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的主流書籍是四書五經,大半讀書人都在奉為經典,并將再持續數百年時。
西方已經用各種儀器在鼓搗物理化學實驗,把科學原理記載于書;
當永歷在云南做著偏安的美夢時,蘋果已經砸了牛頓的腦袋瓜子;馬德堡市長正揮著馬鞭抽打馬匹,跟兩個半球在叫勁。
好吧,這一切都將在我們英明神武、上知五百年、下曉五百載,還想再活五百年的少年皇帝手中結束。
金尼閣、湯若望等人互相交換目光,露出驚奇訝異的神色。
少年皇帝口述的,基本上都是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十分的準確。
象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光學著作《遠鏡說》,德國礦冶學家撰寫的開采、冶金技術的巨著《礦冶全書》,甚至是涉及解剖學的《人體的構造》等等。
徐光啟也是非常的震驚,他只知道少年皇帝對西學很感興趣,讓他找一些老外,給予他們晉見的權利,并指名湯若望。
可他卻沒想到,少年皇帝對西人的東西竟如此熟悉,或者說是對科技相當的了解。
難道是打木匠得到的靈感,或是說偷偷學習西人的技藝,為了打好木匠?
徐光啟搖了搖頭,把這不靠譜的念頭甩開。
朱由校的聲音停了下來,還有些意猶未盡,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說道:“暫時就這么多吧,盡快翻譯刊印。在北京建圖書館朕也準了,現在就可賜房屋,至于——”
停頓著,沉吟著,在眾人忐忑又期待的目光中,少年皇帝終于作了決定。
“汝等可在北京長居,并暫依‘利瑪竇規矩’傳教。以后嘛,規矩是否增減修改,地域是否擴大,還要看具體的社會反應,以及耶穌會對吾大明的貢獻和幫助。”
所謂的“利瑪竇規矩”,就是經過妥協改變的,順應中國人特點的基督教傳教策略和方式。
大概包括這么幾點:近儒排佛,傳教士蓄須留發,身著中國士人服飾,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中國的教徒可以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
用中國文字舉行宗教儀式,準許當地人士任神職,并可用中文翻譯《圣經》;
還有以“天主”稱呼天主教的“神”,承認中國傳統的“天”和“上帝、老天”本質上與天主教所說的“唯一真神”沒有分別…
沒錯,“上帝”是中國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是中國自古就有的詞語。
在古代亦指主宰萬物的天神,以及古代的帝王。比如“蕩蕩上帝,下民之辟”和“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也就是說,利瑪竇偷換了概念,使得天主教更容易得到中國人的認可。
眾人不約而同地長出了一口氣,吸取歷史教訓,按“利瑪竇規矩”傳教已經是他們的共識,并沒有什么抵觸。
歷史上,在利瑪竇去世后,一些狂熱的傳教士認為利瑪竇過于遷就中國人,發展教徒速度太慢,遂采取了激進的傳教方式。
正因為他們排斥儒家思想,嚴禁中國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會人士的反感與懷疑,被偏愛佛教的南京禮部侍郎沈灌借機利用,釀成了“南京教案”。
這次打擊對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是沉重的,傳教士們被驅逐、囚禁,甚至被殺害,在中國內地幾乎無立足之地。
教訓是深刻的,金尼閣和湯若望等人怎會重蹈覆轍?
所以,這些傳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第一個要做的工作便是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
然后,他們脫下僧袍,換上儒服,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
同時,他們還注重與朝野名流的交往,希望贏得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這也是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
金尼閣拱手道:“尊貴的陛下,除了翻譯書籍外,不知還需要提供什么樣的幫助,才能令您滿意。”
“首先是建槍炮廠。”朱由校伸手指了指湯若望,“便由湯教士負責督造,如何?”
湯若望躬身施禮道:“能為陛下效勞,榮幸之至。”
朱由校笑著點了點頭,隨手拿起望遠鏡,說道:“還有這個望遠鏡和諸位帶來的器皿儀器,朕需要很多,可從海外購進又費時太久。這樣,買和造同時進行,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
停頓了一下,少年皇帝補充道:“如果能從海外招募來各行業的工匠技師,或者是學者老師,一律待遇優厚,你們也將得到獎賞。”
不管是拿來主義,還是引進學習,抑或是直接購買,朱由校準備全部用上,以最短的時間開啟大明的近代科學研究。
科技才是生產力,科技能興邦振國,朱由校篤信于此。
金尼閣用力點頭,說道:“如陛下所愿,我們愿竭盡全力,完成您的任務。”
少年皇帝說的這些,并不難辦,也用不著他們專門跑回歐洲,只要托回國的商船采購招募即可。
至于在中國就地制造,槍炮沒什么問題,就是這個透明玻璃有些困難,但也不是不能克服,大不了等招募來的工匠和鏡師到了再造。
“徐卿。”朱由校轉向徐光啟交代道:“金教士等人就交由你安置,他們亦可寫奏疏題本,由你轉呈。辦公場所,所需資金,朕會馬上安排,你們盡快開始工作就好。”
“還有,徐卿與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和《測量法義》已經開始刊印,很快就會面市。”少年皇帝笑得露出了兩顆白牙。
“從全國范圍內招收適齡孤兒的工作也已經開始,先從京師擴展到順天府。科學院的教學,也要盡快準備好啦!”
《幾何原本》和《測量法義》太重要了,且不說在制造和勘測上的大用,就是炮兵的瞄準測距也離不了。
平拋,斜拋…切,斜拋公式也太特么難了,都還給老師啦!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關注“優讀文學”看小說,聊人生,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