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59章 心理氣三大流派

  “學習理學之后,大體有三個結果。”

  “一是相信理學,踐行所謂‘天理’。為了讓世界更符合理學的‘天理’,這些人會頑固地要求世間一切按照‘天理’運轉。凡是不符合的,都會遭到排斥,被他們斥為‘異端’,恨不得完全消滅。”

  “二是不相信理學,卻仍打著理學的幌子行事,欺騙自己的同時,欺騙整個世界。這些假道學比道學先生更可恨,他們說過的話,一個字都不能信。”

  “三是不相信理學、甚至還駁斥理學。這些人有的甚至能走出理學的窠臼、創造出自己的學問。像是王陽明、劉宗周,都是這樣的賢人!”

  “你若學儒的話,學習心學即可。萬萬不可學理學,壞了自身根基。”

  或許是心里對理學不認可,或許是受到魏忠賢的影響,凌岳真人對東林黨和理學極為不屑。反而對王陽明、劉宗周的心學,更為推崇一些。

  雖然沒有對凌岳真人的說法完全接受,韓勝卻不由想到了馮從吾向自己傳授理學的法門時,時常提起的“異端”:

  “少墟先生在傳授心學的法門時,態度還算平靜。但是在傳授理學時,卻動輒口稱‘異端’。”

  “單從這點來看,少墟先生在理學上有些過于偏執了——”

  “難怪凌岳真人,說他有些可惜!”

  以馮從吾治學的態度、還有踐行的精神來看,他都是有能力成為大宗師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如今卻仍沒有成為大宗師,可見他有可能是受到了理學坑害。

  也不知是不是發現了這個問題,馮從吾向韓勝傳授理學的法門后,又讓韓勝去尋找他的師弟劉宗周,學習心學“致良知”的法門。所思所想,和他傳授理學時大罵心學異端,頗有相異之處。

  “致良知,這是王陽明從孟子的性善論中,參悟出的致知法門。”

  “孟子的性善論并非人人認可,還有荀子的性惡論與之針鋒相對。王陽明則認為心是‘無善無惡’,同時又教導人‘知善知惡’,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能夠領悟這一點,王陽明不愧是儒門大賢,千古第一完人!”

  道無善惡,無有是非。人從母體初生,尚是先天之人,后天的善惡是非,自然不存于心。所以無論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是不夠準確,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惡”,更為符合人心。

  只是,如果只達到這一點的話,王陽明只能說是道家之人。他是儒門圣賢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在認識到人心“無善無惡”的同時,教導人“知善知惡”,知行合一,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謂良知有善無惡,則可;謂良知無善無惡,則不可。”

  “單單知道人心善惡還不夠,還要弘揚人性中善的一面,去除惡的一面,最終達到至善——”

  “王陽明以‘致良知’勸人向善,所以說他是儒門圣賢,而非道門真人!”

  明白這一點后,韓勝對心學法門的好奇,頓時減弱許多。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更信奉道無善惡的理念,很難一心“致良知”,成為善人、賢人。

  至于理學,在聽到凌岳真人的剖析、再回憶自己前世各種對理學的批判后,韓勝對理學法門,同樣不抱期待。

  “儒門現在盛行的心理氣三大流派,按照前世所謂的唯物和唯心劃分的話,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氣學是樸素唯物主義。”

  “理學看似在客觀地追求理,但從根本來說,二程和朱熹傳下的‘天理’卻是唯心。”

  “反不如心學的完全唯心,更有益于精神方面的修煉。”

  排除了心學和理學之后,韓勝自然就想到了三大流派中的氣學:

  “心理氣三大流派,氣學最為衰微,甚至經常被并入理學之中。”

  “但是這門學問,卻和道家煉氣之法更為貼近。而且氣本論之說,和這個世界的元氣造化萬物,也是更為符合。”

  “如果我以后兼修儒學法門的話,應該從氣學著手!”

  氣學和理學的區別,最根本的在于理氣關系的問題。理學在二程之后有朱熹等人繼承發展,氣學在張載之后則是少有人修。再加上兩門學問有許多相近之處,所以氣學常被并入理學之中,不被單獨提起。

  “氣以載理,理不離氣。”

  “如果想改造理學、改造儒者的話,同樣應當從氣學著手,改變他們的認知。”

  相比被理學視為根本的“天理”,韓勝更相信氣學視為根本的“氣”。天理是二程、朱熹所領悟的道理,可能和天地間真正的道理有沖突。氣卻存在于天地萬物之間,能夠化為萬物。

  “太虛即氣,氣聚而為萬物,萬物散歸太虛。”

  “儒門氣學之法,更適合與道家法門兼修!”

  隱隱明白了自己以后的道路,韓勝開始和凌岳真人探討氣學上的問題,以及和道家法門的異同。

  凌岳真人雖然是一位道門大宗師,卻對儒道佛三教的學問都有一些涉獵。聽到韓勝的想法后,同樣有所觸動,道:

  “百年前王陽明未成圣賢時,有三人和他齊名,并稱四大先生。”

  “甘泉先生湛若水是白沙先生陳獻章的傳人,和王陽明同屬心學一脈,并稱王湛心學。”

  “整菴先生羅欽順和涇野先生呂柟雖然說是理學大宗師,其實卻都兼修了氣學。”

  “你想兼修氣學的話,可以找這兩人的傳人。”

  就這樣,兩人不斷交流自己對元氣、萬物、天地的看法,韓勝對大宗師要求的身融天地、天人合一,也漸漸有所體悟。

  “宗師成為大宗師,必須要能入道。這樣才能和天地間某種道理合一,身融天地之中。”

  “這個道一定要是自己對天地的認識,若是出了差錯,以后就可能像東林先生顧憲成那樣,難以更進一步不說,甚至會和天地間的道理沖突。”

  “我的道,如今尚無頭緒!”

  對大宗師的認識越來越深,韓勝在鄉試期間,不斷思索自己以后的道路,以及達到的途徑。期冀自己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成為大宗師。

飛翔鳥中文    武道旅程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