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 覲見皇帝

  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覲見皇帝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覲見皇帝(1/2)

  就在這種想法之下,一些東百大臣竭力反抗。

  只是這種反抗,顯然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大明相比于他們來說,勢力實在是太大了。

  而且這次決心也非常大。

  從上到下,根本就不允許失敗。

  皇帝想要封神,大臣們也想要。

  而小兵們又得到了大臣們節衣縮食省下來的軍餉。

  畢竟又要讓馬跑,又不給艸吃,那是不可能的。

  王朝末日,明明要完蛋,大家還不出錢,是因為組織度已經崩潰了。

  大家人心散了。

  只想著存著自己的銀子,等到新朝做官。

  當然能這樣想其實也沒錯。

  大明完蛋后,真的是超過大半明朝管員直接做了清朝的管。

  當然后來等到大清穩定后,又開始收割了。

  這就是另外一回事。

  地主官僚總是目光短見的。

  只看到眼前就行了。

  而現在不同,他們的利益高度一致。

  那可是封神。

  封神之后,就能上天了。

  凡間的土地、財富還有用嗎?

  自然是拿出來押上去。

  尤其是那些內閣大學士,尚書,侍郎,一個個家產萬貫。

  他們年齡也大了。

  還留著土地給孫子?

  不如給自己。

  所以一個個偷偷捐出去當軍費。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偷偷捐,上天看得見,別人看不見。

  這就行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東百大臣們,他們如何能夠對抗?

  正常情況下,他們就不能夠對抗。

  能做的事情非常少。

  當然還是有忠臣的。

  畢竟這也是立國數百年的王朝。

  雖然不停更換大王。

  這些忠臣選擇了與對手戰斗到底。

  哪怕明知道是螳臂當車。

  他們勇敢地站出來揭露出來了大明的錯誤。

  而在這時,又有人勸說他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家都當大明人不好嗎?”

  “就是,干嘛非要出來死抗?”

  “而且當了大明人之后,我們百姓的賦稅也可以減輕。”

