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四十二章 從心學到科舉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愛豆看書]

  https:///最快更新!無廣告!

  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閣間。

  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

  巧未能勝拙,忙應不及閑。

  無勞別修道,即此是玄關。

  六一泉在孤山之南,又名竹閣。

  宋哲宗元佑六年,蘇東坡與惠勤上人曾在此地一同哭吊歐陽修。

  徐言陪著錢德洪一路行來,見到蘇軾題的《六一泉銘》很是感慨。

  “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余烈,亦或見于此泉矣。”

  錢德洪背負雙手,吟罷指著身前的竹子道:“乖徒兒,昔日陽明先生格竹子格出心學來,你便沒什么想法?”

  徐言苦笑道:“學生哪里能和陽明先生比較。”

  “陽明先生謫居龍場時環境很惡劣。他時常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圣人處在他的環境會如何做。”

  徐言思忖片刻道:“這可有些難度。孟子他老人家是貴族,孔子他老人家就更不用說了周游列國收徒無數。似乎沒人像陽明先生那樣倒霉。”

  “圣人只是會適應環境。”

  錢德洪毫不猶豫的點道。

  “陽明先生正是悟出了此點,才有了之后的心學。”

  徐言覺得錢老先生說的很有道理,好不容易有機會探討心學,他自然不肯放過。

  “敢問恩師陽明先生是如何看待朱、陸學說的?”

  “朱子通過經書得天理,之后才去實行。陸九淵通過靜坐得天理,再去實行。二人都認定知行是有先后順序的。而陽明先生則認定知行合一。這便是最大的不同。”

  錢德洪和聲解釋道。

  “陽明先生不也提倡靜坐嗎?”

  徐言追問道。

  “那可不一樣。陸九淵提倡靜坐是希望從心中得到真理。而陽明先生提倡靜坐是因為世人心浮氣躁。他只是希望人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平靜下來。所以陽明先生與陸九淵的心即理是完全不同的。”

  稍頓了頓,錢德洪接道:“陸九淵提倡修養,朱子側重學問。為朱、陸爭是非是枉費心力。陽明先生既不否定朱子之說,也不對陸象山先生的心學有敵意。陽明先生認為應該公正的看待朱陸異同。”

  徐言若有所悟。

  “所以,學習陽明心學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其一,立志。”

  錢德洪侃侃而談。

  “不想做圣人的學生不是好學生。要想學透心學,必須下定決心做圣賢。”

  “其二,勤學。為師不是跟你說過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學習才能提升品格。”

  “其三,改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其四,責善。朋友之間要經常以責備的方式勸善。”

  徐言點了點頭。

  “學生明白了。”

  “乖徒兒,你離悟道還差得遠呢。”

  錢德洪似笑非笑道:“不過也不要緊,你還年輕,有的是時間。”

  重新回到孤山書院,徐言便又開始用心讀書。

  可沒過多久,不甘寂寞的錢老先生便湊過來,非要給徐言出題目。

  他出的題目很簡單,只有四個字:后生可畏。

  光看題目似乎是贊揚后生了不起的。實則不然。

  題目出自《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這題目的字面意思實在太簡單了,簡單到徐言都懷疑錢老先生為何出這么一道題目。

  該不會是敲打他吧?

  見徐言一副狐疑的表情,錢德洪解釋道:“年少之人足以積學成德,令人誠可畏,故孔子以其有成期之。安知將來德才兼備者不如我今日。四十五十而默默無聞。故孔子以無成警之,從年少可畏,至老不足畏,悲哀啊。”

  果然!

  徐言就知道錢老先生要開始說教了。

  真是令人頭疼啊!

  這勸學的論調不是在六一泉已經說過一遍了嗎,怎么又變著花樣的來了?

  可徐言又不能拒絕去聽。

  畢竟錢老先生是他的恩師。

  既然無法拒絕,那就只能享受了。

  徐言有心借著這個機會跟錢老先生探討一番破題,便發問道:“敢問恩師,這種題目如何破之?”

  錢德洪見徐言一副虛心求教的樣子,一時來了興致。

  “君子惜于寸陰,持之數年、數十年,真積力久必有所成也。”

  錢德洪頓了頓,繼而接道:“圣人于年少者,以有成期之,以無成警之也。”

  徐言品了一品,贊嘆道:“這破題絕了。”

  這倒不是徐言吹捧,實在是錢德洪破的巧妙。

  一般人看到這個題目都是從一個點來破,很少有人能像錢老先生這樣辯證的拋出論點。

  對于年少者來說,有成與無成只在一念之間。

  至于究竟如何,便要看下文的分析了。

  不知不覺間,錢老先生下了個套,勾著你往下讀。

  “再來。今日只講破題。”

  錢老先生似乎是被勾起了興致,繼續出題道:“君子之志,不達。”

  徐言心道這題目也不算偏。

  題出《孟子》: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乖徒兒,你試著解上一解。”

  徐言思忖片刻道:“君子之學,志在于道,不積漸而不能生變,則不成格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學之者必以其漸,以達為仕進。”

  錢德洪滿意的點了點頭道:“你分析的不錯。為師來教你這種情況下如何巧妙破題。”

  稍頓了頓,錢德洪朗聲道:“論君子之造道,而比有其序焉。蓋成章后達,學之序也。志于道者,而可不務此乎。”

  徐言聽罷不由得眼前一亮。

  所謂造道,指的是提高品德修養。

  王守仁傳習錄里曾說:《大學》古本謂格物尤言造道,又謂窮理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

  而錢老先生破題不遵故有模式,獨辟蹊徑,選擇從“序”這個角度展開。

  這就避免了糾結于君子之志的解釋上。

  當一百個人里有一半以上都這么破題,那閱卷的考官一定早就看吐了。

  這種時候看到一篇角度新奇的文章,閱卷官一定是感動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吧?

  當即勾選通過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文章那么多,若是全看下去要累得吐血。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便是科舉應試的一大技巧。

飛翔鳥中文    我要做閣老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