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
按書名按作者正文太宗篇終一個時代的結束樣式設置正文太宗篇終一個時代的結束
上海外港,俯瞰大海,控扼長江,壹號港乃是軍港大漢東海艦隊的母港,出長江,跨大海,總能望見威武霸氣的戰艦,一舉一動都是對遠航而來的外夷商人的震懾,尤其在東海艦隊完成炮艦的更新換代之后。
貳號港距離壹號港有一定距離,是上海最大的民用港,規模大,泊位多,一次性能供上百艘大船停泊。與沿松江鋪開的內河碼頭不同,貳號港口多供近海、遠洋大船停泊,而深秋時節,正是港口最為忙碌的時候。
因為泊位緊張,無法進港,在上海港外還游弋著不少商船,都很“乖巧”。沒辦法不聽話,就在不久前,有一艘大食商船趕到上海,不知是第一次來沒有經驗,或者船長被蒙了心、失了智,竟敢不按規定、不聽指揮,想強行進港,補水下貨。
海關的巡邏船幾度警告,不聽,然后竟引出了東海艦隊兩艘炮艦,當著眾番船的面,打了上百發炮彈,將那艘大食商船生生擊毀壞,可震煞了一大波人。
正常情況下,上海這邊的反應是不至于如此過激的,海軍也沒這么輕易出動。但是,此番上海正處于特殊時期,皇帝即將巡幸到此,豈能容區區蠻夷放肆,大漢的規矩,必須讓洋夷老老實實地遵守,否則墮了大漢天威,失了國格,若是上達天聽,那可不好交代
對皇帝的駕臨,高興的不只是上海的士民商賈,還包括成千上萬的外商,一定程度上,他們比大漢的子民還要興奮。畢竟,大漢沿海雖然開放了許多商埠,但大漢內地尤其是靠近皇權核心的京畿地區,卻是越發難進了。
對于諸多自海上遠來的夷商,整個大漢依舊籠罩著一層迷霧,開放的窗口固然光鮮亮麗,繁榮發達,吸人眼球,但比起神秘權威、統治著萬里江山、億兆生民的大漢皇帝,至少在當下,吸引力卻不那么足了。
而趁著本季抵達上海的夷商們,又如何能不趨之若鶩,以至于有些準備離港返航的商船,都改變了時間計劃,就為了一瞻大漢皇帝的絕世風采,即便只是湊個熱鬧。
皇帝劉旸對上海的視察,還是從基本的政治民生開始,當然,對于這座已經成為大漢帝國最大貿易港的商業城市,過問事務多少要偏重于商業。
在這方面,有幾個讓劉旸都感到咋舌的數據,到雍熙十三年,上海所有港口埠頭十日周轉停泊的載重已達到32萬石之多,這樣規模的貨物吞吐,已經讓上海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漢第一大港。
同時,每年僅江海關的總商稅收入,就已近三百萬貫。由于朝廷在糧食輸入上的低關稅,每年自南洋輸入上海港的糧食,也超過三十萬石,足以供上海全境四十萬士民兩月的糧食消耗。
除糧食之外,各種商品、物資的吞吐量,也在雍熙十三年攀至新高.
當那一串串經過修飾的數據擺在劉旸面前時,他也不禁有些眼花繚亂,于老大帝國的巨大體量而言,上海這點成就并不算什么,然而,這才幾十年啊,曾經的漁村、農田,就發展到如此地步。
一時間,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劉旸,也覺魔幻,內心充滿了不真實感,忍不住好奇心去探究究竟是如何成就這樣一座大都會的,而細思之后,劉旸生平第一次真正接受并肯定了“商業”的驅動力量。
上海已經不有不少洋商夷館,常年寓居于此的外商夷人也有數萬人了,對于這些,劉旸倒不像世祖皇帝,看著礙眼,要清除一番,當然也是由于上海這邊的外商多比較守規矩。
連同高麗、日本這樣的“友邦”商賈在內,劉旸命人從諸國各地商人中挑選了一些人作為代表,與他共進晚餐。
于是,有十二名外商成了“幸運兒”,得以就近與大漢天子對話。當然,這十二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家資豐厚,名氣大,且久居上海,識漢字,說漢話,遵漢禮。
在京城時,劉旸也曾不只一次同自陸上遠來的夷商接觸過,從那些陸商嘴中了解中亞乃至更遠地區的宗教、政治、軍事、經濟以及語言文化。
但對于浮海來者,過去劉旸見得多的,主要是早期的土著國家使者,隨著大漢對幾乎整個東南亞的制霸切割,這種外交狀態也逐漸變成如今“新漢藩體系”。至于海商,實事求是地講,此次還是劉旸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進行對話。
