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七章 開武舉,增殿試

  王化貞與袁應泰一樣是文官,不懂軍事的文官,還都雄心勃勃,大言不慚。

  只在今年下半年,王化貞便每每輕信諜報,出兵欲戰,又中途而廢。這都好幾回了,你們就沒看出問題?

  我跟你談文官不知兵,你跟我說文官忠義死節,兩個思路、兩個判斷好不好?

  雞同鴨講啊,這話沒法說下去了。

  葉軒沒有了興致,葉向高也不能再與皇帝爭論此事。既然葉向高剛才說得挺誠懇,葉軒也就順勢說出了自己的新想法。

  “國多戰事,良將難求。”葉軒看著葉向高,緩緩說道:“而武職世襲弊竇叢生,八股取士又難錄得全才。朕擬明年開武舉,并增殿試。”

  構建武學學校,專門培養軍事人才,肇始于唐,興盛于宋。

  唐朝在武則天時,增設武科,選取武學人才。而歷史上最有名的武舉人就出在唐朝,郭子儀郭令公。

  宋代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武學體制,并開始將武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開始體系化、成熟化。

  而宋朝武舉考試的原則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

  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吳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文、武兩科取士的詔令,廣求天下能人賢士。

  洪武六年,朱元璋認為科舉挑選出來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罷科舉不用。

  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開科,但卻只從文科取士,未開武科。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國已不復洪武、永樂兩朝的威風霸氣,也沒有仁宣兩代的承平晏樂,盜賊蜂起,邊患頻仍。

  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準御史朱鑒的奏請,下令在南京、北京各辦一所武學,立武學學規。

  結果,英宗因輕啟親征,在土木堡被俘,武舉之事也因此停廢。

  英宗死后,憲宗即位,深以“土木之變”為恥辱,于該年十月批準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舉法》。

  但是,天順八年武舉雖已開科,但卻無一人應試。

  之后,在弘治、成化年間,武舉經常中斷,規模也不是很大,應者寥寥。

  到了正德年間,明武宗詔令武科考試結束,自己將在中府賜宴武舉人,該宴稱“會武宴”。

  嘉靖年間,“倭患”大熾,武舉又被朝廷重視起來。抗倭英雄俞大猷便是武舉出身,在在抗倭戰爭中脫穎而出。

  此外,朱先、郭周、張景安、朱平、姚清等抗倭英雄,都是從武科場上走出來的杰出人才。

  到了萬歷后期,遼東女真興起,在遼東戰場上,同樣涌現出了許多武舉出身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渾河血戰中壯烈殉國的童仲揆。

  盡管武舉已經制度化,并有正德抬高武舉地位的“會武宴”,但在當時的明朝,卻并不受人重視。

  原因很簡單,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問題——重文輕武。

  金榜題名,狀元夸街,御宴簪花,這可都是文舉所享受的榮耀。

  所以,“崇文抑武”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人們都以文舉為正途,以考中進士為光宗耀祖,不屑于武學和參加武舉科考。

  明人吳騫輯在《東江遺事》中寫東江鎮帥毛文龍在萬歷年間參加武舉時,還提到:“明俗輕武人,鄉有習武者,目為兵,不齒于所親。”

  這就又提出了個問題,那就是明朝的軍籍。

  明朝可沒有什么“一家參軍,全家光榮”,更沒有什么“優待軍屬”,軍籍和民籍有別,社會地位低人一等。

  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以子孫中武舉為恥,認為這是自輕自賤、使祖宗蒙羞的做法。

  而葉軒增加殿試,把武舉抬到跟文舉同樣的地位,自然是為了招攬人才。同時,走出扭轉“重文輕武”之風的第一步。

  葉向高沉吟了一下,開口問道:“陛下,明年是會試,再開武舉,是否顯得緊促?”

  葉軒反駁道:“早擬旨,早頒布天下,明年春天會試,秋季再開武舉,又有何緊促?嗯,就這么定了。”

  葉向高見皇帝心意已決,這又不是什么違反規制的事情,也沒理由反對,便躬身領旨。奏事已畢,葉向高告退而出。

  首輔也該換啦!葉軒拿出自己的小本本,又開始劃圈圈。

  劃著劃著,葉軒無奈無力地嘆了口氣。

  撤換幾個官員又如何,頂替他們的還是東林黨同志,對大明的政局好象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思索半晌,葉軒才想起英國公張維賢,令宮人宣召。

  明朝的軍隊主要以衛所為最基本的構成,其中每個衛大致有五千六百名士兵。

  在朱元璋初設“京營”衛戍部隊的時候,其共有四十八衛,合計兵力近二十七萬人。

  隨著大明王朝逐漸趨于穩定,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明朝都城被遷往北京,衛戍壓力倍增。

  于是衛戍部隊“京營”的兵力也進一步提升,擴充到了七十二衛,總兵力高達四十萬人。

  按照《明史》記載,明朝的京營被分成了三個大營,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各司其職。

  但這支裝備最好的京畿衛戍部隊,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戰績呢,反正葉軒是想破腦袋也沒找到。

  在正統年間,京營已經是不堪一擊,在土木堡之役中幾乎全軍覆沒。

  后來雖然經過于謙的重建,以及正德的整頓,京營止跌回穩,但也只是暫時的的。

  現在,葉軒不用去調查,也知道京營是個什么熊樣兒。

  大明啊,好象已經是千瘡百孔、積弊極深,衛所糜爛、黨同伐異、賦稅日減、天災將近、戰事不止…

  唉,渾渾噩噩還少些煩惱,銳意進取、興利除弊反倒不知該從哪里下手,實在是要改變的太多了。

  葉軒又召見了英國公張維賢,詢問了一下京營的情況,透露出整頓的意思。

  張維賢心中明白,這是皇帝先打個招呼,讓自己這個掌京營的主官提前準備準備,別到時候弄得太難看。

  當然,他也知道京營現在的情況,也只能盡力而為,爭取做到表面光鮮罷了。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關注“優讀文學”看小說,聊人生,尋知己

飛翔鳥中文    我真是大昏君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