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引進了幾臺超巨型的孵化機,一臺單次就能孵化五萬只蛋,完全可以滿足現在的需求。
現在手頭寬松,一臺大型機幾萬塊錢,根本不叫事兒。
提前招好的人手,現在就派上了用武之地,雖然忙,但并不亂,畢竟周恒已經有過一次大型孵化的經驗,現在總量雖然翻倍,但人手足,也忙得過來。
每天無非是到各家去撿蛋,登記數量——當初簽合同時,村里人只負責養殖,雞和雞蛋全部都是周恒所有。
現在各家每天撿好雞蛋后,專門有人負責接收登記,雞蛋需要放幾天后孵蛋最好,所以每天的批次需要票房。
活兒不難,只是數量大,需要仔細。
這么多事務,劉文林總負責,周恒也參與其中,這一陣的確過得很忙。
二代雞開始孵化了,意味著過不久,雞蛋孵出來后,三代雞的養殖也正式開始,周邊幾個村的支書們都有些急不可耐了,提前過來探探風,打探一下接下來怎么做,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的。
來到龍溪村,就讓這些村支書們羨慕,大家都是一樣的村級單位,一樣的山村,看看人家改造成這樣,又漂亮,住著又舒服,還天天有游客前來光臨,增加村民的收入。
酸啊。
自己村有這樣的條件就好了。
但是現在他們還得求著龍溪村,跟著辦點養殖,慢慢起步。
不管怎么說,美好的明天在向他們招手,只要抱緊了龍溪村,抱緊了這個養殖項目,他們也有翻身的一天。
周恒現在是又要忙孵蛋事宜,又要忙接待他們,真是分身乏術。
21天后,第一批小雞孵出來了,三天后,正式開始分散養殖。
第一天的出小雞量就很可觀,達到了七萬多只,后面每天的數量都會增加。第一批先按每戶每天三百只的數量送到各家,以讓他們逐漸開始適應批量數目的養殖。
由負責該村的人員負責登記數目,每天運小雞的車都很繁忙。
而關于養殖的各項注意事項,都早就在簽合同時就說明了的,后面各負責人員也都去講解了多次,現在入手也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問題不大。
主要是農村人對養雞都不陌生,現在雖然數量大了,但是沖著收入著想,也會認真加以對待。
周恒租了幾輛卡車,每天一輛輛卡車載著啾啾叫的小雞苗,駛向周邊各村去,然后分發至每戶,以完成每戶五千只的平均養殖數量。
那場面,對于整個市鎮來說,都是不小的。
市里和鎮里再次表示了對周恒的支持,特派了幾個人員過來視察和慰問,以及新聞小組的宣傳。
一個養殖戶,帶動全村、再帶動周邊村的村民致富,將閑置山林的作用最大化的發揮,這本來就是值得肯定和宣傳的事情。
甚至省電視臺也派新聞小組過來采訪了,這幾天,省和本市的各大新聞電視臺上,都是周恒的身影。
他這種和別的大企業開工不同,因為是實實在在的造富了村里鄉鄰,所以省市在宣傳上面,也是不遺余力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質性問題——補貼。
如此的養殖數目,市里也會相應給周恒開一些方便之門,補貼各項都是優先級。
轟轟烈烈的養雞行動還在繼續,鎮上通往村里的主道上,已經豎起了一塊市里特發的橫匾:“養雞第一鎮”。
本鎮上已經有七個村開辦養雞了,可不就是貨真價實的“養雞重鎮”了么。
周恒站在市里親自找人打造的牌匾下,與市鎮里的領導們站成一排,照了幾張相,這樣的新聞同樣也是占據了本市新聞好久。
作為一個戶,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網紅,周恒可算是獲得了最大的殊榮。
本市大概沒有不知道周恒的人了,就算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肯定知道龍溪村有一個養殖大戶,讓周邊村全都跟著一起干起來了,是個實實在在的了不起的人物。
與此同時,周恒的粉絲量也超過了二百萬。
當他與市鎮領導們,站在一起拍照的短視頻上傳至網絡上時,粉絲們也是一陣心生感慨。
從最初關注他開始,一直看他每天摸魚捉蝦,要么作為村霸吃遍全村,就這么一不小心,他的養殖事業就攤得這么開了。
時間過得真是快。
彈幕上各種祝福之聲。
畢竟關注周恒的,平時也欣賞到了心目中不錯的田園視頻,哪怕沒有花費買過他的產品,也沒什么不滿意的。
而如果品嘗過他的養殖產品后的人,都知道他必定有今天。
靠著質量說話的人,就是能這么硬氣,就是這么能發展起來。
那些試圖山寨他的網店們,沒有一個人能有他這么成功。
趁著這股熱度,周恒開通了二代雞的網店銷售與村里美食中心的品嘗業務。
原先一代雞的價格在很多人的眼里都太高,二代雞就大大增加了可接受的人群,這對他們來說,是個好消息。
這邊周恒的動作不小,既是在自己的視頻網站上宣傳,又是省市里幫他新聞宣傳,另一邊,來自大洋彼岸的愛德華也聯系上了他。
作為全美總代理二代雞的最大客戶,前期大額的代理費都出了,就等著賣貨賺錢了,現在看周恒這么風光,二代雞也已經長大,那十萬只雞的訂單也是時候交付了啊!
