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葉生

  河南淮陽有個姓葉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詞賦,在當時首屈一指;但是命運不濟,始終未能考中舉人。

  恰巧關東的丁乘鶴,來擔任淮陽縣令。他見到的文章,認為不同尋常,便召來談話,結果非常高興,便讓在官府讀書,并資助他學習費用;還時常拿錢糧救濟他家。到了開科考試的時候,丁公在學使面前稱贊,使他得了科試第一名。丁公對的前途寄予極大的希望。鄉試考完,丁公要的文稿來,拍案叫好。沒料想時運限人,文章雖好命不佳,發榜后,仍舊名落孫山。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感到辜負了丁公的期望,很慚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聽說,召他來勸慰了一番,淚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約好等自己三年任滿進京,帶著他一起北上。非常感激。辭別丁公回家,從此閉門不出。

  沒過多久,病倒在床上。丁公經常送東西慰問他;可是服用了一百多副藥,根本不見效。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職,將要離任回鄉。他給寫了封信,大致意思說:“我東歸的日期已經定了,所以遲遲不走的原因,是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來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信被送到了病床上,看著信哭得非常傷心,他讓送信人捎話給丁公說:“我的病很重,很難立即痊愈,請先動身吧。”送信人回去如實說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著他。

  過了幾天,看門的人忽然通報說來了。丁公大喜,迎上前來慰問他。說:“因為小人的病,有勞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也不安寧。今天有幸可以跟隨在您身邊了。”丁公于是整理行裝趕早上路。

  丁公回到家,讓兒子拜為師,并讓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當時十六歲,還不能寫文章。但是卻特別聰慧,文章看上兩三遍,就不會再忘記。過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筆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進了縣學成為秀才,把自己過去考舉人的范文習作,全部抄下來教公子誦讀。結果鄉試出的七個題目,都在準備的習作中,無一脫漏,公子考了個第二名。

  一天,丁公對說:“您拿出自己學問的剩余部分,就使我的兒子成了名。然而您這賢才卻被長期埋沒,有什么辦法呢!”說:“這恐怕是命中注定的吧。不過能托您家的福為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淪落,不是因為文章低劣,我的心愿也就足了。況且讀書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沒什么遺憾了。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拋掉秀才衣裳,才說是發跡走運呢!”丁公認為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了參加歲試,便勸他回家。聽說后臉上現出了凄慘不樂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強讓他走,就叮囑公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為稍納個監生。

  丁公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時帶著,并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與他早晚在一起。過了一年,參加順天府鄉試,終于考中了舉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務,他就對說:“此去離您的家鄉不遠。先生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該何等令人高興。”也很喜悅。他們擇定吉日上路。到了淮陽縣界,丁公子派仆人用馬車護送回了家。

  到家下車,看見自己的門戶很蕭條,心里非常難過。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妻子正好拿著簸箕從屋里出來,猛然看到,嚇得扔了簸箕就走。凄慘地說:“我現在已經中了舉人了。才三四年不見,怎么竟不認識我了?”妻子站在遠處對他說:“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么又說顯貴了呢?之所以一直停放著您的棺木沒有埋葬,是因為家里貧窮和兒子太小的緣故。如今兒子阿大已經成人,正要選擇墓地為您安葬。請不要作怪來驚嚇活人。”聽完這些話,顯得非常傷感和懊惱。他慢慢進了屋,見自已的棺材還停放在那里,便一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妻子驚恐地看了看,只見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她悲痛極了,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地大哭起來。兒子從學堂中回來,看見門前拴著馬車。他問明趕車人的來歷,嚇得急忙跑去告訴母親。母親便流著眼淚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兒子。娘倆又仔細詢問了護送的仆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仆人返回,如實報告了主人。丁公子聽說,淚水浸濕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著馬車哭奔到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又送了很多錢財給的兒子,并為他請了老師教讀。后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新城王大司馬,家里有管家仆人,很是富有。一天,他忽然夢見一個人進來對他說:“你欠我四十千錢,現在應該還我了。”他驚訝地詢問緣故,那人也不回答,徑直向里屋走去。他一下子醒來,妻子正好生了一個男孩。他知道這孩子是來要前生的帳的,就拿出四十千錢單獨放在一個房間。凡是孩子的一切衣食、醫藥費用,都從這四十千里開支。

  過了三四年的功夫,看看那四十千錢只剩七百了。這天,奶娘正抱著孩子在一邊玩耍,王大司馬便叫過孩子來,對孩子說:“四十千快用完了,你該走了。”話剛說完,小孩的臉色就變了,接著頭向后一仰就瞪了眼,摸了摸鼻子,已經沒氣了。于是就把剩下的錢買了治喪的物件,把小孩埋了。

  這件事,欠帳的人可以引以為戒。從前曾有個老來無子的人,詢問高僧這是為什么?高僧回答說:“你不欠人家的債,人家也不欠你的債,哪能得孩子?”所以說:生好孩子是來報恩的;生壞孩子,是來討帳的。生死由命,生了孩子的不要過于歡喜,孩子死了也不要過于悲哀。

飛翔鳥中文    聊齋志異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