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五十六章 天子門生字難扛,邃庵九邊欲平亂

   授勛儀式結束了,無數的武進士們感覺自己好像還在夢中一般。

   “集合!!”看著他們一個二個傻呵呵的卵樣,張小公爺就氣不打一處來!

   卻見高臺上的張小公爺猛然暴喝一聲,下面的武進士們聽得這聲音不由得一個激靈。

   隨后“隆隆隆~”飛快的集合到了一起,眼神不再渙散目光變得堅毅。

   都清楚,這位漂亮的總教習活祖宗是最不好伺候的。

   偏生他還是最能打的,哪怕是現在武進士們也沒把握能單挑打贏他們。

   三五個人以軍陣一起上,倒是很有機會拿下小公爺。

   “軍銜已授,軍裝亦得!”

   卻見玉螭虎豎著那雙丹鳳桃花,聲音冷肅:“能否扛起‘天子門生’此牌,全在爾等!”

   “誓死殺敵!以報國恩!!”

   卻見張小公爺擺了擺手,聲音依然冷肅:“大言皆可放,戰績來留名!”

   “諸位今日可休息,明日入新建‘帝國皇家國防軍’任職!”

   望著下面的這些個武進士們,張小公爺沉聲道:“爾等僅有四日可備戰,第五日立即開拔!”

   “修整一下,陛下已命帝國軍部總長賜宴!諸位準備一下,便乘馬車前往!”

   賜宴這個也算是古代科舉禮制下的特色了,倒也并非是大明朝才有。

   清末梁退庵作《浪跡叢談·武生武舉》曾總結曰:

   “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就是說賜宴這件事情展到了清末已經形成定制了,四大科舉宴分稱:

   “鹿鳴、鷹揚、恩榮、會武”。

   文舉初為“鹿鳴”后為“恩榮”,鹿鳴者始于唐代傳至清末。

   前者為鄉試中舉后當地官員舉辦的宴席,名取自《詩經·小雅》篇的《鹿鳴》。

   因為這個應景兒嘛,先它本身就是篇又是飲宴詩相當合適。

   其次,這鹿與“祿”音則相同亦有取喜之意。

   恩榮則是宋代出現的,不過最早它叫“瓊林宴”。

   宋末狀元浮休道人作《御賜瓊林宴恭和詩》就描述過盛景,也曾一度改名“聞喜宴”。

   至元明清時期,才定下稱之為“恩榮宴”。

   鷹揚、會武則是武舉專屬的宴席,形制與文舉相同。

   鷹揚為鄉試武舉子所得之宴席,此一詞則取自于《詩·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而現在武進士們要參加的,則是原本應該由兵部所主持的“會武宴”。

   只是他們現在全部歸屬于軍部所轄,自然是由軍部總長張老國公受皇命賜宴的了。

   這些個武舉子們倒是很興奮,在張小公爺宣布解散后便各自嘰嘰喳喳的開始討論一會兒的宴席了。

   只是吧…這個宴席張小公爺可是不會去的,那尼瑪都是光祿寺做的飯菜啊!

   只要是陛下賜宴肯定就是光祿寺那票狗犢子做菜,他們能做出啥玩意兒來腳趾頭都能想到。

   張小公爺自然是不會去遭那份兒罪的了,至于賜宴…咱張小公爺是在乎那賜宴的人么?!

   遠在九邊的楊一清卻沒有這份心情,他望著自己面前的這份名單臉色陰晴不定。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飛翔鳥中文    明朝小公爺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