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暗訪在李恪的陪同下進行得很順利,敬職的太仆與隨人們先后參觀了直道云陽至雕陰段,全長六百里,成八十六里;雕陰至膚施段,全長八百里,成百七五里;膚施至九原段,全長千一百里,成百十二里。
此外還有已經連通鐵索,正在樁定龍門拉索的無定水橋,太仆饒有興致在搖晃的鐵橋上食了頓饔。
直到看到引渠初見,各種建材堆積成山的跨河大橋,太仆才亮明身份,在分指的巨大沙盤前,嚴肅批評了何玦、史二人進度的滯后。
夜來飲宴,李恪與趙高共居主位,兩側各有隨行陪飲,酒至酣處,有墨者古臨請為說經,高許之。
“有稟太仆,直道之工,計之有三。”年屆十七,一身文氣頗得李恪真傳的古臨端坐于堂,朗聲高宣。
趙高眼前一亮,忙張手叫停“臨君稍待,你要講直道”
坐在趙高身邊的李恪淡淡一笑“太仆,直道工程動用機關以百計,故從設計到實施,皆與尋常工程兩異。臨知太仆在朝,多有敵對,怕太仆回朝后為人刁難,便自不量力,說甚要為太仆憶一憶這一路所見。我雖覺得無甚緊要,但經不住他幾番懇求,也就許了。”
趙高興奮地滿臉漲紅,拖著李恪的手,聲音激動到顫抖“祭酒,少年嘛,總有顯耀之心,豈能人人皆如您不計名利便由他說,若是與本官所見有七八分像,本官定為他美言,不叫良材埋沒于野”
李恪點頭閉目,不再多言,古臨雙手過頭,叩首以拜“謝太仆允”
他正起身,目不斜視,儀態端正“直道之工計有三,一者路,一者橋,一者河。”
“路者,延三千二百一十六里二百八十二步,起自內史云陽,抵至云中高闕,經雕陰、膚施二城,分四段,今共成四百七十七里。直道規制與馳道同,寬五十步,中高而翼低,兩翼有畛,寬止三步,就近入渠。”
“其道平整,不設皇道,不嵌木軌,三分并合。其底為碎石,厚三尺,質密實。中為河沙,厚一尺,每三步橫鋪圓木,首尾以榫卯相連,樁銅釘。最上以夯土實,厚五尺,除慣常之米汁,粘土,另拌有石灰、硫磺,使蛇蟲不近,寸草不生。”
趙高倒吸了一口涼氣。
他去看現場,本以為李恪人少時短,所修直道遠不如馳道細致,因為馳道有木軌,分皇道,而直道平平實實,啥都沒有。
誰知道,直道之妙不在面而在里,道路厚度達到恐怖的九尺,路基、排水一樣不缺,就連夯土都是特制的就是這樣的標準,短短四個月,李恪已經筑成近五百里,一點也沒延緩工期墨家機關,有神耶 李恪輕輕搖了搖頭,手指古臨,示意繼續。
古臨伏身又拜,繼續說“橋者,洛水,無定兩橋,洛水橋跨四十二步,無定水橋跨五十七步,二橋皆寬三十步。以鋼鐵為骨,鐵索為筋,實木作肉,銅板成皮。其以斜拉索之法制定,成,則可過十萬斤機關而不晃動。”
這次趙高沒啥反應,倒不是說斜拉索設計不新穎,而是這法子太新穎,以至于趙高只能死記,無處想象,也沒空去想象。
“河者,跨河大橋,雖亦稱橋,卻與先前二橋皆不同,需將河水一截五段,再加引渠兩段,共七墩,跨二百丈。”
“跨多少”
“跨二百丈。”古臨重復一遍,詳細解釋,“兩墩之間,間距最大二十四丈,最小十八丈,加之引橋,跨二百丈,寬亦三十步。”
趙高徹底無語了,他愣愣看著李恪,真想挖出李恪的心,看看這心是不是與比干一樣,生有七竅。
李恪謙遜地笑了一聲,輕聲說“水橋乃儒之思,河橋乃玦與祿之想,直道之事憨夫出力甚巨,小子不敢居功。”
趙高長長吐出一口濁氣,語氣難得誠懇“祭酒,大秦有你,也不知是福是禍”
李恪不以為意道“天下總會進步的,變化生在大秦,總好過生在六國舊貴手里,太仆以為然否”
趙高一臉正色“你父弘,你祖牧,你若有復趙之意,趙人或會景從”
李恪一臉嗤笑“趙人若真將李家當回事,當年難道是郭開一人,戳盡李氏上下三百余口的”
趙高愣了一下,猛地暴出一陣狂笑“既如此,你何以一直厚待柏君”
趙柏就坐在堂下,正在忙著啃骨頭,一聽叫喚,茫然抬頭,很不明白直道關他什么事。
李恪對他溫和一笑,又看趙高“趙高,你真要以柏罪我”
“此乃忠也”
“你的忠心倒真是復雜。”李恪揚袖起身,“我認識柏,此事扶蘇公子、隴西侯、茅郡守等人皆知,陛下亦知,你亦當知,又不是甚新鮮。倒是你,明知其何許人也,也敢許其便車,實乃豪膽。”
趙高博文強記,被李恪一提,終于想起李恪與巨野澤的恩恩怨怨,以及始皇帝對那位安陽君的評語 那句話好似是倒是消了朕一口惡氣。
趙高嚇到了。他突然發現,趙柏的出現對李恪而言根本不是威脅,對他這頭以忠誠為生的惡犬而言,反而才是致命的威脅 他不由打了個哆嗦“祭酒”
“柏不諳世事,我可不愿將他扯進咸陽的泥潭當中,太仆自重便可。”李恪的聲音輕輕的,柔柔的,叫人能聽出安心,卻又找不到由來,“夜深了,太仆還要歸咸陽回報,我便不多留您了。”
干脆利落的逐客令,趙高卻無話可說。
兩人的默契是趙高自己多嘴打破的,就如李恪所說,縱觀一路,他對始皇帝的忠心實在有些不可言說。
怎么就將趙柏迎上車了呢怎么會將趙柏迎上車呢怎么就忘了,實不該將趙柏迎上車呢 滿腹心事的趙高走了,惶惶如喪家之犬。李恪背手立在分指的露臺,身后是這幾日皆一言不發的陸衍。
“衍君,你似有話與我說”
陸衍琢磨著語句,悠悠說道“自那日有幸,得聞尊上大道,我便知尊上心屬或使之論,衍,無話可說。”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是想說,我對趙高用謀太過,不似君子吧”
“或使之道,天馭人,人順服,該當如此。”
李恪失笑搖頭“莫為,或使,道家對天的認識并沒有錯,可你們為何總是誤將自己代作那天”
“誒”
“天莫為是,道無為而人為之。你再想想,此究竟是莫為耶還是或使耶一味地生搬硬套,較真字眼,老莊之念,季接之學,你們又何時才能看得透呢”№Ⅰ№Ⅰ№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