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六十五章‘分布式增強’技術_軍工科技__筆尖中文正文四千零六十五章‘分布式增強’技術正文四千零六十五章‘分布式增強’技術修改版 “這正是我們的核心創新點之一。”
吳浩調出界面工程示意圖,陽光為氮化鈦過渡層的示意圖染上一層暖色調,然后接著講道:“我們在兩種電極之間引入了原子層沉積技術(ALD)制備的氮化鈦過渡層,界面阻抗降低至0.05Ω·cm,比傳統焊接工藝低兩個數量級。
這樣一來,電容和電池之間的能量流轉效率可達98.7,幾乎實現了‘無縫協同’。”
首座領導忽然指著屏幕上的智能管理系統圖標,陽光在他肩章的國徽上折射出光斑,然后問道:“這個‘能源大腦’的算法有什么特別之處?”
“我們開發了基于強化學習的多目標優化算法。”
吳浩調出控制界面演示,陽光照亮了界面上閃爍的紅色威脅圖標,說:“系統能實時監測127個傳感器數據,動態分配能量流向。比如當艦艇同時遭遇反艦導彈突襲和水下魚雷威脅時…”
畫面中紅色威脅圖標閃爍,能源流自動分成三股,繼續講道:“超級電容優先保障近防炮的脈沖供電,固態電池維持雷達和電子對抗系統,柴油機組則啟動應急加速模式,整個調度過程在200毫秒內完成。”
李建明敲擊著桌面,窗外傳來遠處軍港的汽笛聲:“這讓我想起馬院士團隊的綜合電力系統,你們這個模塊算是‘增強版’嗎?”
“更準確地說,是‘分布式增強’。”
吳浩調出技術路線對比圖,陽光將對比圖的邊框切割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說道:“傳統綜合電力系統采用集中式儲能,一旦主電站受損,全艦電力鏈可能癱瘓。
而我們的模塊采用分布式架構,每個能源單元都是獨立節點,即使遭受局部打擊,剩余模塊仍能維持60的作戰能力。”
他滑動到戰損模擬界面,模擬彈片擊穿一個模塊的場景,其余模塊立刻重新組網,能量輸出僅下降12。
陳司長在成本欄上畫了個圈,然后沖著吳浩問道:“說了這么多優勢,總得有個參照物。
以‘福艦’的綜合電力系統為例,你們的模塊在成本、效率、可靠性三個維度上如何量化對比?”
吳浩調出三維對比模型,然后回答道:“首先看成本,我們的模塊單位功率成本為1200/kW,比‘福艦’系統低45;能量轉換效率達到92.3,高出傳統系統18個百分點。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從5000小時提升至12000小時,可靠性提升了140。更關鍵的是…”
他切換到部署場景,繼續講道:“傳統系統需要整艦設計時預埋管線,而我們的模塊支持現役艦艇‘即插即用’改造,這對12艘中期改造的驅逐艦來說至關重要。”
首座領導忽然前傾身體,看著吳浩滿是期待的問道道:“聽說某國正在測試‘全電推進激光武器’的組合,我們這個模塊能否應對未來的定向能武器飽和攻擊?”
“這正是我們預留的技術冗余。”
吳浩調出未來戰場推演界面,然后看著領導以及在座諸位專家和各單位領導說道:“通過超級電容的兆安級放電和固態電池的快速補能,我們的系統理論上能支持每分鐘6次以上的兆瓦級脈沖發射,而傳統綜合電力系統最多只能支撐2次。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熱管理系統采用了三級散熱架構…”
畫面切入模塊內部,藍色冷卻液在微通道中高速流動。
“相變材料層吸收30熱量,液冷系統帶走50,剩余熱量通過艦體結構自然散熱,即使連續射擊,核心部件溫度也能控制在120℃以內。”
程海峰忽然指著石墨烯電極的生產畫面,問道:“這種連續化生產工藝,真的能滿足軍方的大規模列裝需求?”
“我們在無錫的示范產線已經實現月產50萬片電極基板。”
吳浩調出實時監控畫面,然后回答道:“產線采用了AI視覺檢測系統,每片基板的237個關鍵參數都會被納米級傳感器掃描,缺陷率穩定在0.2以下。
按這個產能計算,每年可滿足30艘驅逐艦的改造需求,完全能匹配未來兩年的國防預算規劃。”
李建明揉了揉眼睛,笑著說:“聽小吳這一通介紹,我這個快退休的老家伙都想申請去你們實驗室當學徒了。
不過說真的,這種‘漸進式創新’思路值得推廣。在現有技術框架下做顛覆性突破,比另起爐灶風險低得多。”
聽到李建明的畫,不管是在座的專家還是海軍方面的領導都不由的點頭認可。確實,這種在老技術上面的推陳出新更加獲得軍方的青睞,也更適合軍方。
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是因為軍事技術創新并非追求技術的華麗展示,而是切實解決實際需求。
這些看似保守的決策背后,是軍事裝備研發對安全性的極致追求,精準平衡了安全與突破,畢竟任何改動都關乎生死存亡。
比如航母甲板防滑涂層歷經七代更迭,始終以環氧樹脂為基底。再比如某新型大的垂發系統沿用052D的接口標準。
從工程視角來看,現有技術框架如同堅實的“安全網”。以某新型超級電容模塊為例,其復用綜合電力系統的配電總線、減震標準與艦體接口,使得至少50的驗證工作無需重復進行。
對比全新型能源系統,僅艦體結構兼容性測試就需耗費24個月,而海軍中期改造計劃僅有兩年周期,現有框架的優勢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再有就是可靠性,這是軍工裝備的生命線,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決定一款裝備好壞的基礎和紅線。
在這方面,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比如某國的“豬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因同時集成全電推進、電磁炮、新型雷達等全新技術,故障率高達70,淪為“海上移動靶場”。
反觀吳浩他們,將石墨烯電極、固態電池等新技術,嵌入成熟的柴油機組電容電池架構,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確保基礎功能穩定,又逐步提升性能。
此外,相關數據也能印證著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根據NASA統計,全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裝備部署,平均耗時15年,失敗率超60;而基于現有框架的創新,平均周期縮短至58年,成功率提升至85以上。
而吳浩他們這項技術,本身就已經研制成功了,成熟度很高,完全可以投入實踐應用了。badaoge/book/31838/52898968.html
請:m.badaoge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