  這些人說的沒錯。

  其實這個時候很多周邊的小國百姓。

  他們的生活水平還遠遠不如大明。

  當然也有一些地方是比大明好。

  那就是土地遠遠比人多的地方。

  生活會比大明好的多。

  但這個時候還屬于近代,西方還沒有拉開差距。

  而且西方還屬于剛剛啟蒙,很多城市仍然很糟糕,疾病流行。

  遠遠沒有大明的建設好。

  最起碼,大明城市的糞尿很少。

  因為農業早早就開發出來農家肥料,靠發酵來獲取肥料。

  簡單來說,大明的糞尿是一種昂貴資源。

  只有王霸之士才能壟斷買賣。

  糞有糞道,號稱“道主”。

  真的,歷史上就這樣稱呼。

  不知道“道祖”聽后是什么心情。

  所以說在街頭上,基本上是看不到糞尿遍地的。

  也沒人舍得浪費,都是收集起來賣給道主們。

  光這一點,就遠勝過毆洲了。

  至少高盧人不會用糞便做肥料。

  于是高跟鞋因此發明在高盧,包括裙子也是如此。

  都是給外出的男人穿的。

  就是防止糞尿。

  而且在笆籬街頭,走的時候要打傘。

  不是為了優雅,是為了防止被二樓潑下來的尿一身。

  正是這樣骯臟的環境,才出現了席卷毆洲的黑死病。

  不得都對不起他們。

  可以說像東百,島國這些人口密集之地,可以說他們的生活水平遠遠比不上大明的。

  尤其像島國的大名武士,他們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大明的一個中等地主。

  這是真的。

  戰國時期,大名他們吃穿住用都很差勁。

  尤其是吃的方面,每頓飯吃一條魚,吃個大米團子,就是很不錯的飯。

  所以現代之前,島國人個子都很矮小。

  其實就是營養問題。

  而大明一些中等以上地主,有幾百畝地的地主,吃得都很好。

  當然大明年年饑荒也是正常的。

  人口多,土地平均少。

  雖然已經中興過幾次,大臣們也下狠力整治過豪強許多次,抑制兼并也很強力。

  力度都比張居正的十年中興大得多。

  畢竟張居正是用一人之力,一人之智,對抗整個官僚群體,才能取得一時之勝利。

  剛剛死了,就一切都完了。

  而他們不一樣。

  他們是要封神的,而且要持續下去。

  所以很多措施,比如征稅問題,比如清查土地的問題,還有廢除人頭稅,誰有地收誰的。

  以往會有“詭寄”問題,就是將土地強行安排給窮人,地主不占土地。

  但是這樣做,如果碰到較真的縣令、知府,就很麻煩。

  你詭寄,變成了真寄。

  土地真的就分給了窮人。

  當然能做到這些事情的,也只有在那些縣城,府城比較近的地方,官府力度比較大的地方。

  好在京城周圍上千萬畝的土地上,是牢牢實行了這些措施。

  因此京城周圍上千萬人,是很支持皇帝和重臣的。

  這也是基本盤了。

  以往大臣和皇帝不重視這個。

  只貪圖享受。

  現在為了封神,自然要重視。

  你不重視,百姓就不出力,不出力,你就沒有大功勞。

  開拓邊功可不容易。

  漢武帝花光家產,讓人口減少一半,才干掉匈奴,才開拓出通向西域的道路。

  就這還要下罪己詔。

  而那樣做,顯然不行的。

  上天不會認可。

  上天要的就是既要百姓安居樂業,又要開拓邊土。

  這就需要利用邊土來安置百姓。

  現在他們發現了,向西是死路一條。

  因為安置了不了百姓。

  只有向東,向南。

  開拓出來的新土地,才能安置流民和百姓。

  以往沒有動力。

  一虧損,就不想干了。

  畢竟虧損后,他們就撈不到油水了。

  還要費力填補虧空。

  很快這些人,他們選擇新辦法。

  那就是,千里迢迢,派人去大明找大明皇帝去哭訴。

  一路上,那可真是九九八十一難。

  中間經過了很多人的刺殺、挑釁、阻攔、埋伏,陷阱…

  因為重臣們,都不想讓他們將這事挑出去。

  畢竟這事說出去不光彩。

  他們就屬于既要還要的那種人。

  他們又想要東百之地,又想要好名聲。

  如今費力經營,只是到時候讓東百人自愿獻上土地。

  而且對于封建王國來說,海外有人獻上土地,他們都不要。

  因為太遙遠,治理不過來,是虧本買賣。

  每年有事還要幫忙,還要管朝貢的事。

  就像大清就是如此,海外有人建立了王國,想要歸降,竟然不要。

  說他們是化外之人,是棄民。

  而現在,大明有著封神之望,自然不會如此。

  總之在演了一出真“西游記”后,四個東百的使者,終于抵達了大明京師。

  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覲見皇帝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覲見皇帝(2/2)

  這也是因為東百距離大明不是太遙遠。

  真要是和天竺一樣遙遠,早就掛了。

  即便這樣,來時360人的使者團,到此時只剩下四人。

  其他人去哪兒了?

  問就是“漂沒”了。

  他們是從海上漂流過來的。

  走海路還有可能。

  走陸地沒有一點可能。

  來回繞圈,中間土匪那么多。

  海上靠著船快還能跑一跑。

  在陸地上是真沒法跑。

  畢竟陸地到處都是關口,制造個失火、中毒再容易不過。

  而海面上就沒有這些。

  只要繞過幾只巡邏的大明船隊就行了。

  就能一路西去,直接從津門登陸。

  即便如此,還是受到很多災難。

  進入京師,等待接見又是漫長的一關。

  好在是進了京師,大明人不是倭寇,還要臉。

  不會公然搞出殺使者的事。

  倭寇可是經常干這事。

  甚至出來朝貢時,還敢因為小事,公然拔刀砍殺大明人。

  這是歷史上確有其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號稱萬國來朝的大明,為了息事寧人,沒有追究對方的責任…

  其實就能看出大明的虛弱了。

  那時候大明還是剛剛經歷過土木堡之變不久。

  武功已經廢弛了。

  隨后倭寇就興起了。

  就是看出了大明的衰落。

  數月后。

  朝廷終于接受了對方的求見。

  朝堂上。

  東百人使者哭泣道:

  “皇帝陛下在上,我東百世代為您的藩國,年年進貢,歲歲送禮。”

  “結果你們士兵卻賴著不走,不僅不把倭寇打走,而且還想要吞并我們的國土,還有天理嗎?”

  “還有王法嗎?”

  皇帝冷冷地看著他們。

  不發一言。

  他在心想,老子要上天封神,誰在乎你的天理和王法?

  如果不是擔心上天震怒,這事做得也有些不地道,需要從道德上裝飾一番,根本就不會接見你們。

  而在這時,禮部尚書出來道:

  “你這使者,好不曉事。”

  “以往你們被倭寇欺負,我們屢次派兵幫助,你們可給我一分軍費?”

