗筆,尤其是安排小三笑嘻嘻找到家里來和老婆拉呱,簡直毛骨悚然,令人很不舒服。

  明明是個有點鬧的喜劇片,真沒必要扯這種莫名其妙的深度。

  蘇長青把人設稍微修改了一下,劇情基本沒動。

  依然是春運,只不過主演是兩個年輕人,而不是十幾年后的中年大叔。

  《人在囧途》中的王保強已經三十歲,為了演一個初出茅廬的擠奶工不得不扮嫩,現在他虛歲才十七,基本符合人物年齡。

  其實這部劇與人物的年齡設定關系不大,四十多歲的可以演,二十多歲也行,鑒于劇情比較鬧,主演年輕點更好。

  黃勃才二十多歲,有老婆孩子還出軌小三未免太忙了,也不可能老婆死了好幾年,簡簡單單設定為名校白領就行,趕回家與父母家人團聚。

  這部片子精華部分在路上,而不是回家后弄個寓言式結局教育人。

  拍喜劇就認真拍,別學春晚小品,搞笑完了突然就煽情,逼著觀眾笑中帶淚哭笑不得。

  蘇長青對這部戲寄予挺高期望,不過已經九月中旬,現在開拍得恐怕得明年二、三月份制作完成,顯然是趕不上春節前公映。

  不過也沒必要非得湊春節熱鬧,所謂歲末檔期是韓廠長明年為馮鋼炮的《甲方乙方》打造的,今年還不存在,觀眾還沒有被引導出過年看電影的習慣。

  即便到了明年,蘇長青也不打算與《甲方乙方》同期打擂臺,那是不明智的。

  《一路順瘋》后立項,姑且不論資源上能不能得到傾斜,故意放一起攀比的心態就要不得,自以為是公平競爭,可別人會理解為挑釁攪局,圈內也是有行規的,同類型片子通常會避免撞期。

  實際上也的確是挑釁,蘇長青參加了《甲方乙方》論證會,這名字還是他給起的,甚至當場贊同了韓廠長賀歲檔的建議,知根知底后轉頭就弄一部更有春節氣息的電影同期搶票房,換了是他也會認為是故意,而且還是敵意。

  錢什么時候都能賺,好電影什么時候上映都有人看,賀歲檔撲街的電影也有的是,有功夫算計這些還不如多花點心思拍好電影。

  劇本成熟了就沒必要拖延,蘇長青讓黃楊馬上開始籌備劇組。

  第二天杜可可就上路去香港了,為了增加說服力,除了四維以往作品的影碟,還帶上了胡軍和吳鯨。

  另外蘇長青手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讓她帶去,老文人吃這套。

  金老年事已高,香港關于大陸的正經資訊一直就較少,或許并不知道蘇長青是哪路人馬,他得老老實實證明自己能拍好那些著作,所以寫了不少很關鍵的改編理念。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原滋原味呈現。

  金庸本就是編劇出身,作品舞臺感很強,不瞎改就是最大的尊重。

  以往版本除了個別自以為是的亂改之外,大多數改劇情是出于成本考慮,港臺版本投資有限,必須避免宏大敘事,相關劇情都是幾個鏡頭帶過,而把大多數篇幅放在勾心斗角兒女情長上,實際上成了披著武俠外殼的愛情劇。

  蘇長青承諾大投資大制作,未來的電視劇就按照金老的筆觸以及讀者的記憶拍。

  杜可可后來說,這些話打動了金庸。

飛翔鳥中文    重生光影年代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