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聽烏鴉提起過。
那位,可謂是造反界專家中的專家。
“戰爭的原因是利益,但戰后如何維持住所獲得的利益才是關鍵。”
當年那狗犢子,是這么給小公爺說的。
殖民時代已經遠去了,而且歷史證明了這種掠奪式的統治方式并不合適。
如何從戰爭中盈利,這是張小公爺當年跟那狗犢子學到的知識。
盈利分短期、長期,短期的就是扶持一批當地人搜刮。
這批人要夠狠、夠兇、夠沒人性,只有足夠兇殘才能在短時間內搜刮到足夠多的好處。
而做長期的話,就是在要短期之后、百業凋零甚至在血流漂杵的時候入手資產。
礦產、土地、港口碼頭…等等這些,是首選的。
買下來后只需要靜待硝煙散去,這里漸漸開始恢復。
然后扶持起一個合適的人,再加大投資讓這里升值。
無論最后是拋出還是持有,只要產生足夠的盈利就合適。
被那位如此提醒當時的張小公爺才恍然大悟,難怪許多小國不時會爆發戰亂。
而且周期幾乎都是二三十年一次,而且爆發后雙方殺的你死我活。
將一切打成廢墟,又會坐下來談判。
他們終究是無法徹底的消滅掉自己的對手,而和平永遠只是暫時的。
一場大亂后,他們會詭異的平靜二三十年。
這二三十年間他們會發展的極快,大量的資本涌入。
當抵達一個臨界點的時候,他們又會詭異的發生戰亂…
如此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如果需要更長遠的利益,那么就需要多贏的局面…”
當年的那位,是這么跟張小公爺說的。
“利益需要適當的分出去一部分,同時保持適當的發展。”
如果有不夠聰明的,那就換一些聰明的。
合作者只需要維持住穩定,保持住基本盤即可。
而合作者不能只是一位,得是多位。
他們可以交替,如果出現攪局者就把最合適頂鍋的合作者丟出去。
換上更聰明的合作者,將這種合作一直持續下去。
最終形成一個多方得利,所有人默契而根深蒂固的勢力。
那位還很隨意的給張小公爺舉了幾個例子,聽得張小公爺周身不寒而栗。
當時只能心下嘆氣,弱小國家果然只是表面上看起來風光。
實際上他們的一切,幾乎都取決于大國的態度。
所以當時在船上的時候,張小公爺已經考慮好如何將這一手用在南洋諸國上了。
這個方式在安南等三國用起來時候,非常的順暢。
楊一清在給弘治皇帝的密奏中,表述了當地那些新生豪紳們的配合情況。
這些人幾乎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大明人,甚至他們要把這種概念植入到其他當地人的心中去。
“三五代后,此地疆土即便非我大明占名,亦實與我大明疆土無異…”
跟現場的這些個貨殖會的會輔們商議完畢,揮退了他們之后。
張小公爺才讓海因里希坐下來,對著他一字一句的道。
“海因里希,這是我給你創造的機會!但是否能把握住,可就全看你的了!”
第八百一十一章王霸并行顯真意,海因里希夷州騎(下)(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