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玉璧。
不小。
直徑將近三十厘米。
還擺在這個攤子居中的位置,所以挺惹眼。
這個攤子上的東西相對比較雜,有瓷器有玉器有小雜件,還有六七十年代的雕像徽章什么的。
攤主比較年輕,是個三十歲左右的男子,留著胡子,帶著眼鏡。吳奪上手搬動這塊玉璧的時候,
他還搭了把手。
不過他的搭把手并沒有碰到玉璧,而是在底下虛托著,怕吳奪有什么閃失。
“好眼力啊兄弟,這塊玉璧不錯的。”
聽攤主的口音,應該是瓷都本地人。“好眼力”這種話,是古玩攤主的必備金句,
顧客拿啥問價,
往往都會說好眼力。
這玉璧挺沉,
攤主又遞了個馬扎上的棉墊子給吳奪,吳奪就可以將玉璧一側壓在棉墊子上豎著看了。
這塊玉璧是和田青玉質地,現在是在路燈燈光下的色感,吳奪估計在太陽光下會更綠一點兒。
從玉璧中心的圓孔來看,是很原始的工藝。
而玉璧的兩面,一面平滑光素,一面淺浮雕了圖案。
它這個淺浮雕,基本就是線條勾勒出的主體,微微高出周圍平面,而細節處的刻畫,主要靠陰刻線條。
圖案是狩獵場景,一人手持長矛,一人手持弓箭,對準了一只類似虎形的野獸。
線條很流暢,人和獸的動態也雕得很生動。
從造型、線條、痕跡、打磨等等方面來看,這應該是齊家文化玉器。年份確實夠早了,一桿子能打到新石器時代。
不過,
這塊玉璧沒有任何入土的特點,
而且沒有大綹大磕,
如同一直妥善保管的傳世品。
而且這個妥善保管,還得一直不怎么上手盤摸,以裝箱保存為主,因為包漿不怎么厚重。
要是齊家文化玉器,難道這么長的時間一直傳世?若如此,這東西不太可能出現在瓷都鬼市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攤上。
而且,這應該有什么相關記載才對;再不濟,也應該有點兒傳聞。
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以甘肅為中心,大致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區,時間跨度也比較長。
齊家文化玉器,名氣很大,它和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堪稱華夏三大“古玉系”。
而且,紅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的所用與玉料,相對都比較單一;而齊家文化玉器,
不僅用到了青海玉,
黃河玉,馬銜山玉,
甚至還發現了和田籽料制成的玉器。
玉器本來是吳奪最擅長的門類,基本是不需要“聽”的。
但是這塊玉璧,鑒定上沒什么問題,邏輯上卻不通,有點兒讓他不會了。
那就只能聽一聽了。
不聽不要緊,一聽大吃一驚。
這居然是一件高仿!
因為首先聽到的就是制成距今的時間,推一推,1746年。
1746年,是清代乾隆十一年,距今也快三百年了。
這是一塊乾隆時期仿齊家文化的玉器。
其工手之高,讓人嘆為觀止!
如果不能“聽”,必定找不出毛病,頂多就是從邏輯上懷疑。
好在吳奪也聽到了是誰仿的,一聽到這個名字,吳奪也釋然了。
姚宗仁!
清代最負盛名的治玉大師。
雍正八年,姚宗仁進入清宮造辦處。能進入清宮造辦處的玉匠,技藝那肯定沒有差的。
姚家數代玉匠,不僅在玉器的制作和設計上技藝高超,而且在仿古和鑒定方面,水平也相當了得。
姚宗仁之所以出名,跟乾隆皇帝有莫大的關系,乾隆很喜歡姚宗仁,屢屢提及和表彰。
比如乾隆說,“宗仁雖玉工,常以藝事咨之,輒有近理之談。”
在故宮博物院里,藏有一只雙嬰耳玉杯。玉杯放在雙層匣盒中,這里面,還有一冊乾隆寫的《御制玉杯記》,這里頭就記載著姚宗仁“指正”乾隆的事兒。
乾隆剛得到這只杯子的時候,十分喜愛,所以經常鑒賞把玩。一開始呢,他覺得是漢玉,可是時間長了,又覺得有點兒不對,吃不準了。
于是,就把姚宗仁叫來看看。
姚宗仁看了之后,立即回道:皇上,這肯定不是漢玉。這是我祖父做的仿古玉,而且還燒色做沁了,不只是形制和雕刻上的仿古。
乾隆又詳細問了問細節,姚宗仁便介紹了做舊的一些技法。
事后,乾隆十分感慨,將此事記錄在了《御制玉杯記》中。
而這件仿齊家文化玉璧,雖然制成于乾隆十一年,但開始制作,卻早在五年前,是乾隆六年。
吳奪也聽到了很詳細的內容。
乾隆六年,乾隆皇帝下旨,讓姚宗仁根據一塊上好的青玉,設計玉器圖樣。
姚宗仁設計了一件“青玉鳧”罇,這是仿制青銅器的樣式。乾隆同意了,于是又傳旨,將玉料和圖樣交由蘇州織造在蘇州制作。
同時,乾隆還給了姚宗仁另一塊青玉,讓再設計一件仿古玉器。
這塊青玉雖然也比較大,但總體比較薄,而且有些地方有瑕疵;姚宗仁研究之后,覺得做成一塊玉璧比較合適,這樣能避開圓形周圍的瑕疵,同時中心位置打孔,又可將青玉中的一處黑雜挖掉。
一開始是根據戰國時期玉璧風格設計的,但設計出玉器圖樣送呈之后,乾隆并不滿意。大體意思是說戰漢玉璧見得多了,有點兒膩。
同時呢,乾隆又說讓姚宗仁不要再送呈圖樣了,根據朕的意思,另選風格即可,做好了再看。
皇帝只是隨口一說,姚宗仁卻如坐針氈,這沒定圖樣就做,要是皇上還不滿意,可就沒得改了!
但沒辦法啊,皇帝這么說了,你再送圖樣上去,那就成抗旨了。
于是姚宗仁絞盡腦汁,最終根據齊家文化玉器,設計了這塊狩獵圖玉璧。
這里頭有很多考量。其中,一面光素一面淺浮雕的設計,也有到時候皇帝不滿意便于修改的想法。
乾隆對此事三年之中一直沒有過問,姚宗仁也做得很慢;三年后,乾隆問過一次,姚宗仁說還沒做成,務必jing益求jing。乾隆便沒再問。
五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一年,姚宗仁已經徹底完工,就差燒色做舊。
但是他沒去做這一步,這也是留了一手。若是乾隆再問,他可以說就差這一步,看乾隆的意思決定做不做舊。
這一等,就等到了乾隆十二年,這一年,“青玉鳧”罇制作完成,從蘇州送達紫禁城。
乾隆看了之后,非常滿意,同時也想起來了姚宗仁的那件仿古玉器,就問了。
姚宗仁依照計劃回答,乾隆聽后,讓他先不必燒色做舊,直接送呈。
乾隆看了之后表示,直接留下吧。他怎么想的,吳奪聽不到,但是猜測著可能是有點兒新鮮感。
姚宗仁如釋重負。這事兒終于了了。
姚宗仁這邊了了,但是吳奪聽到的內容卻不止這些!
因為這塊仿齊家文化玉璧,居然又扯出了另一位宗師級人物:
瓷器圣手,史上最牛督陶官,唐英。
請記住本書域名:。頂點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lst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