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報紙上,都寫俺“敗家兒子”怎么自費海運,怎么忠心報國啦!誰能這么造害家財…啊?啊!
提前造勢,廣而告之。朱由校自然比誰都懂。
什么“殺士坑儒”,看看很多鄉宦生員的斑斑劣跡,與地痞惡霸無異,簡直就是地方的邪惡勢力。
光空說還不行,得一一羅列出來,打你們的臉,扯你們的遮羞布。
“青衿日恣,動以秦坑脅上官,至鄉紳則畏之如倀子,間有豪民擁姝麗游宴,必邀一二庠士置上座以防意外”。
原來生員挾娼出游飲宴還遮遮掩掩,現在不僅不畏流言,還為鄉紳保駕護航,什么玩藝?
“國初,民間有以生員舉者,輒相怨詈,如服重役。蓋學規甚嚴,諸生俱宿齋舍,日夕課業有程,不得休沐,人以為苦也。其時師道也甚尊嚴…今師道日替,弟子視其師顧如儕偶,相謔者有之矣。”
以前的生員士子因學規嚴格,還知尊師重教,還知用心苦讀。現在呢,師生前后地位變化,生員也多不勤奮,哪里還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氣?
“自貧儒偶躐科第,輒從縣大夫干請書冊,包攬親戚門生故舊之田實其中。如本名者僅一百畝,浮至二千,該白銀三百兩,則令管數者日督寄戶完糧…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無白銀田二百畝矣”。
江南錢糧拖欠嚴重,與生員免役逃稅大有關系。生員不但自身漏稅,更包攬富戶錢糧,隱吞應納錢糧。道貌岸然之下,竟是如此一番偷稅貪婪的嘴臉。
“至民間興訟,各倩所知儒生,直之公庭。于是吳中相侮,遂有‘雇秀才打汝’之語。”
生員在民間訴訟中常常造事生非,興訟攬訟,覓取好處。雇秀才打汝,就反映出生員在官司詞訟方面的優勢地位和惡劣行徑。
《大明論壇》連續刊載文章,列事實,舉例子,言詞犀利,入骨三分,把鄉紳生員的種種不法公之于眾。
這番輿論撻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法者心懷惴惴、顏面掃地;叫屈者羞愧噤聲;守法者心中警惕,愈發讀書自好,循規蹈矩。
“全清退補繳了吧,一點隱漏不法都沒有吧?”吳昌時又問了一遍管家,得到肯定回答后,才稍微松了口氣。
夏允彝苦笑著搖了搖頭,覺得吳昌時已經被嚇出了毛病。自己持身清正,倒是“夜半不怕鬼敲門”。
而朝廷的最新法令也確確實實打到了生員士紳的要害,革除功名、除士紳之名,且終身不得科舉入仕,簡直比殺了他們還要厲害。
以前為什么剎不住士紳生員的囂張和不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犯罪的成本太低”。
現在可好,不僅重罰嚴懲,更是一下子把你的憑恃給打掉。不是生員,不是士紳,就是老百姓一個,看你還怎么牛,還拿什么得瑟?
別說官府了,地痞流氓,甚至原來低頭哈腰的老百姓也能凌鑠你。落差之巨大,可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那這一切你又怪得了誰呢?
朝廷已經數次給予警告,編訂黃冊、魚鱗冊,丈田查冊,清理積欠隱漏,這已經是數個月之前便開始的工作。
你以為朝廷不會認真;你以為地方官府還象以前一樣軟弱,甚至是同流合污;你以為有不法行為的又不只你一個;你以為…
好吧,你以為的沒有發生,朝廷的懲處雖重,可也算不上“不教而誅”;就是“枉法殺士坑儒”的議論,也被報紙上列出的罰沒數字所沖淡。
這和處置李三才是差不多的路子,殺人還要誅心。
你看看那些被罰沒的鄉宦生員的家產,哪一個是窮困的。
不說家財萬貫,也是上等人家,可還是貪婪無恥。拿著優免,照樣隱漏偷稅,又怎么值得同情?
“吳兄。”夏允彝提高了聲音,才把吳昌時的魂兒叫回來,但目光還有些呆滯,傻傻地看過來。
拱了拱手,夏允彝開口說道:“所謂君子之學,貴于識時;時之所急,務之恐后。是以在下與陳人中、徐闇公將往京師游學,不知吳兄可愿同行否?”
吳昌時想到在京城被砍掉的幾顆腦袋,臉色有些變,趕忙搖頭道:“在下欲苦心攻讀,便不隨列位游學了。”
夏允彝也不以為意,又勸說道:“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出外見識一番,或許受益匪淺。”
頓了一下,夏允彝又補充道:“再者,朝廷也開設新學,培養‘經世濟用’之才,去看看也好。”
吳昌時還是搖頭,說道:“在下還是覺得走科舉正途為好,還請夏兄莫要見怪。”
夏允彝笑了笑,說道:“各人有志,某豈能勉強?既如此,那在下便告辭了。”
吳昌時起身相送,將夏允彝直送到宅門,才轉身而回。
在冷風中,夏允彝緊了緊冬衣,加快了腳步,心中對吳昌時變得這般沉悶孤僻感到奇怪。
但很快,他又再度思索起朝廷開新學的事情來。
這是報上所刊載的告示,其中有幾句樸實淺白的話讓他頗有觸動,包括同去京師的陳子龍、徐孚遠也是一樣。
為何而讀書,可學到經世濟用之能?身為生員,于國于民又有何貢獻?享受朝廷優免,心安理得嗎?
這三個問題乍看起來,并不難回答。但仔細思之,卻又答得有些心虛,不能昂然無愧。
待到了京師,看過聽過思過,才能全部解答心中疑問吧?
夏允彝呼出一股白氣,露出期待的神情,腳步簌簌作響,踩踏著微凍的路面,向遠方奔去。
而這次欲進京師游學,最積極的倡導者其實是陳子龍。他是松江華亭人,徐光啟是上海縣法華匯人,在后世,都屬于上海人。
對于徐光啟的為人和學問,陳子龍十分敬佩,稱贊徐光啟“負經世之志,生平所學,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實用。至于農事,尤所用心。蓋以為生民率育之源,國家富強之本”。
歷史上,也是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遺下的《農書》草稿,燦然而成《農政全書》六十卷,也抒發了他自己的社會經濟主張。
此番進京,陳子龍主要的目的便是拜望徐光啟,向他請教“當世之務”。
而徐孚遠和夏允彝也被近段時間朝廷的舉動所困擾,為好友誠摯相邀,便也一同前往。
請記住本書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