談話的內容,大體是一致的,主要是讓劉旸了解他感興趣的那些國家、百姓、文化、風物,增進皇帝對異國他方的認知。有一說一,由世祖皇帝開啟的對外拓殖,是極大地擴寬了一部分大漢士民的視野與眼界,且不提那些早就奔波于海上的海軍、權貴及海商,就是皇帝劉旸也在疑慮的同時,也抱有一種強烈的探究心理。
就時下而言,大漢帝國的對外海貿,主要還是針對高麗、日本,以及南洋封國,高麗、日本就不多談了,那是“傳統”的貿易對象,僅上海港,每年來往于二國的商船就不下一千艘,二國的金銀銅況,在大漢是最受歡迎的。
至于南洋諸國,在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之后,已經越發像樣了,也能夠向大漢反哺更多資源,尤其是香料與糧食,幾乎是填不滿大漢市場的。
相比之下,曾經一度作為“主力”的大食商人,卻有些消沉了,一時帝國對他們宗教信仰上的排斥乃至禁錮,另一方面也因為大食地區的混亂。
那里正發生著又一場劇變,而安西三國的加入,則加劇了當地局勢的動蕩與混亂,頻仍的戰爭不只會耽誤生產,也會影響貿易。過去,只是陸上絲綢之路斷斷續續,如今就連海上絲路都受到阻滯了。
事實上,由于阿拉伯世界的混亂,大漢同整個西方的交流,在雍熙十三年幾乎已經陷入停滯。因此,在過去的這些年,屬于漢人勢力的擴張,實則主要集中在南洋以及中南半島,當然,還有一個目標,天竺地區
從南洋海商嘴里了解異域世界,對劉旸來說,仍舊是一種堪稱新奇的體驗,陸海之間終究是有迥異差別的。這股子新奇,甚至讓劉旸都生出了一股親眼出去看看的沖動,當然,也僅止于此,且不說現不現實,就他如今的年紀與身體,都不能滿足他更多的想法與野心了。
最終,劉旸以對與宴海上的感謝與褒獎,結束了這場不算盛大卻意義重大的宴會。劉旸肯定了這些商貿往來,給大漢帶來的好處,同時也鼓勵外商前來,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只要依法誠信經營,大漢都歡迎。散席前,每個人還得到由皇帝賞賜的一套精美瓷器。
當這場宴會的過程與結果流傳開之后,上海的商賈們,不論來歷,不論漢夷,都呈現出一片歡欣鼓舞的狀態,經商熱情進一步高漲,劉旸宴夷商的舉動,可是帝國最高統治者第一次真正肯定商人的貢獻。
即便這樣的做法,在大漢的官本體制以及抑商的文化氛圍中,是值得商榷,容易引發非議,但劉旸還是選擇這樣做了,發表了一些突破性的言論。
未來如何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對雍熙十三年暮秋的上海商民而言,就像過節一樣喜悅。
皇帝的駕臨,給整個上海市帶來極其積極正面且熱烈的效應,然而,在一片歡騰喜悅之中,總有人消沉、抑郁與煩悶,比如汝陽王劉文渙。
三十多歲的劉文渙,正值壯年,本該意氣風發,然而此時的他,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頹廢的氣質,臉上幾乎就寫著一個“喪字”,而從外貌來看,說他年逾不惑,也不過分。
顯然,三年前的事情,對他的打擊實在太大了。皇帝有心帶他出來走走看看,療愈心病,但顯然效果不佳。
劉文渙人是跟著來了,但魂兒卻不知落哪里了,終日的心不在焉,酒不離手。行營中,干凈雅致的房間里,夜還未深,劉文渙已經醉眼朦朧了。
“殿下!”關心的聲音響在耳邊,蹲踞在食案之側的是一名美貌婦人,臉上帶著擔憂,目光中飽含深情,注視著劉文渙。
劉文渙抬頭瞥了婦人一眼,卻沒搭理她,而是繼續拿起酒壺,又往嘴里灌。見狀,婦人終于忍不住了,傾身上前,雙手緊緊抓住劉文渙的手,泣聲勸道:“殿下,您別在吃酒了,再這樣,您的身體都要垮了!”
按理說,女人的眼淚對劉文渙來說,應該沒有多大威力了,但這個婦人不同,她叫劉娥。在劉文渙還是萬年侯時,就進入到侯府,從一個小小婢女,一步步成為劉文渙的貼身侍妾,在劉文渙失意的這三年多,也一直陪伴伺候著他,是極少能打開劉文渙心房一絲縫隙的人。
劉娥的關切之情溢于言表,劉文渙也感受得到,抬起頭,迷離的醉眼恢復了少許的清明,劉文渙開口了,一嘴的消沉之音:“我留著這副皮囊,又有何用?”
“殿下是大好男兒,頂天立地,豈能如此自暴自棄!殿下這般,如何對得起世祖皇帝諄諄教誨,如何對得起皇帝陛下殷殷期望?”見劉文渙如此消沉,劉娥終于忍不住了,言辭懇切地道:“貧妾斗膽,懇請殿下振作!”
