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平衡齊、燕兩國固然重要,然若是為了燕國而得罪齊國,恐怕也不好吧?”
燕國使臣離去以后,趙偃看著悄然從屏風后面走出來的范增,有些疑惑的說道。
范增當即笑道:“大王勿憂。”
“齊國若有爭霸之心,威脅到了趙國,自然要借助燕國之手打壓齊國,如若不然,又何須因為區區燕國而惡了齊國?”
齊國不僅商業發達,百姓富庶,也是產糧大地,與秦國交戰少不了齊國的支持。
至于燕國,幾乎沒有太大利用價值。
以范增的智慧,又怎能因為區區燕國而得罪齊國?
趙偃聞言卻是疑惑道:“先生不是讓寡人許諾燕國,日后燕國奪取督亢之地,趙國不會插手,甚至還會暗中相助嗎?”
范增笑道:“大王可有寫下盟書?”
趙偃先是有些發愣,繼而眼睛大亮,道:“先生之意,乃是讓寡人日后反悔?”
范增頷首:“此次調停燕、齊兩國戰爭,其一乃是為了將河間十城真正納為趙國所有,其次也是為了讓齊、燕兩國,能夠抽出兵馬加入合縱大軍,共抗秦國。”
“若最終戰爭獲勝,大王縱然盟齊滅掉燕國,又有何妨?”
趙偃聽到這里,不由暗自想到:“今日還說趙國無意染指燕國,愿意平衡齊、燕兩國,轉而就考慮著戰后滅燕之事,這范增果然非常人也!”
范增的舉動,讓趙偃對其越發器重,卻也暗自產生了提防之心。
“那么依先生之見,此番六國合縱攻秦,能夠成功?”
范增皺眉沉吟許久,最終還是搖頭嘆道:“若燕國同意大王所有條件,自然能夠六國盟而攻秦,只是燕國羸弱,縱然能夠派出十萬大軍,也絕對都只是老弱病殘,只可押運糧草,不堪重用。”
“齊國沒有受到秦國威脅,哪怕能夠供應糧草,也未必愿意與秦國死戰,想要擊敗秦國,齊國可靠不住!”
“除此之外,楚、魏、韓三國皆與秦有切膚之痛,若曉之以理動之以義,三國未必不敢死戰。”
“奈何韓國弱小,兵力匱乏,難堪大任。”
“楚國雖強,軍隊積弱已久,頑疾頗深,恐難與秦爭鋒。”
“魏軍沒有了魏無忌,縱然有廉頗將軍統兵,也難以恢復以往榮光,此戰若想破秦,趙國必須擔起重任。”
“也就是說,公子之策能否成功,關乎著此戰勝負。”
趙偃聞言,臉上卻是露出了猶豫之色。
本來在趙偃看來,六國聯軍縱不能滅掉秦國,也能讓秦國元氣大傷,可是經過范增這么分析過后,趙偃卻發現想要擊敗秦國并不容易。
“依先生所言,就算擊敗了秦軍,我趙國也必然損失慘重,如此豈不是讓其余各國坐收漁翁之利?”
范增微微嘆息。
他終于明白,此前各國屢次合縱,整體實力明明在秦國之上,為何卻屢次難以成功了。
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
各國國君都抱著如此心思,更不用說是那些將領、士卒了,合縱大軍若不能擰成一條繩,縱實力遠在秦國之上,又能如何?
范增收回思緒,正色道:“大王可還記得,此番合縱緣由?”
趙偃聞言這才想起,本來秦國欲聯合魏、韓、燕三國攻趙,卻被趙嘉一一化解,最終反而促成六國攻秦之壯舉。
若非如此,趙恐怕已有亡國之禍。
范增看著趙偃臉色變幻,這才繼續說道:“此戰因趙而起,若連趙國都不愿奮死與秦國交戰,其余各國又怎會出力?”
“如戰事不利,聯盟解散,其余各國大不了率兵返回,唯有趙國可能會迎來秦國大規模報復!”
“哪怕是為了保全自身,此戰趙國也必須全力以赴。”
趙偃臉色變幻數次,這才說道:“既如此,寡人就全國征兵,誓與秦國決一死戰!”
范增聞言,這才舒了口氣。
這一次,乃是重創秦國前所未有之良機,如果就此錯過,以后再想尋到這種機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趙此時舉國征兵,不僅可以鼓舞聯軍士氣,還能讓聯軍幫忙分擔糧草。
趙人本就善戰,特別是融合了眾多匈奴人以后,趙國民間雖然私斗之風越發濃重,民風卻變得越加彪悍。
如果趙國沒有了糧草掣肘,所能爆發出來的戰斗力,絕對無比恐怖。
時間流逝,秦軍與聯軍對峙于黃河南岸,由于聯軍占據兵力優勢,再加上秦軍因為蒙驁及十萬大軍戰死之故,軍卒士氣變得無比低落。
以至于,秦將樊於期并未與聯軍在野外交鋒,反而依據城池步步防守,將聯軍戰線拉扯開了。
沒過幾天,燕國使者快馬加鞭趕到邯鄲,帶來了燕王接受趙王所有條件的消息。
趙偃大喜,遂遣人說服周子退兵,合縱攻秦。
得到了富庶的督亢之地,還不擔心燕國出兵搶回,齊國上下舉國歡騰,齊王十分爽快的答應了趙王的請求,令周子統兵十萬加入聯軍。
與此同時,趙王全國大征兵,再次招募士卒十萬,再加上燕軍十萬、齊軍十萬,由上將軍龐暖統帥,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前線。
而此時,縱然不算打醬油的韓國,聯軍總兵力也經高達八十萬,幾乎是前所未有的盛況。
當然,其中有多少水分,只有各國自己知曉。
得知這個消息的秦國,終于開始惶恐。
要知道,歷史上秦國滅楚,出動六十萬大軍都需要提前籌備許久,幾乎將整個秦國都動員了起來。
那個時候的秦國,可要比此時的秦國強盛許多。
更何況,由于趙嘉的出現,讓秦國丟失了不少領地,還損失了二十多萬大軍,哪怕強如秦國,短時間也恢復不過來。
此戰縱然秦國沒有被聯軍徹底摧毀,只要再折損一二十萬大軍,也就失去了橫掃天下的資本。
秦國的情報系統,絲毫不弱于趙國。
趙、齊、燕三國聯軍尚未會師,秦國已經開始舉國增兵,而此時,趙嘉已經帶著三萬騎兵,悄然返回申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