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有被生活迎頭痛擊,在春風得意時馬失前蹄,為了生計委曲求全,在人前扮演人們需要的樣子,恐怕就很難理解,為什么我會特別喜歡《煎餅俠》,毋庸置疑,大鵬的確拍了一部好電影。”
“不說別的,被人逼著喝酒拿錢這種爛俗事兒居然還真拍到電影里去了,我在第二排仰著臉笑得太厲害,眼淚把T恤都打濕了,因為我也這樣被人逼著喝過。”
“笑點、淚點、看點、槽點,無尿點、露點,這就夠了。
話說里面幾個小朋友的表演真心不錯,很逗。
最后古惑仔出來的一霎那,伴著BG,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
《煎餅俠》上映之后,就在各大門戶網站遍地開花,全是清一色的好評,堪稱零差評好片。
在這么多水軍和所謂自來水的轟炸下,林曉光都已經快分不清,究竟是《煎餅俠》的營銷做得好,還是觀眾審美有限了。
就《煎餅俠》這樣一部靠網絡段子堆積的的半成品電影,居然會有這么好的口碑,如此恐怖的票房,確實讓林曉光感到匪夷所思,也更佩服程祉希運作電影的能力。
7月號。
《煎餅俠》的制片人程祉希,帶著自己的公司,與儒意影業進行了合并。
合并當天,林曉光也送上花籃,到儒意影業公司,親自祝賀程祉希擴大商業版圖。
作為公司領導之一的程祉希,也興致勃勃地和林曉光聊起了對新公司的規劃。
和大部分豪情萬丈的影視圈大佬不同的是,程祉希并不期望兩家公司合并之后,快速擴張制作數量,她依舊堅持走“少而精”的路線。
“曉光哥,對于我們而言,假如一年做十部電影,每個電影賣三四個億的話,其實跟我們一年做四部精品電影賣的總量,其實差不多的。”
林曉光點了點頭:“我覺得你這樣的想法非常好,跟我也是不謀而合了。”
得到林曉光的贊許后,程祉希繼續說:“包括在國外,一旦你做得特別大了以后,成本上揚,每年做特別多電影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性價比不高。”
林曉光附和道:“這個我認同,如果3個項目可以賣到20個億,成本還是3個項目的成本,假如我們做很多部電影,但是其中一些電影可能票房只有億多,2億多,甚至5000萬到7000萬,那么一年出產0個電影,可能總票房數也是20億,可是這就變成了0部電影的成本,成本將遠遠大于做3部電影的成本。”
很顯然,林曉光對光影影業,和程祉希對儒意影業未來的定位,也是一樣的想法,都是制作“品牌電影”。
隨后,程祉希也給林曉光解惑,主動和林曉光聊起自己,為什么會選擇投資《煎餅俠》這部電影。
畢竟一部電影拍的好不好,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像程祉希這樣的制片人,不可能不清楚,《煎餅俠》是一部怎么樣的電影。
只不過,當初大鵬帶著《煎餅俠》找到程祉希時,她首先意識到的不是《屌絲男士》的IP,而是影片“全部是真人、實名化出演”的獨特表達方式,讓她動了心。
“目前我們的電影市場很火熱,我接到過無數個電影公司老板給我的電話,他們拿著買來的IP、劇本來找我,說你能不能幫我把這個拍成電影?你可以開價格,投資、股份、比例你說了。”
林曉光饒有興致地問道:“那你接受了嗎?”
程祉希笑著搖了搖頭:“當然沒有,這種項目一般我都不會接的,因為我覺得目前這種項目的孵化方式,并不適合目前華國電影市場的情境,我覺得往往這種情況下孵化出來的產品會有問題。”
程祉希還跟林曉光舉例子,有一個電影公司老板雄心勃勃地開發了很多模式,他打電話告訴程祉希,按照這個模式來,電影項目可以賣到2.5億,原話是“基礎就是2.5億起”。
但對于程祉希來說,一切的包裝還是要回到內容,因為所謂的模式一旦出錯,那就會從2.5億開始減分。
但如果內容本身足夠好,無論怎么包裝都會是一個超過2.5億的項目。
“我做項目很多時候都不是拿到劇本再去找導演,我通常有了概念或者點子,再尋找喜歡這個項目的導演,跟導演一起孵化這個項目,這樣項目的孵化時間和周期就會縮短。”
“還有一種比如說導演自己心中已經有一個想法了,在實現過程中,我會幫給加一把助力,導演需要什么我來進行輔助,然后呈現出來,這樣完成度才會比較高。”
林曉光直言不諱地道:“祉希,我的想法其實跟你差不多,只不過,我是屬于比較傳統的模式,跟封導的模式一樣,都是先要有個好劇本,才會開始操作,如果沒有碰到好劇本,我寧愿什么都不拍。”
一切都比預期好的太多,上映一周時間,大鵬拍的這部爛片《煎餅俠》,就成功突破了7億票房大關。
雖然大部分華國電影都是墻內開花,墻外不香,但是《煎餅俠》倒是成功登陸了米國影院,而且票房還挺“不錯”。
《煎餅俠》從7月3日在米國上映以來,首周末便收獲了42萬美元的票房。
這個成績在登陸米國市場的華國電影中,僅比去年《分手大師》的42.7萬美元低一點。
當然了,《煎餅俠》可以“引以為傲”的還有另外一組數據,《煎餅俠》在米國上映的時候,只在5塊銀幕上播出,所以每一塊銀幕《煎餅俠》獲得的票房都接近3萬美元。
不過,這些所謂的“成績”并不能說明《煎餅俠》的“賺錢效率”很高。
畢竟《煎餅俠》上映的影院數量相當有限,想看的人就只能在這些影院看,單塊銀幕的票房高一些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而《煎餅俠》這一次在海外的發行也是沾了萬達的光,在上映的5家影院當中,有3家來自于美國院線A,而A在3年前就已經被萬達全資收購了。
如果萬達不是《煎餅俠》的出品方之一的話,《煎餅俠》要賣到海外去還會更困難。
而且,這5家影院大多位于紐約、洛杉磯、舊金山、波士頓等大城市的華人聚集區,所以會去電影院看《煎餅俠》的大多也是華人觀眾。
在ntereyPark的A影院的兩場《煎餅俠》的觀眾中幾乎清一色都是華人,其他族裔的人群則是少得可憐。
不過,這似乎為華國電影打開北美市場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既然目前國產電影還無法靠品質打動美國人,人海戰術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