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在第一次開爐時,這兩座小高爐都被燒塌了。
方長拯救了幾個風箱只有,站在廢墟前,仔細查看和總結了下。
然后他結合建造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得到了大量細節上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諸如支撐結構需要變更、外形需要調整,甚至燃料和礦石及輔料的堆放方式要調整、爐底隔熱需要改進、要增設外層加固箍、煙道預熱需要加長、進風口角度要改正…
總之,修修改改,到了繅絲時候,方長才成功了煉出第一爐生鐵。
到了這時候,他前前后后已經建設了八個爐子。
中間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狀況,諸如鐵水堵塞、爐膛結瘤掛料、出渣不出鐵、爐體漲裂侵蝕、鐵汁遇水爆炸等。甚至其中有兩次,若方長是個凡人,已經魂飛魄散了。
還好所有材料都采自云中山,也都是方長自己所做,拆拆建建也不心疼,更不費錢糧,成本上沒有什么感覺。
紅熱的鐵水從打開的出口流出來,沿著預設好的溝槽流動。
接著,鐵水流進凹槽,漸漸從紅亮變得暗淡,最后顯現出金屬的顏色。
方長依然沒有停止鼓風,他手上動作不停,拉著兩個風箱,因為這個高爐需要保持溫度,待其中內容排空才能停掉。這里的焦炭和鐵礦石存量,甚至外面用來凝固鐵錠的槽,都不支持連續冶煉。
此時已經入夜,高爐口上噴出的火星,還有地上溝槽里流動的紅亮鐵水,將周圍照亮。
待爐中不再有東西流出,方長依然保持了半個時辰的通風。
然后他才停下風箱走過去,查看自己的成果。
最初出來的鐵錠,依然沒有完全冷卻,不過他并不怕高溫,伸手將第一個凹槽里的鐵錠,摳出來拿起端詳。
而后他用手指敲了敲,聲音清脆短促。
“不錯,總算成了。”方長笑道。
不過這里面出來的只是生鐵,生鐵脆硬,適合做些粗笨的東西之外,而且只適合鑄造。若是想做精細物件,還是要用其它手段煉鋼,或者煉熟鐵做東西后進行表面滲碳處理。
雖然生鐵做工具,除了做成錘子之外不耐用,但是可以用來鑄鍋。
生鐵鍋只能澆筑制造,因為沒有韌性且脆、很容易破裂,所以只能用提升厚度的方法來保持強度,這種鍋也很重。
不過它也有自己的一些優點,雖然只有用油開鍋時候操作的好,才不容易生銹,但由于材質問題,鍋內溫度不會過高,十分適合燉煮和普通翻炒,不容易粘鍋和糊底。。
與之相反的是,熟鐵鍋由于材料延展性好,因此往往會鍛打制作,可以做的很薄,導熱快、升溫快,雖然溫度不好控制,但非常適合爆炒,而且熟鐵本身更不易生銹,而且耐磕碰。
方長現在只有生鐵錠,所以他準備先澆筑一口鐵鍋,將目前用的青銅鼎和青銅板更換下來。
這件事情被他放在了第一位。
繅絲進度被停了下來,繼續煉鐵和炒鋼的事情也被停了下來,甚至由于興致盎然,方長放棄了睡眠和吃飯,畢竟對于修行人來說,不管是睡眠還是進食,其實并不是必需品。
不過在正式著手之前,他先是在無名殿前方十幾丈外,用石頭壘了個四四方方的臺子,將自己之前一直用來烹飪的鼎放在那里,制作了個雕塑。
若是有凡人能看到這前后的變化,會感覺瞬息間,仙棲崖上的格調都提升了幾分。
他先是建造了座一人高的爐子,將已經煉得的鐵錠敲碎,和焦炭一起,層層疊疊碼放在其中,而后升火鼓風。待里面生鐵重新融化成鐵水,則通過爐旁的出口,經由一個小平臺流入方形的鐵水池子中。
用青銅勺子快速舀起池子里的鐵水,倒進他提前做好的兩個大小不同的鐵鍋模具中,將上蓋蓋上,方長便將其放在了旁邊,進行冷卻。
鑄個鐵鍋并不難,之前方長鑄造了許多銅器,如今只不過是在之前經驗上,進行些許升級而已,模具里面的鐵鍋,成型當無問題。只需要等待其涼透,就能夠打開模具,取出鐵鍋打磨光亮。
接下來,他并未停手。
因為爐子里面的生鐵錠并不少,他差不多已經將整整一高爐礦石煉出的鐵錠,放進去了一半,所以如今鐵水池里面,呈紅亮狀態的鐵水并不少。
方長并不準備再鑄造什么東西,仙棲崖是他一個人的道場,也不需要什么銅鐘鐵鼓之類,對于這些鐵水,他有更具趣味的用途。
炒鋼是種相對簡單、成分可適當控制、生產率不低的煉鋼手法,只要操作得當,質量也不會低。
他早就準備好了相關工具,如今鐵鍋已鑄,就等冷卻,他開始繼續煉鋼作業。
比起融化生鐵水進行鑄造,炒鋼需要的附加工具很簡單:
一根柳樹干。
本來,凡間炒鋼時候往往使用柳木棍,但方長力氣很大,他干脆在森林里面拔掉一顆柳樹,將其根和枝葉去掉,只留下主干部分,并去掉了樹皮,成為一根粗且光潔的柳樹干。
而后方長一手風箱,一手持了根柳樹干,在鐵水里面不停攪拌。
翻炒過程中,由于其中的碳成分和空氣接觸面積變大,會發生燃燒提高爐溫,而使用柳木攪拌,也讓里面的碳含量維持在一個合適的水平。
當然,方長還是摸索了段時間,才憑借修行人超凡的素質,找到了合適的手法。
總體來說,炒鋼比將生鐵塊進行鍛打,得到“百煉鋼”的方式,要高效太多。
它的成品往往為熟鐵或者低碳鋼,方長運氣很好,這一爐炒出來的,凝固后他端詳了下,確認是缸。
產物被方長制作成了細長條形,這樣比較適合熔煉鍛打,制作成各種所需的器件。
不過,方長先用最后的一些鋼水,制作了柄錘子。
嗯,到時候給這個鋼錘頭安個木柄,就用它來錘煉這些鋼條,不知道算不算“煮豆燃豆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