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18章 水下門洞,淤積泥沙

  一秒記住2txt,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吳大志此時正在翻一本關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書,見吳奪前來,手里拿著一本劉海粟《中國繪畫上的六法論》,一時不明就里。

  “爺爺,有點兒新現。”吳奪輕聲說道。

  吳大志笑道,“稍等。”接著又買下了這本書,才和吳奪一起離開。

  走到一僻靜處,吳奪把剛才看到的信紙上的內容說了說。

  “這么說,咱們討論的特殊的魚類,這么快就印證了?八對須三尺長的大泥鰍,還真是變異了。”吳大志聽完之后說道。

  “但是這種泥鰍,在八十多年前就沒了。”

  “有沒有并不是很重要,我們又不是抓泥鰍來的。”吳大志沉吟道,“這說明,地方我們沒找錯,秘藏梁州鼎之地,應該也在魚背山附近。于此同時,還說明,魚背山的確是個風水特殊的地方,水下巴王廟應該也沒錯。”

  “魚背山,就是戰國時期的大鰭山!”兩人異口同聲。

  吳奪接著又道,“爺爺,您看這里頭還有什么沒有捋清楚的東西?”

  吳大志想了想,“有泥鰍,就有淤積的泥沙,按說魚背山那里的江流,不應該淤積嚴重;但是泥鰍就算變異,應該也離不開淤泥,這說明,水下結構生了變化······”

  吳奪一拍大腿,“對!水下結構生了變化!魚背山下的江中,有人為施工!這事兒,差不離了!”

  “嗯,我剛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排沙;反過來說,有些施工可能加重泥沙淤積。”吳大志接口道,“到了利州,應該直接探查魚背山的水下情況!”

  當天回去之后,吳大志又組織大家開了個會,會后電話聯系了龐統。

  龐統的辦事效率很高,而且在利州早就打好了“基礎”;三天后行動組抵達利州的時候,魚背山和江水之間的斜坡上,已經臨時打上了樁,便于停船。

  岸邊水淺,靠岸停船是不現實的,但是斜坡上打樁之后,還是可以隔著一定距離用纜繩固定的,再配合下錨,船體在江流中會更加穩定。畢竟這里的江水有一定流。

  同時,根據吳大志和吳奪反應的情況,龐統還調度了清淤作業船。

  行動組抵達利州之后,入住的是利州南部碼頭附近的一處水文站舊址。正是因為興建這處碼頭,水文站才棄用遷址,舊址尚未拆除,正好借用,之前已經進行了簡單的改造。

  劃定的嘉陵江范圍,在利州北郊;但是那一片附近沒有碼頭,最近的碼頭也在利州南部。

  龐統已經專門安排了一艘水文測量船,去往現場的路線,是從水文站附近的碼頭坐船逆流而上。駕駛員和技術員也都是特調局安排的專業人士。

  抵達當晚,龐統組織開會,主要是布排明天的任務。頭天任務不重,主要是勘測。

  第二天一早,水文測量船從碼頭出,開往魚背山的江流段。龐統留下坐鎮,李山和行動組同在水文測量船上。

  在魚背山一側的江流中停船之后,先是下了水下無人機。

  這次準備了兩臺水下無人機,效率更高也更全面。

  根據水下無人機拍回的視頻和圖片,大家現,魚背山邊的斜坡,在斜下伸進江水中大概十米左右的平行距離、五米左右的垂直深度后,出現了一個內凹的斜面。

  有明顯內凹部分的橫向長度大概有五十米。

  同時,這個內凹斜面內凹的深度在三米左右,再往下,卻又出現了反向向外的斜面;內凹斜面和向外斜面的夾角大概有六十度。

  這些水下的山體結構走勢,看著應該是天然形成的。

  但是,在向外斜面居中偏左的位置,卻又出現了一個垂直的豎面!

  這個垂直豎面的橫向寬度大概有十米左右。

  因為這個垂直豎面的頂端有內凹的斜面,兩側卻又是向外斜面的結構,便使得這里有點兒像一個大大的“門洞”。

  這個垂直豎面,和周邊的結構明顯不同,應該是人工開鑿的。

  不過,從水下無人機拍攝的畫面來看,這個豎面因為長期浸泡在江水中,附著了泥沙和藻類等等,看不清表面的具體情況。

  同時,垂直豎面附近含泥沙量很大,越往下能見度越低。

  只是大體能看到,垂直豎面形成的“門洞”底部,有著厚厚的泥沙淤積,比“門洞”外要厚得多;此處淤積平面,至少要比江底高五米左右。

  無人機收工之后,大家又詳細看了一遍視頻和圖片,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午飯時間。

  午飯就在船上吃了,都是上船前帶來的食,簡單對付一口。

  邊吃邊討論。

  “先得把門洞下方的淤泥清了,順便把整個石質豎面清理一遍,看看上面會不會有什么提示。”吳大志看向李山。

  “這個活兒必須得干。”李山點點頭,“不過水下作業耗時比較長,而且在清淤的過程中還可能有臨時情況生,一兩天怕是完不了工。”

  吳奪接口問道,“那我們是等著呢,還是干點兒別的?”

  吳大志反問,“你有什么想法?”

  吳奪指了指對面的魚嘴丘,“長遠的想法我還沒有,但是既然來了,那邊,是不是也放水下無人機看看?”

  對此,大家表示同意。

  下午,兩臺充完電的水下無人機再度下水。

  魚嘴丘水下的山體結構,初入水時,和魚背山有明顯不同,原本幾乎就是垂直的,不是斜坡。

  不過,這里的山體垂直結構,不足十米就到了底,到底之后,還是出現了斜破,由此才延伸到江底。

  這個斜坡上,淤積了一層厚厚的泥沙。

  這里整體來看,似乎沒現什么人為施工的痕跡。

  因為魚背山的水下有了重大現,所以大家在魚嘴丘水下沒現什么之后也就沒有討論。

  不過,吳大志還是指揮著完成了盡量詳細全面的拍攝,留存視頻和圖片資料以備不虞。

  吳奪雖然也沒看出什么端倪,他也認為魚背山水下“門洞”肯定是得先搞定,但心里卻也隱隱感覺,魚嘴丘未見得像現在看到的這么簡單······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Ⅰ

飛翔鳥中文    鑒寶無雙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