一婦人,竟能說出如此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來,劉文渙似乎被他喚回了混,愣了下,扭頭瞧向門外,嘴角浮現出少許苦澀,感傷地道:“陛下對我,還有何期望可言?”
聞言,劉娥說出了或許是她此生以來最大膽的話:“因一婦人,墮落至廝,何談大丈夫!”
而聽此言,劉文渙眼神瞬間凌厲起來,盯著劉娥,雙目泛紅,其中甚至閃現著一抹暴虐。然而,注意到劉娥那真切的目光,劉文渙慢慢地恢復平靜。
但手里的酒壺依舊沒放下,繼續往嘴里灌了一口,在劉娥還欲行奉勸之際,猛地將手中酒壺擲向墻邊,酒壺碎裂,水漿迸濺。
一時間,房間內安靜極了,幾乎只剩下劉文渙粗重的喘息聲,而注意到劉文渙那起伏的胸膛以及冷冽的目光,劉娥非但不懼,嘴角反而掛上了少許笑意。
也是夠巧,在劉娥的“刺激”下,劉文渙稍有振作之時,內侍來報,皇帝召見。
夜幕下,行在各處很是明亮,尤其御駕所處,更點著不少火燭、油燈。在劉娥的幫助下,簡單打整過的劉文渙,緩緩走來,正撞見從行在走出來的臨淄王劉文濟。
見到劉文渙,劉文濟先是訝異,打量了他兩眼,趕忙迎上來,拱手拜道:“大哥!”
看著一副恭敬狀的劉文濟,劉文渙臉上盡是默然,一句話也不說,只沖其點了下頭,便往里去了。
劉文濟倒也不覺尷尬,只是從后望著劉文渙背影時,幽幽地嘆了口氣。兄弟倆的關系,一直以來都很克制,過去也沒少齟齬,但更多是理念作風上的沖突,然而那時的爭論拌嘴,比起如今的“對面而不言”,卻多少還有一點兄弟之情。
皇帝居室內一片燈火闌珊,劉旸遠沒到就寢的時間,依舊埋頭,翻閱著各方上呈的奏報,只是,秋夜寒涼,身上加了一件袍子。
直到劉文渙入內行禮,劉旸方才放下手頭的奏章,目光復雜地看著意志消沉的長子。而劉文渙,也像根木頭一般跪在那兒,也不動彈,不過,大概也是這三年來第一次,劉文渙敢于抬頭直面皇帝的審視。
父子倆對視良久,沉默良久,最終,還是由劉旸率先開口,以一種悵然的語氣道:“朕知道,這三年來,你受委屈了.”
這個秋夜,劉文渙在劉旸這兒待了很久,父子倆秉燭長談,這是三年多年,父子倆第一敞開心扉聊天,也共同面對當初那件誰也不愿意提起的往事、丑事。
劉文渙的心結顯然沒那么容易打開,但在這個秋夜,他哭了不止一次,過去三十多年都沒流過這多的眼淚。
就在翌日,劉旸下詔,封皇長子劉文渙為安南王,幾乎將整個安南道封給他,同時賜予的,還有當年他率軍奪取的真臘四州。至此,奠定了中南半島上三王共食的格局。
北真臘那四州就不說,關鍵在于安南道,過去三年,在寇準的經營下,發展還是很不錯的。顯然,這是一項大方的分封,對于長子,劉旸還是很愛護的,這也幾乎是劉旸皇帝生涯中唯一一次私心蓋過公理。
淀山湖,地處蘇、秀、上三地交界處,在冬季到來之前,由王玄真陪伴著,皇帝劉旸親臨此地。
佇立湖畔,任由湖風吹得白須飄揚,劉旸注視著湖水,默默地傾聽著王玄真關于他當年開鑿新塘,勾連三江一海的計劃,并把當年對趙王劉昉的一番說辭輸出給劉旸。
而對于此事,劉旸認可其態度與眼光的同時,也表示道,人的一生有窮盡,有些事情是做不完的,只能留給后人.
雍熙十三年的南巡,大概是劉旸出巡最長的一次,前前后后,在南方待了一年多,自江浙而下,經贛閩粵,從兩湖北上還京,和世祖晚年一般,親自用雙腳丈量南國江山、無限風光。
同時,這也是劉旸人生最后一次出巡,回京之后不久,便臥病在榻。
雍熙十四年冬十月,大漢帝國第三任皇帝劉旸不無遺憾地走了,病逝于洛陽紫微城千秋殿,享年五十七歲,廟號太宗。
整個雍熙時代,在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度里,是一個堪稱輝煌的時期。在世祖的基礎上,由劉旸進行總設計,使大漢制度進一步完善健全,解決了一系列由世祖之政引發的各種政治軍事、經濟民生問題。
劉旸走了,走得略顯突然,但留下的,是一個趨于巔峰的中央帝國,一個創新于前代,充滿活力的王朝。而經過整個雍熙時代的苦修內功、恢復發展,劉旸留下的家底,比起世祖駕崩時,還要雄厚得多。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