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暗香來,枯木逢春黃花開。
一樹綠海郁郁蔥蔥,給枯黃的大地增添了許多春意,里面有星星黃花,點綴樹梢,成滿溢之態。
槐樹花本無多少香氛,但此時這氣味卻幽香沁人,淡而不散,彌漫到每一個角落,十里可聞。
只要逢人那么輕輕一嗅,就能讓身體升起許多暖意,如沐春風,似臨夏日,寒意盡去。
“這是槐花!不是梅花?”
“怎么可能!槐花不是每年六、七月才開的嗎?”
“槐安小居,槐安小居,顧名思義只有大槐樹一棵,開的不是槐花又是什么?”
巷弄里一片沸沸揚揚。
人間六月看飛雪,冬日開遍夏日花!
這等奇景讓每個見到之人都壓抑不住地贊嘆、議論…
槐樹之身更是紋理虬結,形態驚奇,仿若臥龍。
原本就是一棵高聳大樹,現在冬日開花,更是一棵世間少有的奇木了。
一陣強勁地北風吹來,黃花星星點點,灑落而下,恍若飛絮,吹落如雨,落在人的頭發、肩膀、袖子上…化作香泥,氣溢口鼻。
“好甜!”有人好奇地撿起一朵槐花放在了嘴中。
嬌嫩的花蕊立刻在舌尖綻放,清甜之意彌漫口腔,勝似蜂蜜之甜,更比茶茗洗滌人心。
“甜槐,甜槐!小孩來采,娘親做菜…”
“槐樹花開,水蒸雞子嘍!”
“又香又嫩的槐樹花蒸雞蛋!”
一群小孩子歡快地唱起了童謠,爭先恐后地撿了起來。
其他人這才后知后覺,紛紛哄搶。
冬季新鮮菜可是難得,更別說槐樹花這種難得一見的反季節美味。
這奇槐花香光是聞起來就這么神奇,若是人吃了,好處一定會更大吧。
所有的人看著大槐樹的眼神都變了,爭搶個不停。
但那些被風吹落的槐花零零散散,實在不夠這么多人來搶,一時場面頗為混亂,有心思活絡的拿著長竹竿來打。
可惜那龍槐長得又高又大,怎么也夠不到。
只有偶爾一點槐花吝嗇的飄落下來,引起一陣大呼小叫。
有皮娃子等得不耐煩了,靈活得小猴子一樣就要翻過墻頭,卻被一把被自家大人拽了下來,狠狠打起了屁股。
“小兔崽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兇宅你也敢爬?反了天了!”
“院里老槐冬天開花,這分明是祥瑞啊!怎么會是兇宅?”皮娃子哇哇大哭起來,一臉不服。
“說得對啊!”童言無忌,一眾大人們面面相覷起來。
不知不覺中,他們對這座兇宅沒了那么多的忌諱,但卻更加敬畏了。
槐安小居雖然還沒開門,不知道里面什么情況,但門口聚集得人越來越多,一個個探頭探腦,偷看里面的情況。
古峰是在一堆喧嘩聲中被吵醒的。
冬睡遲遲,他伸了伸懶腰,披上衣服走出一看,不由贊嘆出聲。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好一樹傲雪盛開的冬槐!”
一夜,園中老槐如逢新春,滿樹翠綠,黃花開遍。
冬天陰煞升騰,萬物肅殺,唯有這老槐樹心中卻有一股至純浩陽之氣深藏,生機萌發,一夜間抽枝、發芽、開花…
北風颯颯,院內遍地金黃,更有香氣彌漫,讓人心神欲醉。
古峰嘴角微微帶笑,滿園景色入眼,微微沉吟,一種油然的沖動涌上心頭,悠悠而念。
春夏秋冬四季輪,老槐蟄伏綠不存。
忽有一意乘風起,豈讓梅君獨為尊。
黃花滿樹如星辰,幽香縷縷侵心魂。
莫道人間無顏色,寒枝更勝萬木春!”
詩歌朗朗,聲雖不大,但清晰入耳,仿若一縷清風壓過了雜音,清晰地傳遍了每個人的耳朵。
通篇毫無半點艱澀,文字簡樸,連七八歲的小孩也能聽懂。
但詩中之意并不半點粗鄙,更有一股莫名的意氣于其中,讓人不知不覺間心生敬重,不敢再大聲喧嘩。
不知不覺間,外面沸騰聲漸漸平息。
但濃濃的好奇心還是讓他們眼神交流,小聲議論。
“里面有人!”
“那書生沒死,還在念詩呢!”
“這不是兇宅嗎?難道是假的!”
“怎么可能是假的!之前都死了五個人了!”
“那這是怎么回事?”
“只有這個可能,就是這書生已經將兇物給除了!”
“這怎么可能?”
“冬天槐樹都能開花,還有什么不可能的!”
“這倒也是!”
雖然不敢大聲喧嘩,但那竊竊私語的聲音卻不絕于耳,透著濃濃的好奇心。
更有一個個腦袋探出頭來,不時向院里望來,探頭探腦,當看到古峰時,立刻驚嚇地退了回去,但很快又有其他腦袋小心翼翼伸了出來。
古峰見狀暗暗好笑,但同時心中也直犯嘀咕。
冬日槐樹花開,這等異象還是太駭人了!
一點也低調不起來,引來這么多窺視。
再這么下去,就要耽誤自己讀書了!
大明文風鼎盛,有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是頭等大事,若無功名在身,簡直寸步難行。
童試在即,正是一心閉門讀書的時候,實在無心去管其他雜事了。
現在院外人聲鼎沸,自己這么一出去,非要炸鍋不可。
還是老老實實宅著吧!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如此,不如讀書…
古峰重回屋中端坐,拿起四書五經朗朗而讀了起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四書五經的內容早已盡在心中,但隨著一遍一遍默讀,圣人微言大義如同高山之流水,在心頭回響,一種微妙的明悟升起,雖然只是淡淡,但卻如空谷來風,久久回蕩不散。
識海中一棵文膽淬亮,迸射出莫名的光華。
他念誦之聲朗朗,漸漸升起一種無形的意味,在虛空震蕩。
從四面八方而來,不知來處,卻回蕩在人心田中,帶著特殊的韻律和節奏、
大禮、大樂、大雅…卻以最平淡微妙的方式展現出來。
不知不覺中,所有的喧嘩全部平息。
院外眾人噤聲,不敢再升起半分冒犯之心。
他們恭恭敬敬地彎腰鞠躬,小心離開了,連步伐都是如此之輕,仿佛夜間行走的貓,不敢發出半點聲音。
讀書人雖往往手無縛雞之力,但自有一股力量,發起于內心,無形無質,卻是如此地有力,令人本能心生敬畏。
大人們紛紛離開,但卻有一群孩子留了下來,抬頭望著高高的院墻,豎起耳朵靜靜地聽著。
赤子童心。
不知道為何,這些原本老夫子口中枯燥的文字現在聽起來,卻是如此地…動聽、高雅、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