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八十四章 義務兵之利,首在緬北

  冗兵、冗官,還有冗費,在歷史上的王朝中,都是極大的弊端。其中,尤以宋朝最為嚴重。

  但皇帝這幾年來推出實行的政策,卻令人有所擔憂。

  官吏的數量肯定是多了,軍隊在擴充,但取消衛所制、世兵制后,總體數量還看不出明顯的增長。

  至于冗費,官員俸漲了,軍餉按時發放了,老百姓的賦稅也在減免,財政支出的增長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但支出增長的另一方面,則是財政收入的增加。促海貿、設榷關、增商稅、開銀行…

  這還不算以皇家名義開辦的玻璃廠、鏡子坊、香水、肥皂等工廠作坊,畢竟那是皇帝憑本事兒賺的,是內帑,是私房錢。

  其實,很多人已經琢磨明白了。以前的財政窘迫,最主要的原因是官員的貪瀆和商人士紳的偷漏隱冒。

  該收的收不上來,該繳稅的不繳。錢是不缺的,可都進了個人腰包里,窮的只是國家和朝廷。

  而皇帝正是看到了這個弊病,也狠下心來下刀子,貪官劣紳猛收拾,才使財政能夠支撐國事的正常運轉。

  擊敗建奴,光復遼東,平定奢安叛賊,助賊的土司也全部剿滅,南北兩場大戰都取得勝利,老百姓的賦稅卻沒有增加,不得不令人驚訝欽服。

  而皇帝提出了義務兵役制,可見其對財政有著很強的信心。

  要知道,盡管義務兵的軍餉要比常備兵少一些,可依據大明人口的基數,全國實行的話,總體數量也是相當地驚人。

  毛文龍決定請示朝廷在遼東試行,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朝廷有錢,既能招兵,又能在新占地方屯墾建設,豈不是兩全其美。

  因為,隨著遼東建設的深入和拓展,頭一兩年的以工代賑對于百姓還有吸引力。可隨著他們安居下來,生活有著,顯然是不愿再為了那點賑濟而離家赴遠。

  而且,毛文龍也知道義務兵役制的好處,對大明帝國日后的安全和拓土開疆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對于適齡青年來說,不過是兩年的服役;對于軍隊,則是兵員輪換,常備軍隊的更新,保持官兵群體的年輕力壯;對于國家來說,則意味著儲備兵員,意味著在危急時刻能迅速招集百萬千萬的軍隊。

  在皇帝看來,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裝備齊全的軍隊,將使大明成為毫無爭議的世界第一強國。

  大明的人口現在肯定超過一億,幾十年后將是兩億、三億,甚至是四億。占到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武器裝備不落后,思想不保守、麻木、懦弱,試問還有什么能阻止大明征服的洪流?

  土地不夠了,去搶;糧食不夠了,去搶;金銀缺了,去搶…

  皇帝就是這樣的思想,借助于至高無上的皇權,拼命地把大明打造成他心目中強大、霸氣、不可戰勝的日不落帝國。

  對皇帝的意志領悟得最通透的,除了北方,就要數滇省,那上萬將在數月后開始征服搶掠的大明軍隊了。

  騰沖在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歷朝歷代多有重兵駐防。

  古城在明代正統年間建造,到了景泰年間又加固,城墻全系巨石砌成,周長約七里三分,高兩丈六尺,厚一丈八尺,城樓高四丈有奇,又被稱為“極邊第一城”。

  城池堅固還是次要,騰沖西南幾百里便是明緬邊境的銅鐵兩關。所以,這里也成為明軍攻緬的前出基地。

  攻緬分為兩路,另一路則是在隴川。按照制定的計劃,兩路人馬攻緬后在八莫會合,再乘船水陸并進,直搗阿瓦。

  “末將魯欽參見王大人。”迎駕半天的魯欽,終于看到了巡撫王三善,趕忙上前施禮。

  王三善笑著伸手虛扶,說道:“魯將軍免禮。”

  魯欽禮畢起身,給王三善介紹了同來迎候的將領官員,王三善態度和藹,并不倨傲擺架子。

  見禮寒喧過后,魯欽等將才陪著王三善和隨從騎馬而行,半個時辰后才進入騰沖古城外的軍營。

  王三善微微頜首,對魯欽沒住在城內,表示了贊賞。

  盡管騰沖是明軍攻緬的前出基地,可現在只駐扎了五六千明軍。一來是盡量保密,不使緬方得知消息;二來也是減少糧草物資運輸的耗費。

  軍營布置有序,將士們jing神抖擻,王三善臉上露出笑意,顯得甚是滿意。

  “大人請入內。”魯欽伸手相請,王三善也不客氣,當先走進了中軍大帳,在布置好的會議桌主座坐下。

  魯欽等將領魚貫而入,在會議桌的兩邊落座。

  在平定奢安叛亂的戰爭中,魯欽以勇猛善戰著稱。也因為戰略戰術得當,他沒有重蹈歷史上拔劍自刎的覆轍,反倒是立功不小,被譽為西南諸將之冠。

  同樣的,參與平叛的秦良玉所部也是功不可沒。秦良玉更被皇帝賜封伯爵,開女子封爵的開河。

  王三善喝了兩口茶水,緩緩說道:“攻緬還有數月,本官蒙萬歲信任,更不敢懈怠。故巡視各軍,亦要聽取諸位的建議或意見。”

  停頓了一下,王三善接著說道:“在此之前,本官先把攻緬的最新戰略戰術布置傳達下去。”

  攻緬的名義是洗雪舊恥、討伐無道,王三善、魯欽等人認為是搶掠,皇帝則要借此打通向印度進軍的道路。

  所以,滅亡緬甸對皇帝和前線將士來說,并不是第一位的。但皇帝和將士對此的想法和目的,卻又不盡相同。

  “能滅緬當然最好,迫使緬人割地賠款也可。萬歲已有指示,阿瓦城便是我軍這次行動的終點。”

  王三善掃視著諸將,拱了拱手說道:“能夠穩固占領阿瓦城以北的地方,此番作戰便已經是達到了目的。”

  將緬人壓制到阿瓦城以南的地方后,明軍將向西拓展,以線擴面,穩固地占領緬北。

  然后,明軍再以緬北為基,向西推進拓展,直至印度。

  簡單地說,皇帝并不希望軍隊在緬境過于深入,而是更注重緬北,以及西向的印度。

飛翔鳥中文    我真是大昏君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