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城外,軍營圍駐的一塊試驗田中,白圖一只手扶著犁,一邊趕著前面做牽引的牛,在田地上犁出了歪歪扭扭的一道溝…
“神器啊!笨你加個笨牛,居然就能‘勉強’犁地了!”呂玲綺還是近衛打扮的走在白圖旁邊,這時小聲對他說道。
白圖瞥了她一眼,維持形象也沒有搭理她——畢竟呂玲綺的聲音,也是壓低到了別人聽不見。
而周圍正在見證這一幕的,專門請來的老農、牛醫還有工匠,此時都激動的熱淚盈眶。
本來白圖還感覺有些偉大,只是想起呂玲綺說的話,再看他們的表情…還真是倍感別扭!
的確白圖犁地犁的并不好,這些人之所以激動…還真是因為白圖加上一只“笨牛”,居然就能“毫不費力”的犁地。
所謂笨牛,就是指水牛,在東漢時候,黃牛很少用來耕種,大多屬于所謂的“菜牛”。
主要原因是水牛不似黃牛溫順,而且體積大了近一半,在牛鼻環沒有普及的東漢,很難利用其畜力…
所以漢代時,才只是禁止擅殺耕牛——水牛則不在其列。
南方多為水牛,耕地不便,這也是此時南方人口較少的原因之一。
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牛耕出現,漢代時各地都出現了牛耕,甚至官方特地推廣過,但是…即便是在北方,使用黃牛耕地,也需要二牛拉一犁,而百姓之中這么“壕”的實在太少了。
現在白圖做出的,只是兩件東西——曲轅犁,牛鼻環。
曲轅犁是唐代出現,比現在的長直轅犁,要更加符合力學,相比之下更加省力、并且回轉方便的耕具,直到明清時期,也依舊沿用的“神器”。
白圖的資料中,有曲轅犁完整的十一個構件的具體記載,雖然也只是紙上談兵,但是有了這么大的指路,很容易就在反復試驗后,得到了成品,并且確定了具體構件的制造工藝。
相比之下,牛鼻環的工藝還要復雜些,因為不是簡單一個環的問題,還要考慮怎么穿,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對牛的傷害也最小,否則普通人家可不會用牛冒險,水牛也不行!
因此白圖還找了專門的老牛和牛醫——此時的給馬看病的叫“獸醫”,給牛看病的叫“牛醫”,分類明確。
現在終于完成了白圖的預想,一牛、一犁、一人,便可耕地。
這也是曲轅犁的優勢,只需要一牛牽引,耕者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提著拴在鼻環上的竹竿驅策水牛!
當然在一些符合特殊條件的田地中,還有更方便的牛耕,比如兩人一牛、拉著大型犁的耕種方式,不過“單牛曲轅犁”,也已經算是畜力耕種的“完全體”形態。
能提升農耕效率的法子還有很多,比如優化育種、精耕細作、興修水利…
但這些只能慢慢來,現在白圖只是臨時抱佛腳!
同時白圖也點出了“屯田制”的政令,也就是利用軍隊,或者役夫、無地流民,來耕種官田,以此獲取軍隊補給和稅糧的制度。
和科技工藝不同,政令要點亮,并不需要做出實際物品,而是要給城姬遞交報告。
通常這類政令,需要小規模實驗,時時調整,最后才能夠形成實際可通過的報告。
但是對于白圖來說,“屯田制”沒有那么困難。
在漢文帝時候,就已經出現最初的屯田制,不過僅限于在邊疆——是“徙民實邊”政策的補充。
在三國時期,從曹操接受棗祗的建議開始,屯田制開始大行其道,最大手筆的屯田,就是曹魏后期開發淮南,將凋敝的淮南的大片無人土地劃為官田,之后進行軍屯、民屯結合的集體耕種。
屯田制的弊端,白圖自然也很清楚,一來是軍屯占用兵力,無論如何分配,都會占用訓練時間、降低軍隊的精銳程度,真正的精兵也是不會參與屯田的;二來更嚴重的是,屯田制深入發展,幾乎必然會失控到奪民之田的境地,尤其是在白圖無法抑制世家的情況下。
你現在所看的《》第五十八章神器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請百度搜:(冰雷中文)進去后再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