  “都是花我們自己的錢!”

  “那是我們的錢!”

  “如今不過是在你們土地上宣揚一下我大明教化,讓百姓互相沐浴圣恩。”

  “你們竟然強詞奪理,說什么賴著不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圣上之兵,駐扎在哪兒都是理所當然的。”

  說的好。

  皇帝在心中拍手。

  就沖這一番話,這個名為儒家,實則縱橫家、雜家的尚書就沒有提拔錯誤。

  皇帝早就通過史書看明白了。

  儒家只適合維持秩序,不適合立功做事。

  更加不適合封神。

  儒家很容易陷入腐朽和安逸之中。

  上下尊卑,大家都不要變動。

  法古就好,不要變法。

  所以春秋戰國,格局時時變,儒家才興盛不了。

  等到穩定了,才開始興盛。

  現在西邊的土地都打不動了。

  因為百姓沒有辦法繼續在那里生存。

  而且路途太遙遠。

  那只能從東面和南面取。

  至于說什么面子問題,幾百年后誰在乎?

  而自己卻已經成為神仙,更加不會考慮面子問題。

  在長生面前,還要什么面子?

  反正現在朕必須要土地。

  但是這句話是不能跟他們明說的。

  這時,那使者無言以對。

  只能叩首道:“還請皇帝陛下慈悲啊,寬赦我東百子民,我等以后定然更加勤懇侍從。”

  眾管員紛紛不屑。

  這就是事大罷了。

  若是大明衰落,他們定然要投靠別人。

  所以肉還是趕緊吃到嘴里最好。

  而皇帝則說:“好了,朕知道了,朕會下旨詢問事情真相的。”

  “你且回去等著消息好了。”

  接著那使者不想走。

  隨后被大漢將軍拖了出去。

  “皇上啊,您可不能罔顧大明威嚴啊。”

  皇帝心想,無聊,這大明威嚴,能有封神重要?

  隨后,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

  在大明那些干臣名將的治理下,東百底下百姓們都慢慢心歸大明了。

  當然他們也是無足輕重的。

  真正能控制他們的是還是士紳。

  而那些士紳也選擇投靠大明。

  畢竟加入大明,幾百年后自己的子孫也有可能封神。

  如果子孫封神,或許能追溯自己身上。

  這當然是那些大臣們暗示他們的。

  沒人明說。

  但是讓他們自己領會。

  因此那些士紳們選擇投靠大明。

  東百僅有的忠臣們,早已經感到大事不妙。

  雖然是螳臂當車,但他們還是選擇狠狠造謠。

  甚至不惜殺戮和劫掠自己的村子,嫁禍給大明的駐扎官軍。

  用來污蔑大明人。

  在權立面前,他們露出了本性。

  雖然封神很好,但未必能夠成功。

  相比之下,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要。

  有這種想法的人,還是不少的。

  “現在他們對你們好,等到你們都歸順大明后,肯定就不會好了。”

  “你們想一想,他們現在的軍費,還不是大明人提供的?”

  “所以保持現在的狀態,堅決不服從大明,他們反而會一直對你們好。”

  不得不說,聰明人真得不少。

  只不過這話已經說的晚了。

  而且決定東百歸屬的,也從來不是那些百姓。

  他們沒有力量決定這些事。

  很快.

  數年后。

  在控制了四下之地后,大明這才派軍進入了他們的都城。

  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他們是要收取土地。

  而不是搞征服。

只有將  否則看似一個命令就征服了,其實一有風吹艸動,他們就會反叛。

  而他們也不敢不開城門。

  因為其中已經有多支被策反的均隊,駐扎在都城里。

  而且他們同樣策反了許多大臣,掌握著朝堂。

  他們雖然早知道是引狼入室。

  但又有什么辦法呢?

  他們一直占著大明的便宜,讓大明為他們抵抗倭寇。

  不知道虧損多少經費,抵抗多少次。

  甚至可以說大明因為抵抗倭寇,至少損了30年的國運。

  因為歷史上打敗豐臣后,著名的戚家軍因為要拿回自己該拿的軍餉和賞錢,被某個文官騙到校場上,沒有拿武器而誘殺。

  至少殺了一半。

  剩下一半遣散。

  這就是文官們干的好事。

  沒錢發軍餉,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制造問題的人。

  當然,現在有蒼天在看著,這種事肯定不可能發生。

飛翔鳥中文    神秘讓我強大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