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五十章 三徐開泰

  要說近來浙江文壇名聲最盛者,自然非徐言莫屬。

  一首首絕美詩詞信手拈來,直是把風頭出盡。

  斷橋桂集上作的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見”更是把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無數才子名士紛紛慕名前來,想要和徐言結社。

  孤山書院一時熱鬧了起來。

  對此徐言自然是樂得見到的。

  孤山書院屬于那種典型的實力大于名氣的地方,書院的師兄們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他超喜歡待在里面的。

  能夠靠自己的名氣帶火孤山書院,讓師兄們沾上點仙氣,徐言頗是自豪。

  來到人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

  直到一日宗臣與徐中行結伴而來,讓徐言大吃一驚。

  這二人皆非等閑之輩。

  徐中行是湖州長興人,正德十二年生。

  宗臣是南直隸興化人,嘉靖四年生。

  徐中行雖然比宗臣大了整整八歲,但二人結識已有數載。

  這二人后來同在嘉靖二十九年科舉中登科,后與王世貞等人結社,史稱后七子。

  二人算是慕名前來,要以詩文會友,和徐言暢談一番。

  徐言自然不好拒絕,把二人迎進書院。

  時值金秋佳節,院中灑落一地金黃。

  三人圍坐石桌間,品茶吟詩好不快哉。

  徐言對二人的詩詞還是很推崇的,思忖了片刻主動道“子輿、子相兄皆是大才。不知對如今文壇詩壇怎么看?”

  這一問可正是對了二人的胃口。

  三人中以徐中行最為年長,他率先說道“如今大明文壇其風靡靡,絲毫無陽剛之氣。長此以往,令人憂心。在某看來不作詩文則罷,若作則應向前朝看齊。所謂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徐中行提出的這個觀點在大明并不陌生。

  李夢陽、何景明等人曾經倡導過復古。

  后七子不過是其延續罷了。

  但在這種靡靡之風下,能夠堅持提出這個觀點也是殊為不易了。

  宗臣聞言頻頻點頭,接道“子輿兄說的不錯。詩文自然要有詩文的味道。想那無病呻吟的詩句聽來真是令人作嘔。”

  相較于徐中行,宗臣的觀點更為激進。

  因為他的偶像就是詩仙李白。宗臣常常模仿李白的風格寫詩,雖然不可能作出那種流芳千古的佳作,但在嘉靖年間也頗是賺的一些名望。

  讀書人嘛聊著聊著就耐不住性子了。

徐中行見秋色絕美,隨口吟道  “秋高葭菼大河回,病起層樓雨色開。滄海白云陪下榻,中原落日見停杯。

  一官已負陶潛興,九辯誰憐宋玉才。因憶吾儕燕市里,每逢佳節便登臺。”

宗臣也不甘示弱,沉聲道  “閶闔天門夜不關,酒星何日謫人間。為君五斗金莖露,醉殺江南千萬山。”

徐言見二人“來者洶洶”,且都盯著他看,知道自己若不拿出一首佳作來是不行了,遂沉吟片刻道  “鸕鶿荷葉滿秋煙,太液滹沱處處連。

  碧浪半湖雖似鏡,銀鞍十里不如船。

  堤同隋苑能栽柳,歌欠吳姬憶采蓮。

  不為無魚思故國,他鄉風物本凄然。”

  三首詩作罷,自然免不了比較。

  徐中行、徐言作的是七言律詩,宗臣作的是七言絕句。

  從字數上來看,宗臣是有些吃虧的。

  但若是論氣勢,宗臣的詩作卻是絲毫不落于下風。

  其最后一句“醉殺江南千萬山”頗有幾分李太白的意蘊。

  嘖嘖,不愧是在青史上留名的人物,果然不凡!

  三人一番討論,見分不出個高下來,相視一笑。

  “以時賢弟年紀輕輕便有如此大才,前途不可限量啊。”

  徐中行別看才三十出頭,但在大明這個年紀都可以當徐言的爹了。他熬了十數年才獲得如今的名望,而徐言十五六歲便名滿江南,故而徐中行才會那么說。

  徐言連忙道“子輿兄謬贊了,某實愧不敢當。”

  宗臣笑道“以時你就別謙虛了,能得子輿兄夸贊的人可不多啊。”

  徐中行有限尷尬的咳嗽一聲道“子相,我想要在杭州待一段時間,你怎么看?”

  宗臣思忖片刻道“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在哪里游學都是游學,正好借著機會和以時切磋一二。”

  徐中行大喜,繼而轉向徐言“以時賢弟,不知吾與子相可否在孤山書院暫住些時日?”

  “這個某倒是沒有問題,不過還得問過家師才是。”

  徐言并未將話說死,畢竟孤山書院是錢老先生說了算。

  “這是自然。”

  徐中行點了點頭道“尊師可是陽明先生的高徒緒山先生?”

  “然也。”

  “難怪以時才華如此卓越,原來是王學門徒。”

  宗臣恍然大悟道。

  “吾在興化時便聽過緒山先生大大名,想不到今日有幸能夠親眼見到。”

  “實在是有些不巧,家師今日一早去靈隱寺了,恐怕晚些時候才能回來。”

  徐言趕忙解釋道。

  “這個不要緊,我們可以等。”

  徐中行順著話頭道。

  氣氛一時間有些尷尬,還是宗臣率先打破沉默道“聽聞部堂大人搗毀雙嶼之后,有犁庭掃穴之意,命官軍水師搜山掃海,這真是大明的幸事。”

  宗臣是宋代抗金名將宗澤的后人。

  也許是家學淵源的關系,宗臣不僅屬意文壇,對大明的邊防尤其是東南海防亦很是關注。

  朱紈的一系列舉動端是讓明軍已經消失的氣勢重新又聚了起來,宗臣自然十分興奮。

  在某種程度上,宗臣甚至不能算是一個純粹的文人,其在福建任上甚至組織過民眾抗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根除東南倭患需要時間,不過徐某相信只要朝廷信任部堂大人,倭患是遲早能夠根除的。”

  徐言話音剛落,便聽到身后響起熟悉的聲音。

  扭頭去瞧,不是徐渭卻是誰?

  “文長怎么來了?”

  徐言起身,笑著迎上前去。

  徐渭見院中還有旁人,卻是愣了一愣。

  “這兩位是?”

  “忘了給文長兄介紹了。這二位是某剛剛交的朋友。這位是子輿兄,這位是子相兄。”

  徐言將徐渭引至二人近前,一一介紹道。

飛翔鳥中文    我要做閣老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