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四千二百七十六章 道路上的鋪路石

  軍工科技4276_四千二百七十六章道路上的鋪路石_平板電子書網(qiqixs)

  »歷史小說»»正文卷四千二百七十六章道路上的鋪路石:qiqixs正文卷四千二百七十六章道路上的鋪路石文/止天戈本章:2333:

  下午,林薇帶著團隊飛往敦煌。飛機穿越云層時,她收到張雯的消息:非洲聯盟正式宣布將微傳媒的AR教育系統作為“非洲數字教育2030“計劃的核心平臺,水果互動在南非的競標項目因“技術兼容性不足“落選。信息末尾附著一張照片:一群非洲孩子戴著微傳媒的AR眼鏡,在虛擬的長城上奔跑,他們的笑臉被夕陽鍍上金邊。

  敦煌研究院的會議室里,數位白發蒼蒼的老專家圍著全息投影,仔細查看微傳媒技術團隊制作的虛擬洞窟。當看到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壁畫在VR中動起來時,一位老教授突然紅了眼眶:“我研究了一輩子敦煌,從未想過有一天能讓壁畫'活'過來。“林薇注意到他袖口磨破的痕跡,突然想起自己創業初期,為了省下經費,也曾穿著洗得發白的襯衫去見投資人。

  技術對接持續了三天三夜。在莫高窟的數字化工作室里,李寒團隊與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護專家發生了一次激烈爭論。文物專家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反對在虛擬修復中加入任何AI創作成分;而李寒則認為,適當的算法推演可以幫助恢復壁畫的原始色彩。最終,他們達成妥協:開發“雙軌模式“——專業版保留所有原始數據,供學者研究;公眾版則在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標準的前提下,允許用戶參與基于AI的“虛擬修復挑戰“。

  離開敦煌的前夜,林薇獨自來到鳴沙山下。月光灑在起伏的沙丘上,如同千年前的絲綢之路在此刻靜靜流淌。她打開“蓬萊“平臺的測試版,戴上輕量化VR眼鏡,瞬間置身于虛擬的敦煌夜市。戴著胡帽的商人用全息投影展示著來自波斯的琉璃器,身著唐裝的少女彈奏著虛擬的琵琶,樂聲與風聲在耳畔交織。一個戴著微傳媒AR眼鏡的日本游客正在用中文與虛擬商販討價還價,他眼鏡鏡片反射出的數據流中,清晰可見微傳媒的加密協議標識。

  回到安西的第二天,吳浩收到了歐盟委員會的正式函件。函件中稱,基于微傳媒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領域的突出貢獻“,歐盟決定暫停對其VR/AR系統的安全審查,并邀請微傳媒參與制定“全球數字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標準“。隨函附上的,還有水果互動撤回訴訟的法律文件。

  消息傳來時,技術部正在進行“數字敦煌“項目的最后一次壓力測試。當系統成功模擬100萬用戶同時在線修復壁畫時,整個樓層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李寒笑著對身邊的實習生說:“看到沒,真正的技術壁壘,從來不是靠封鎖建立的,而是用創新鑿出來的。“

  慶功宴沒有選擇豪華酒店,而是在靈湖公園的草坪上舉辦。微傳媒的員工們帶著家人,孩子們戴著兒童版AR眼鏡追逐著虛擬的敦煌飛天。林薇看到張雯正拿著平板電腦,向一位非洲留學生展示泛非數字教育平臺的規劃圖;田嘉偉則被一群新能源領域的創業者圍住,討論著數字技術與綠色能源的融合可能。

  吳浩走到林薇身邊,遞給她一杯香檳。遠處,浩宇科技的新能源飛艇正在湖面上方投射出“數字文明,生生不息“的光影字樣。“你看,“吳浩指著天空,“當我們把技術的根扎在文化的土壤里,它就會生長出超越商業的意義。“林薇順著他的目光望去,只見那些光影與靈湖的波光交相輝映,仿佛一幅流動的數字畫卷,正在夜幕上緩緩展開。

  夜深了,員工們漸漸散去。林薇和吳浩沿著湖邊散步,月光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還記得創業初期嗎?“林薇輕聲說,“那時候我們擠在二十平米的辦公室里,連買臺好點的服務器都要猶豫半天。“吳浩握住她的手,指尖傳來熟悉的溫度:“現在我們有了更重要的東西——不是市值千億的公司,而是那些因為我們的技術而改變的生活。“

  他們路過微傳媒總部大樓時,發現技術部的燈還亮著。走近一看,李寒正帶著幾個年輕工程師在調試新的腦機接口設備,屏幕上跳動的代碼組成了敦煌飛天的圖案。“我們在研發'文化共鳴'系統,“李寒看到他們,興奮地介紹道,“未來用戶戴上設備,不僅能看到虛擬場景,還能通過神經反饋感受到古代畫師創作時的情緒波動。“

  林薇看著那些在代碼中舞動的飛天,忽然明白,微傳媒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戰勝了某個競爭對手,而是用技術搭建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當歐洲的學者通過“大唐盛世“理解中國的盛世文明,當非洲的孩子借助AR課本觸摸世界的文化遺產,當數字技術不再是商業競爭的武器,而成為文明對話的媒介,那些曾經的制裁與打壓,都已化作這條道路上的鋪路石。

  靈湖的水在夜色中輕輕蕩漾,倒映著微傳媒總部大樓頂部的LOGO——那是一個由數據流構成的螺旋,象征著技術與文化的交融共生。林薇知道,屬于微傳媒的破曉時刻已經到來,而他們的征途,是更廣闊的數字文明星辰大海。在那里,技術的光芒將不再被地緣政治的陰云遮蔽,而是如靈湖的晨光般,溫暖每一個渴望連接、渴望理解的心靈。

  當敦煌的飛天在全球用戶的VR視野中舒展廣袖時,微傳媒總部的地下實驗室正進行著一場更具野心的實驗。林薇戴上最新款的“星鏈“神經接口設備,眼前的空氣突然裂開一道銀色縫隙——撒哈拉沙漠的日落與亞馬遜雨林的晨霧在同一時空交織,她甚至能感受到沙漠熱風與雨林濕氣在皮膚表面碰撞的微妙溫差。技術總監李寒的聲音從耳機傳來:“這是我們基于量子糾纏原理研發的跨維度感知系統,現在你同時連接著地球兩端的環境傳感器。“

  實驗室內,三十臺全息投影儀構建出一個旋轉的地球模型,每個光點代表一個正在進行的文化數字化項目。歐洲的員工正在掃描威尼斯古建筑的每一塊磚石,日本團隊用AR還原京都千年祭典,而非洲的年輕人則通過腦機接口“繪制“口述歷史的虛擬圖騰。吳浩站在模型前,手指劃過連接中非的光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發來函件,希望我們參與'人類記憶基因庫'計劃,把全球195個國家的文化遺產都接入星鏈系統。“地址:::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記錄本次(四千二百七十六章道路上的鋪路石)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止天戈謝謝您的支持!!()(→):

飛翔鳥中文    軍工科技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