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科技4231_四千二百三十一章看似“笨功夫”,其實最聰明_平板電子書網(qiqixs)
»歷史小說»»正文卷四千二百三十一章看似“笨功夫”,其實最聰明:qiqixs正文卷四千二百三十一章看似“笨功夫”,其實最聰明文/止天戈本章:2235:
汪良工合上筆記本,封面上“自主可控”四個字被他用紅筆圈了又圈:“回去后,我們會把你們的經驗整理一下,在全國的軍民融合示范區推廣。國防建設不是一家的事,需要更多像你們這樣的‘實干家’。”
眾人陸續走出會議室,走廊里的燈光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吳浩站在門口,望著考察團成員的背影消失在樓梯拐角,忽然覺得肩上的擔子更沉了,但心里的方向也更明了。
齊廣坤遞過來一杯熱茶:“吳總,今天收獲不小啊。”
吳浩接過茶杯,溫熱的觸感順著指尖蔓延到心底:“不是收獲,是責任。你看,”他指向窗外的光伏陣列,“這些光伏板白天吸收陽光,晚上雖然不發電,但板下的沙打旺還在悄悄生長。搞科研、強國防,就像這戈壁上的植物,既要向陽而生,也要扎根土壤——陽光是創新的夢想,土壤是國家的需求。”
夜色更深了,光伏板上凝結的露珠在月光下閃爍,像無數雙注視著未來的眼睛。智能能源中心的指示燈依然在規律地跳動,記錄著這座戈壁基地的每一次呼吸,也見證著一群人用科技為國防鑄盾的決心。明天,當第一縷陽光灑向這片土地,新的研發又將開始,就像那些在極端環境中頑強生長的微生物,在別人看不見的角落,積蓄著改變世界的力量。
夜色像一塊浸了墨的絨布,緩緩覆蓋住戈壁灘。考察團的擺渡車駛離辦公樓,車輪碾過鵝卵石小徑,發出輕微的沙沙聲。車內只開了頂燈,暖黃的光線漫過每個人疲憊卻興奮的臉龐,將周院士鬢角的白發染成蜜色,也給張副總軍裝領口的徽章鍍上一層柔光。
“剛才小吳最后那句話說得好啊,”張副總率先打破沉默,他靠在椅背上,指節無意識地摩挲著膝蓋上的軍褲褶皺,“‘陽光是創新的夢想,土壤是國家的需求’,這小子不光懂技術,還懂世道。”車窗外,光伏陣列在夜色中泛出幽幽的藍光,像一片沉在水底的星海,張副總望著那片光,忽然笑了,“上午看電磁炮試驗數據時,我還在想,這功率密度要是能再提三成,就能上艦了。結果下午座談會,他就拿出了超導儲能的方案——年輕人的腦子,轉得比導彈還快。”
周院士摘下眼鏡,用指尖揉了揉眉心,鏡片后的眼睛在燈光下顯得格外清亮。“快是一方面,難得的是‘實’。”他從公文包里翻出上午記下的筆記,紙頁邊緣已經被翻得起了毛邊,“你注意到沒,他們說鈣鈦礦光伏板,不光說轉換效率23.5,還特意提了5000小時老化實驗衰減8——這數據敢說出來,就是有底氣。不像有些地方,報喜不報憂,實驗室數據吹得天花亂墜,真要量產就掉鏈子。”
他頓了頓,指尖在“混合儲能矩陣”幾個字上重重一點:“最厲害的是這個。超級電容和固態電池的匹配算法,他們用了模糊控制加PID,還加了自適應學習——這不是簡單攢個系統,是從底層邏輯就吃透了。我們科學院的團隊也做過類似方案,卡在動態響應速度上,他們居然能做到0.3秒切換,這里面的算法優化,沒有三五年死磕拿不下來。”
汪良工一直望著窗外掠過的白楊樹,樹干上的疤痕在夜色中像一只只眼睛。“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青年創新工作室。”他轉過身,語氣里帶著幾分感慨,“林溪他們搞的‘沙行者’機器人,從生物仿生到材料選型,再到抗干擾算法,全是跨學科的思路。那個小姑娘講履帶設計時,眼里的光啊,比咱們會議室的投影儀還亮。”
他從包里拿出一張下午順手拍下的照片,是林溪團隊圍在白板前討論的樣子,照片里的年輕人有的蹲在地上畫草圖,有的站著比劃,連角落里的飲水機都成了臨時講臺。“我們單位也有不少博士碩士,論論文發表量不比他們少,但缺的就是這股子‘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勁。林溪說為了測機器人的抗沙性,帶著團隊在沙塵暴里蹲了三天,這種勁頭,比任何專利證書都金貴。”
張副總忽然笑出聲,從口袋里摸出個皺巴巴的記事本,翻開其中一頁:“你們看我記的這個——邊防帳篷降溫材料,成本幾十塊,降了12℃。就這么個小發明,解決了我們念叨了十年的難題。以前總想著搞高大上的裝備,其實戰士們在哨所里,最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塊能遮陽的板子,一口熱乎飯。”他指著本子上“嗜鹽菌發酵青稞餅干”幾個字,“這個更絕,熱量高30,零下30℃不發硬,還能調節腸胃——這才是真懂兵心啊。”
周院士聞言點頭,忽然想起什么:“說到青稞餅干,你們注意趙博士提到的低溫脂肪酶沒?0℃時活性保持90,這不光能做餅干,在生物醫藥領域用處更大。很多疫苗生產需要低溫酶,以前全靠進口,一噸800萬,他們用基因編輯技術降到120萬,這就叫‘一招鮮,吃遍天’,還能打破壟斷。”他推了推眼鏡,鏡片反射著頂燈的光,“極端環境生物實驗室,聽起來冷門,其實藏著大乾坤。從深海熱液口的古菌到沙漠鹽堿層的菌株,他們不是為了獵奇,是真把這些‘邊緣生命’當成了寶貝,一個個琢磨著怎么變成技術,這種眼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汪良工從包里拿出一份基地提供的材料清單,指尖劃過“陶瓷纖維隔膜”“石墨烯電極”“鈣鈦礦材料”等條目:“我統計了一下,他們展示的23項核心技術里,21項實現了100國產化,剩下兩項也做到了95以上。就拿那個超級電容來說,以前進口一套80萬,現在國產化后35萬,還能定制參數——這就是自主可控的底氣。”他忽然加重語氣,“以前我們總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結果被人卡脖子時才追悔莫及。你看吳浩他們,從石英砂到石墨烯,從設備到算法,全是自己啃出來的,這種‘笨功夫’,現在看來最聰明。”地址:::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記錄本次(四千二百三十一章看似“笨功夫”,其實最聰明)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止天戈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