當然,數目巨大,也不可能一次性就交完的,還是得一批一批的來。
與愛德華共同代理二代雞的彼得,本身就是全球大型食品采購商,各種代銷渠道早已開通,進出口的流程自然也是不在話下。
二代雞350每只,光這一個客戶的訂單,就是三千多萬。
再加上周恒本身有的那些客戶們,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二代雞雖然不如一代雞那么絕佳,但質量依然能算得上非常優質,而且價格更容易被顧客們接受。
價格相對低些后,周恒的客戶明顯多了起來——現在國民的消費力不可小覷的,什么樣價位的消費群體都不少,一頓飯一千多塊錢,已經不被多么放在眼里了。
可以說,只要質量能值那個錢,就會有人買單,并且愿意為之當自來水。
線下訂單量明顯加大后,周恒的出貨車隊也隨之增加,不再是徐端陽一個人單跑了。
銷售方面,周恒沒有做賒帳的先例,只要出貨了的,都是直接結帳的,賒帳太麻煩,他不愿意搞那種事情。
又不是賣不出去的貨,何必呢。
而他有了錢,當然也不會欠著村里養殖戶的錢——只要按質保量出貨的,全部如數結款,村里人一個個都是眉開眼笑的。
出貨先從現雞開始,家家緊著大的出貨,出貨的數量都有登記,與養殖數目放在一起,還剩余多少一目了然。
出貨多少,就結多少錢,第一批結到款的村民,老劉家出了第一個一百只現雞,三萬五千塊錢,一分不少的到帳,而且后續還等著陸續出貨呢。
這么好的事情,那真是比過年都開心。
周恒真是說到做到,去年第一批決定跟著他干養殖的,這會兒都有牛可吹了。
作為一個真能給村里人帶來財富的人,周恒被全村視為神人一般,在周邊附近也幾乎成了傳奇。
而對于周恒來說,成為周邊最大養雞專業戶,四周漫山遍野上,全都布滿了他的“周氏養殖”的土雞,本鎮成為了“養雞第一鎮”,他的品牌計劃,走出了第一步,也是很大的一步。
對現在這樣的局面,他還是很滿意的。
而且他的名氣也逐漸擴散了開去,前期的口碑也很硬實,接下來就是他打造產品知名度的時候了,為三代雞的銷售作準備。
不著急,穩扎穩打,一步一步的來。
現在,他也是身家過億的有為青年了。
孫計安都特意抽個空,過來為他祝賀——那個上任第一書記在這里鞠躬盡瘁了一年,也確實有了感情。
他現在主要還是羨慕,在走馬鎮去了這么長時間,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建樹,除了把修路的申請拿下來了,別的都還在原地踏步。
走工業致富的路子,顯然是不可能的,想說發展果園、茶園,卻一時也沒有什么明顯的經濟項目,而且主要是窮,村民手里都是一干二凈,干什么都無法開始。
近乎完全等著張嘴喂的程度。
所以,在每天徒勞抓耳撓腮之際,他就想到處走走,回來再看看。
當初他升職宴上,跟周恒隨口的一句玩笑話,想讓周恒把羊的養殖也干到全村、乃至全鎮,他現在倒真是放在心里了。
瞧瞧,周恒現在把養雞的大業,不就開拓至周邊這么多村嗎?
這里原本也都是一窮二白的地方,有了這個致富項目,經濟一下子就活了起來,附加干旅游也是有聲有色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他現在也想這樣啊!
周恒聽著他叫了這半天的苦,靜靜的當個聽眾,然后說道:“走,請你吃魚去。”
孫計安苦著臉,說道:“合著我跟你說了這半天,你完全沒放在心上啊?”
周恒笑道:“我怎么沒放在心上?我這不是請你吃魚、安慰你么。說得我的魚就不是好東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